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亚娟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环境演变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粒度
  • 2篇末次冰消期
  • 2篇冰消期
  • 2篇草地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元素
  • 1篇东北部
  • 1篇遗址
  • 1篇释光测年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氮
  • 1篇剖面
  • 1篇青藏高原东北...
  • 1篇全氮
  • 1篇全新世

机构

  • 8篇青海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篇赵亚娟
  • 7篇杨龙
  • 6篇鄂崇毅
  • 4篇孙永娟
  • 2篇曹广超
  • 2篇袁杰
  • 1篇李凡
  • 1篇曹生奎
  • 1篇候光良
  • 1篇虞敏
  • 1篇侯光良
  • 1篇姜莹莹
  • 1篇张晶
  • 1篇王青波

传媒

  • 3篇地球环境学报
  • 2篇盐湖研究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末次冰消期以来青海湖西岸风成沉积记录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及环境演变
随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实施,反演古环境成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全新世作为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纽带,全新世突发气候状况有可能在将来重演,研究全新世的环境演变、了解过去环境演变...
赵亚娟
关键词:光释光测年末次冰消期风成沉积环境演变
30 a耕作对高寒草地土壤碳氮与颗粒组成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根据青海湖流域1987—2010年5期遥感图像解译,在青海湖北部区域存在毗邻的30 a未曾变动草地和耕地。以这两类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0~60 cm土层的土壤总碳、土壤全氮、土壤粒度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土壤总碳和全氮含量以30 cm为界,分异明显,界上草地总碳和全氮含量大于耕地,而界下两者之间差异较小。另外,草地总碳和全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10 cm,耕地总碳和全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10~20 cm。草地和耕地粒度组成上都属于砂黏壤级,其中草地粉砂和黏粒大于耕地,而砂含量小于耕地。30 cm以上,草地和耕地间土壤粒度组分差异大,30 cm以下差异小。草地土壤黏粒和粉砂组分与总碳(P<0.05)、全氮(P<0.01)呈显著相关,而土壤砂粒组分与其相关性不显著;耕地总碳和全氮与各土壤粒级组分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袁杰鄂崇毅曹广超曹生奎袁有靖杨龙赵亚娟
关键词:草地总碳全氮
青藏高原下大武地区炭屑浓度所反映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被引量:5
2016年
青藏高原主体海拔在4000 m以上,4000 m以上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很薄弱。本文通过对下大武遗址各粒级炭屑浓度的分析,试探讨其与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1)全新世大暖期时,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存。在对应的历史文化层中各粒级炭屑浓度出现高值区,说明此时下大武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地方火和区域火频繁出现。(2)全新世中期,季风减弱,气候向冷干转变,植被退化,炭屑浓度普遍处于稳定的低值区,反映当时下大武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与范围缩小。(3)全新世晚期以来,3700—1800 cal.a BP炭屑浓度出现明显高值区,指示高原区域火的发生;1800 cal.a BP以来各粒级炭屑浓度波动频繁,粗粒炭屑浓度的波幅最大,指示下大武地区人类活动增强。
赵亚娟候光良鄂崇毅杨龙王青波
关键词:青藏高原
小柴旦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柴达木盆地分布着的大量浅水盐湖,是重建过去全球变化的重要载体。盐湖沉积物粒度的测定及其解释对湖水动力学、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粒度作为湖泊沉积物中最直接的物理指标,在不同的湖泊中存在着多解性,因此,系统地研究不同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十分必要。本文以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湖为研究对象,对湖泊中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并结合2个风成砂样品和1个湖泊钻孔样品(XCD3),系统研究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探讨可能影响粒度分布的外力因素。结果表明:(1)在两条采样路线上,样品粒度随水位深度增加逐渐变细,其平均粒径的变化范围自50.2μm至5.3μm,说明小柴旦湖这类小型浅水盐湖的沉积特征符合湖泊中湖滨至湖心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这一规律;(2)凡是湖泊水深超过200 cm的样品,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在小柴旦湖中较细颗粒主要赋存于深水区,指示深水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3)湖滨浅水区沉积物颗粒特征复杂,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呈多峰态,可能受洪积扇、植被和风浪的影响。选取柴旦气象站1956—2013年气象数据中极大风速计算风浪对水体的影响,最大影响深度为0.4 m,说明湖滨深度小于0.4 m的区域受风浪影响。结合湖泊表层沉积物及周围风成砂粒度特征,对小柴旦3(XCD3)钻孔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钻孔中68—70 cm和77—80 cm层位粒度特征指示水位快速下降,湖泊干涸并沉积风成砂;其余层位均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湖相地层,湖泊水位与现代相近。
吕顺昌鄂崇毅孙永娟张晶赵亚娟杨龙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
青海湖北部近30年不变草地与不变耕地土壤粒度差异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在前期对青海湖流域1987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5期遥感图像解译基础上,对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和沙漠化趋势加剧的环青海湖北部区域近30年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土壤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粒度组成上都属于砂黏壤级,但各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变草地粉砂和黏粒大于不变耕地,而砂含量小于不变耕地;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粒度参数特征表明不变草地平均粒径较小,分选更好,粒度曲线更为近对称分布,峰度中等,而不变耕地则平均粒径偏大,分选较差,粒度曲线偏正偏;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剖面上表现为土壤粒度以地层深度30—35cm为界存在异同,其中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在30cm以上地层范围内土壤粒度差异非常显著,30cm以下范围内土壤粒度差异很小。
袁杰曹广超虞敏袁有靖杨龙赵亚娟
江西沟1号风成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对江西沟风成沉积剖面的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OSL年代、粒度和磁化率数据,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青海湖南岸气候的演变。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呈SiO_2〉Al_2O_3〉CaO〉Fe_2O_3〉MgO〉K_2O〉Na_2O变化特征,常量元素氧化物及化学元素综合参数与地层有较好的对应性。不同的环境指标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同,总体上看,地球化学元素的敏感性高,全新世以来粒度和磁化率的变幅较小,即使在全新世大暖期,其值变化都很小。地球化学元素记录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如下。Ⅰ.末次冰消期~12 ka BP,13.2 ka BP前总体上呈相对温暖状态,可能受B/A暖期的影响,13.2~12 ka BP气候不断向干冷方向发展,寒冷程度不断加剧并在12 ka BP达到最强,可能反映出12 ka BP左右的新仙女木事件;Ⅱ.12~9 ka BP,气候呈波动回升状态,暖湿程度呈增加趋势,表现出温凉的气候变化特征;Ⅲ.9~4.5 ka BP,气候温暖湿润,与全新世大暖期相对应,该阶段水热组合达到最佳,但存在阶段性的变化;Ⅳ.4.5~2 ka BP,气候总体向冷干方向转变,3 ka BP前变化幅度较小,气候较温暖湿润,3~2 ka BP气候凉偏干。
杨龙孙永娟鄂崇毅赵亚娟吕顺昌
关键词:地球化学元素末次冰消期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东北部降尘通量及粒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柴达木沙尘暴东移的必经之道和沉降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降尘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区域粉尘输送的现代过程和机制。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分别在青海湖小泊湖(XBH)、西宁多巴(DB)、西宁青海师大科技楼顶(KJLD)设置降尘缸,进行湿法收集。对其降尘通量和粒度特征进行了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西宁地区2014年降尘通量为442~542 g/m^2·a,青海湖XBH采集点指示的2014年降尘通量为415 g/m^2·a,降尘通量年际变化较大,各站点降尘通量季节变化趋势一致,降尘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夏季降尘通量最低;2)各站点降尘粒度组成特征非常相似,以粉砂为主(4~63μm),西宁地区尘暴与非尘暴降尘粒度频率曲线呈近似正态分布,尘暴期间降尘粒径较非尘暴时段大;3)XBH、DB和KJLD 3点所有样品平均粒径分别为37μm、34μm和31μm,中值粒径分别为31μm、27μm和26μm;对比低海拔兰州尘暴粒径特征,发现降尘粒径存在一定的海拔依赖性,即粒度随海拔增高逐渐变粗。
鄂崇毅席永帅孙永娟赵亚娟杨龙吕顺昌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海湖江西沟2号遗址炭屑浓度反映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被引量:10
2015年
通过对JXG2人类遗址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和不同粒级的炭屑浓度变化分析,研究了全新世炭屑颗粒大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全新世早期(10.4~9kaBP),细粒(10-50岬)和中粒(125-50gm)炭屑浓度逐渐增加;而在全新世大暖期各个粒径的炭屑含量在整个全新世总体较低;5kaBP之后,降水减少,气温波动大,随着气温的波动,中粒炭屑浓度与之很好地对应。因此中粒(125~50gm)炭屑浓度的变化能较好地与各个时段的自然条件相对应。(2)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逐渐增加,细粒(10~50pm)和中粒(125~50μm)炭屑浓度逐渐增加;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7-6kaBP,中粒和粗粒(〉125μm)的炭屑浓度增高;4.5kaBP前后新石器文化活跃期,中粒炭屑浓度较为明显地反映了人类活动。
姜莹莹鄂崇毅侯光良孙永娟李凡赵亚娟杨龙
关键词:全新世环境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