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鼻-鼻窦炎鼻息肉诊疗意见书2007(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07,EPOS 2007)是由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在EPOS 2005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个针对鼻窦炎鼻息肉的循征性诊疗意见书,发表在2007年鼻科学杂志上,同时该文被WHO发表的专业指导文献“完整的呼吸道(inter airway)”作为鼻-鼻窦炎和鼻息肉诊断和治疗的主要索引依据。其目的和主要内容为:①更新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部分概念;②对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循证性系统评估;③提供临床诊断和阶梯性治疗的详细步骤和处理策略;③规范疗效评估方法。本袖珍版是在EPOS 2007全文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取其精华。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史剑波等教授翻译成中文(译者对袖珍版内容做了部分删节,如删节了“为基层和非耳鼻咽喉专科医生提供的成人急性鼻-鼻窦炎循证处理策略”,“为基层和非耳鼻咽喉专科医生提供的成人伴有和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循证处理策略”),并于2007年11月在桂林召开的全国慢性鼻-鼻窦炎诊治专家论坛上进行解读和讨论。刊出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内读者及时了解欧洲对鼻-鼻窦炎鼻息肉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据此进一步规范国内对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诊疗。此文的翻译和在本刊刊登已得到本“意见书”原作者Fokkens和Lund教授的授权。
目的评估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主客观临床结局并构建临床实用性的主客观结局评估体系。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临床结局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items,SF-36)和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等症状与生存质量的主观评估,以及内镜下黏膜形态、纤毛功能与组织病理学等客观评估。数据统计采用t检验、Х^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处理手术前后主客观结局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①术后12个月,VAS、SF-36和SNOT-20整体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85.96%、77.19%和83.33%的个体三项主观指标评分分别较术前改善,同时改善的比例为72.28%;手术前后各个时期,三种主观指标评分均具相关性(P值均〈0.01),其中SNOT-20兼性作用最大。②术后12个月,内镜下黏膜形态、纤毛功能和组织病理学整体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其中86.84%、86.81%和75.57%的个体三种客观指标评分分别较术前改善,同时改善的比例为71.85%;手术前后各个时期,三种客观指标评分均具相关性(P值均〈0.05),其中内镜下黏膜形态兼性作用最大。③SNOT-20与内镜下黏膜形态同时评估显示:术后12个月74.56%的患者主客观评分升降结局一致,而25.44%的患者主客观结局不一致,其中伴发鼻息肉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差异性(P〈0.05)。④手术前后不同时期,SNOT-20与内镜下黏膜形态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但前10位条目总分与内镜下黏膜形态评分具有相关性(0.18≤r≤0.42,P〈0.05),而后10位条目总分与之不相关(P〉0.05)。结论①内镜鼻窦手术可有效改善慢性鼻-鼻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