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阳

作品数:18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降水
  • 4篇暴雨
  • 3篇气旋
  • 3篇极端降水
  • 3篇极端降水事件
  • 3篇降水事件
  • 2篇倒春寒
  • 2篇正压
  • 2篇台风
  • 2篇探空
  • 2篇气象
  • 2篇区域性大暴雨
  • 2篇热带
  • 2篇涡度
  • 2篇相当正压
  • 2篇利奇
  • 2篇江淮气旋
  • 2篇固态降水
  • 2篇层结
  • 2篇大暴雨

机构

  • 18篇江苏省气象局
  • 5篇江苏省气象科...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安徽省芜湖市...
  • 1篇连云港市气象...
  • 1篇江苏省气象服...

作者

  • 18篇沈阳
  • 4篇吴海英
  • 4篇陈圣劼
  • 2篇姜麟
  • 2篇韩桂荣
  • 2篇李超
  • 1篇曹璐
  • 1篇金小霞
  • 1篇严文莲
  • 1篇王啸华
  • 1篇蒋义芳
  • 1篇李杨
  • 1篇康志明
  • 1篇刘梅

传媒

  • 5篇气象科学
  • 2篇河南科学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气象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灾害学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科学技术创新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省1981—2020年倒春寒气象指标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1981—2020年3—4月江苏省所属的13个地级市逐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记录,选取“持续日数D”和“过程平均最低温度-T”2个因子的50%、80%分位数,建立了基于百分位数法的分区倒春寒指标,将倒春寒分为轻、中、重3级.研究结论如下:1981—2020年,扬州倒春寒总频次最少,镇江最多;泰州、镇江、常州和无锡4个市年均倒春寒频次高于全省平均值.随着倒春寒严重程度加深,相应等级事件中心自江苏东南部地区逐渐向西、向北转移.分区统计表明,江南地区倒春寒最为频繁,其所有等级倒春寒平均频次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倒春寒的因子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别,应更多关注重度倒春寒频次的演变趋势.基于该倒春寒指标判定的重度倒春寒事件,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苏卷)》记录完全一致,充分证明了该指标在江苏地区具备完善的合理性和可用性.
卢尧沈阳杨琼琼姜麟
关键词:倒春寒
2016年江苏一次全省范围强浓雾成因分析
本文以江苏2016年2月11日夜至12日白天一次全省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为例,运用多种资料对雾发生前后能见度、风速、温度、湿度、大气层结以及感热通量等物理量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1日白天的降水为雾的发生提...
沈阳鲍婧张盛曦严文莲陈昊王卫芳
关键词:逆温层感热通量PM2.5
文献传递
江苏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影响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利用江苏70个基本站多年逐时雨量、相对湿度、风向、风速以及同时段内最低能见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强度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降雨是除雾以外,江苏低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天气(14. 7%),其中稳定性弱降雨和短时强降雨影响最大。与低能见度雾事件不同,降雨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全天各时段均可能出现,发生时可伴随较强的风速(>2 m/s),短强低能见度多见风速>4 m/s(26. 6%)。江苏冬春两季为雨雾高发季,主要受降雨持续时间影响,对应的低能见度区间为500~1 000 m,有明显日变化。短强低能见度主要受雨强影响,多发生于6—9月,对应的低能见度区间为小于200 m,无明显日变化。两种降雨产生的低能见度事件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且雨雾低能见度发生时偏北风占主导,短强低能见度发生时则偏东风占主导。
鲍婧黄亮沈阳张力文张志薇
关键词:低能见度雨雾
基于相似离度的降水集成预报在江苏的应用
本文将基于相似离度的多模式动态权重集成预报方法运用到2014年6月至9月江苏地区的降水预报中,从TS评分、漏报率、空报率和预报偏差等方面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检验,并设计了多种集成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欧洲细网格模式、...
沈阳沈安云陈圣劼陈宏波姜麟
关键词:相似离度TS评分
文献传递
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流型配置及层结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0-2010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500余次致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综合分析,结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形势演变及天气系统空间配置,提炼关键环流特征,建立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对应的5种典型天气型:高空槽前型、冷涡(槽)后型、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和热带系统型。基于上述分型,对江淮地区不同天气型下致灾强对流天气类型发生频率的统计分析表明,副高边缘型是江淮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及龙卷频次最多的天气型,特别是龙卷天气在这种背景下发生频率达到66%;冰雹天气最易出现在冷涡(槽)后天气型下,55%冰雹天气发生在冷涡(槽)后天气背景下;而与热带系统相联系的天气型下,江淮地区多见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冰雹的概率很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天气型下各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合成探空特征讨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对流环境差异。
孙燕吴海英蒋义芳沈阳
关键词:环流特征
江苏冬季2次不同类型固态降水探空数据对比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研究纯雪和冰粒天气发生时大气层结特征及形成原因,提高对不同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精细的气象服务,满足农业防灾减灾和政府决策需求,笔者以江苏冬季2次不同类型(纯雪和冰粒)固态降水天气过程为例,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探空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了2次过程中温湿廓线的不同之处,以及垂直运动和温度平流的演变情形。结果发现,在纯雪天气过程中,温度垂直廓线自地面附近至高空均在0℃以下,接近但不穿越0℃等温线。而在冰粒天气过程中,温度垂直廓线数次穿越0℃等温线且地面附近温度大于0℃。融化层和冻结层上下配置有利于固态降水物融化后重新冻结。融化层和冻结层的形成分别与暖平流和冷平流有关。冰粒天气发生时850 h Pa以下有相对湿度较小的干层存在,干层的形成源于高空干冷空气的下沉运动以及干平流侵入,且干层和冻结层高度较为一致。当液态降水物经过干层时通过蒸发吸热导致冻结层温度进一步下降,该正反馈机制是冰粒形成的关键因素。
刘士高卢尧沈阳严文莲
关键词:探空数据
1513号“苏迪罗”台风残涡强降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运用自动站6 h降水资料和NCEP/NCAR的0. 25°×0. 25°再分析数据,着重分析了1513号台风"苏迪罗"及其残涡影响江苏期间强降水落区的分布特征,以及强降水落区与风场、涡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要素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多分布在台风低层环流中心东北侧,风场围绕环流中心非对称分布造成辐合和正涡度在此处集中,进一步导致水汽在同一地区辐合,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在同一地区叠加是强降水区位于环流中心东北侧的直接原因。单一等压面上的负散度和正涡度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出强降水站点位置,不同层次涡散度场的涵盖范围有所不同,三层算术平均后的涡散度较单一层次的指示性更为准确。"苏迪罗"登陆后在北上过程中接近中高纬西风带系统,环境风垂直切变逐渐增强且方向稳定,强降水落区基本位于850 h Pa至200 hPa间切变矢量的顺切变左侧,这一特征对判断登陆台风强降水落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沈安云唐晓东吴海英沈阳熊世为
关键词:台风暴雨散度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风切变
苏皖地区强降水过程双雨带漏报原因分析
2023年
基于降水量观测数据、ECMWF模式降水预报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2022年3月19—20日苏皖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双雨带漏报个例,并对比分析了一次双雨带成功预报个例.结果表明:①漏报个例的北雨带中,16个站降水量进入近30年3月日降水量前10名,两个站降雨量刷新3月份的历史极值,是一次极端性较强的降水过程.②ECMWF模式未能准确预报北雨带冷平流,未反映实况中出现的对流活动,且预报的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始终偏小,两个原因直接导致北雨带降水量预报值显著偏少.③成功预报个例中,过程开始阶段,ECMWF模式有700hPa高湿区预报范围偏大、850hPa高湿区预报位置偏南的情况,以后逐渐调整为与实况一致,较好地预报了苏皖地区对流层低层湿度条件,佐证了湿度预报偏差是造成雨带预报偏差的重要原因.
杨琼琼卢尧沈阳
关键词:ECMWF模式漏报
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双眼墙形成及发展过程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采用CMISS/MIMIC微波卫星产品,TCGP数据集和NECP/NCAR全球再分系资料,详细分析了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双眼墙过程中对流结构及动力结构的协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双眼墙形成前,"利奇马"内核对流雨带对称性增加,呈现环状包裹眼墙。在环状雨带和眼墙之间,下沉气流配合相对湿度干区在此发展,致使该区域对流受到抑制,最终发展为下沉晴空Moat区。而在内核环状对流雨带处,上升运动中心和次极大入流中心发展,增大绝对涡度的内输,促进次极大风速中心的形成,并有利于深对流发展。最终环状对流带发展成为外眼墙;(2)双眼墙结构形成后,次眼墙及其相伴的次级环流和对流雨带均增强并且内缩,Moat区变狭窄,对流抑制作用增强。相反,内眼墙对流强度及次级环流减弱,绝对涡度内输不足,导致"利奇马"强度减弱。
郭晞仇欣李超沈阳陈圣劼
关键词:台风风场结构
江苏一次梅雨期疑似龙卷现场调查报告
2020年
利用现场调查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资料,对2019年6月29日发生在宝应县的一次风灾过程的强风类型和风灾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本次被大风损坏的物体倒伏方向比较一致,没有辐合状特征,碎片散落范围较小,符合直线型雷暴大风特征物的分布特征。从瓦片碎片分布和树木折断后倒伏的方向判断,地面大风的风向主要为西南或偏南。对照EF等级标准估计产生风灾时短时阵风最大风力为11级左右。(2)6月29日02时,地面气旋从金湖进入宝应后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在低压中心附近由于气压梯度力产生了极大风速4~6级的旋转风,风速较大的区域位于低压中心南侧,风向为西南风。闪电监测资料显示当时宝应境内雷电活动较弱,表明与之对应的对流风暴强度较弱,达不到形成龙卷风所需要的对流强度。(3)雷达资料分析表明该对流单体不具备超级单体回波结构特征,径向速度也没有识别出中气旋和TVS。中层的径向速度大值区下传,在近地面产生强辐散气流叠加在气旋中心南侧西南风上,增大了地面风速,因此,此次风灾是由气旋中心南侧西南风与小尺度对流风暴导致的下沉出流叠加所形成的强风造成的。
王啸华黄荣李杨李杨沈阳
关键词:风灾雷暴大风龙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