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明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肿瘤
  • 2篇血管钙化
  • 2篇术后
  • 2篇肿瘤患者
  • 2篇主动脉
  • 2篇恶性
  • 2篇恶性肿瘤
  • 2篇恶性肿瘤患者
  • 2篇钙化
  • 2篇成像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对比剂
  • 1篇对比剂外渗
  • 1篇胸主动脉
  • 1篇血管再通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压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7篇高明
  • 2篇陈洁
  • 2篇邓虹
  • 2篇张翔
  • 2篇蒋伟
  • 2篇黄辉
  • 1篇董文
  • 1篇刘皓
  • 1篇余太慧
  • 1篇王景峰
  • 1篇廖蓓
  • 1篇黄健
  • 1篇杨艳旗
  • 1篇林天歆
  • 1篇杨泽宏
  • 1篇聂如琼
  • 1篇陈旭
  • 1篇曾宽
  • 1篇王一凡
  • 1篇谢伟槟

传媒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腋窝转移性小淋巴结中的研究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IVIM-DWI)的定量参数在诊断乳腺癌腋窝转移性小淋巴结(small metastatic lymph nodes,SMLN)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腋窝SMLN患者80例(SMLN组)和乳腺良性病变患者55例[良性淋巴结(benign lymph nodes,BLN)组],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乳腺及腋窝部常规MRI序列和IVIM-DWI序列扫描。比较乳腺癌腋窝SMLN组与乳腺良性病变腋窝BLN组之间IVIM-DWI参数在真实扩散系数(true diffusion coefficient,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perfusion rela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中的差异。绘制双指数非线性模型参数(D、D^(*)和f值)及ADC值鉴别乳腺癌腋窝SMLN组与乳腺良性病变腋窝BLN组的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乳腺癌腋窝SMLN组和腋窝BLN中各参数的诊断效果。结果乳腺癌腋窝SMLN组与乳腺良性病变腋窝BLN组之间的D值(F=6.975,P<0.01)、D^(*)值(F=3.206,P<0.01)和ADC值(F=5.11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f值(F=-0.17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腋窝SMLN组的D值和ADC值均低于乳腺良性病变腋窝BLN组(P<0.001),D^(*)值高于乳腺良性病变腋窝BLN组(P=0.002),D、D^(*)、ADC值及ADC与D联合预测用于鉴别乳腺癌腋窝SMLN与乳腺良性病变腋窝BLN的AUC分别为0.817、0.643、0.734、0.833。D、D^(*)及ADC值的诊断阈值分别为0.750×10-3、17.500×10-3、0.836×10-3 mm2/s,其敏感度分别为81.8%、52.7%、78.2%,特异度分别为80.0%、75.0%、61.3%。结论D值在诊断乳腺癌腋窝SMLN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且明显优于ADC值,对诊断腋窝SMLN有一定的意义。
蒋伟邓虹张翔贺绍云赵雅琪高明
关键词:乳腺癌扩散加权成像腋窝
肾肿瘤剜除与标准肾部分切除术对局限性肾癌术后正常肾实质保护的比较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比较肾肿瘤剜除(TE)与标准肾部分切除术(SPN)对局限性肾癌术后患侧正常肾实质保护的差异,为临床合理选择肿瘤剜除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我院肾部分切除术患者资料,纳入手术前及术后3~12个月均行增强CT及肾功生化且确诊为单侧单发性肾肿瘤患者。观察SPN组与TE组热缺血时间、手术切缘、术后病理、并发症及术后肾功能等,比较2种手术方式对保留患侧肾脏正常肾实质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肾部分切除术后正常肾实质丢失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手术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SPN组与TE组热缺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5min vs.21.0min,P=0.042),术中出血量、切缘阳性率、病理分期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12个月复查CT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病例。术后SPN组与TE组肾体积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cm^3 vs.10.26cm3,P=0.017)。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与手术方式和肾部分切除术后患侧正常肾实质丢失明显相关。结论:肾肿瘤剜除是一种技术上可行、肿瘤学上安全的一种保留肾单位手术。肾TE较SPN能保留更多的正常肾实质,是临床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合理选择。
董文欧德华高明王晨阳廖蓓陈旭钟文龙刘皓谢伟槟吴少旭林天歆黄健
关键词:肿瘤剜除术腹腔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夹层钙化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夹层(AD)的血管钙化(VC)特点。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并经过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确诊为AD的30例患者为AD组,原发性高血压且主动脉CTA提示无主动脉病变者30例为对照组。通过CTA和Agatston评分系统分析2组人群以及不同Stanford类型AD患者之主动脉钙化特点。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D组降主动脉VC发生率升高(P<0.05),主动脉弓VC发生率下降(P<0.05)。2组Agatston评分及不同程度VC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D组患者分为Stanford A型及Stanford B型2个亚组。2个亚组的临床资料、主动脉及不同部位V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AD病变相关的因素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397,95%CI 1.234~9.354,P=0.018)、不规律服用降压药(OR=20.417,95%CI 2.326~179.233,P=0.006)、主动脉弓VC发生率(OR=0.027,95%CI 0.002~0.357,P=0.006)及降主动脉VC发生率(OR=35.606,95%CI 2.475~512.27,P=0.009)。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不同部位钙化特点不同可能是高血压促进AD病变的重要环节。
袁要欢高明陈洁曾宽冯伟镜何婉冰聂如琼杨艳旗王景峰黄辉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主动脉夹层血管钙化
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合并颈内动脉狭窄术后血管再通的预测价值
2015年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合并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患者91例,全部患者均采用CTA和三维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血栓密度CD、ΔTIMI、NASCET评分和颅内血管评分的差异。血管再通组NASCET评分明显低于血管未再通组,颅内血管评分明显高于血管未再通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两组预测正确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术后血管再通预测价值显著。
蓝燚锋马云彪余太慧高明范淑玉
关键词: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再通
标准化耐高压输液港护理流程在恶性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注射中的效果评价
2024年
目的探讨标准化耐高压输液港护理流程在恶性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注射中的应用效果,为恶性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的对比剂注射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新途径。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CT增强检查的3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179例植入耐高压输液港实施标准化耐高压输液港护理流程患者作为试验组;179例采用放射科留置常规耐高压静脉留置针作为对比剂通路,实施常规外周静脉护理流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行CT增强检查过程中对比剂外渗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纳入,对照组男85例,女94例,年龄(55.50±11.72)岁,试验组男83例,女96例,年龄(54.50±12.24)岁。试验组患者CT增强检查过程中对比剂外渗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3.35%(6/1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结论将标准化耐高压输液港护理流程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注射中,可显著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
彭燕丽王一凡冯舒丽唐杏萍刘远芳骆燕萍张翔高明杨泽宏邓虹
关键词:肿瘤对比剂外渗
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MRI优化扫描序列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全景成像矩阵技术(Tim技术)的全腹部MRI优化扫描方案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西门子3.0磁共振成像仪对132例临床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全腹部MRI增强扫描检查,其中78例患者应用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优化扫描方案,54例患者应用传统的全腹部分段扫描方案。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优化扫描方案采用Tim线圈、自动移床和无缝连接技术,传统分段扫描采用腹部和盆腔分段扫描方案,分别记录两种扫描方案整体扫描时间,评估两种扫描方案所获得的图像质量。对比两种不同扫描方案的检查时间和扫描获取的图像质量。结果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优化扫描方案平均检查时间为(37.9±6.0)min,图像质量优秀率为97.4%,传统分段扫描方案的平均检查时间为(47.2±3.3)min,图像质量优秀率为96.2%。前者检查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的分段扫描方案(P<0.01),且可获得直观、清晰的全腹部脏器、腹膜后及腹部血管连续、完整的图像。结论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优化扫描方案可快速、全面的清晰显示腹、盆腔内脏器结构,简洁一体化的图像有利于减轻阅片医生的工作强度,更加适用于腹腔内巨大病变及多发病变术前和术后的评估。
蒋伟王智慧陈新吟于睿寰高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腹部
不同部位骨密度与胸主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骨密度(BMD)与胸主动脉钙化(TA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4年2月到2016年10月所有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骨质疏松(OP)患者共78例,纳入同期临床基本资料匹配的非骨质疏松(NOP)患者5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清生化指标,通过CT扫描和Agatston积分评价TAC程度,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1-L4)、左侧股骨颈、左侧全髋的BMD,并分析不同部位BMD与TAC的相关性。结果:与NOP组相比,OP组TAC发生率明显升高(86.4%比64.7%,P<0.05),且TAC积分更高[284(8,1429)比46(0,784),P<0.05];OP组的体重指数(BMI)和血清白蛋白(ALB)较低(P<0.05)。相关分析发现,腰椎、左侧股骨颈、左侧全髋的BMD均与BMI、ALB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股骨颈BMD与TAC有显著相关性(r=-0.248,P<0.05)。结论:股骨颈BMD与TAC呈负相关,股骨颈BMD可能为血管钙化的重要预测因子。
郭金弟冯伟镜高明石广滋陈洁黄辉
关键词:血管钙化骨质疏松骨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