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结肠
  • 2篇血性
  • 2篇上皮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结肠炎
  • 2篇息肉
  • 2篇结肠炎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电凝
  • 1篇电切
  • 1篇电切除
  • 1篇电切除术
  • 1篇阳性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饮食诱导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旋杆菌

机构

  • 6篇江苏大学附属...
  • 4篇常州市武进人...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许丽娟
  • 6篇葛亚强
  • 5篇张利霞
  • 5篇张中平
  • 3篇刘鹏军
  • 3篇陆华美
  • 2篇陈育建
  • 1篇薛志新
  • 1篇石红建
  • 1篇叶小峰
  • 1篇高峰
  • 1篇裴莉英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山东医药
  • 1篇陕西中医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L-23和PG-1水平在不同胃部疾病患者体内的临床表达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23和胃蛋白酶原-1水平在不同胃部疾病患者体内的临床表达意义,为不同胃部疾病的早期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87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诊断结果进行分组,检测患者胃组织IL-23表达及血清IL-23、PG-1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临床表达意义。结果 CAG组病变组织IL-23水平高于CSG组,GC组病变组织IL-23水平高于CAG组(P<0.05);CSG组织中IL-23为弱阳性表达,而CAG、GC组织中IL-23均为强阳性表达。CAG组血清IL-23水平高于CSG组,GC组血清IL-23水平高于CAG组(P<0.05);CAG组血清PG-1水平低于CSG组,GC组血清PG-1水平低于C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G组(r=-0.470)、CAG组(r=-0.524)、GC组(r=-0.751)患者血清IL-23与PG-1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随着胃部疾病的进展,患者病变组织及血清IL-23水平逐渐升高,血清PG-1水平逐渐降低,根据患者病变组织及血清IL-23变化及IL-23/PG-1比值有望提高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检出率。
张利霞张中平许丽娟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3胃部疾病
蒿属香豆素对MCD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小鼠保护性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中药茵陈蒿的主要成分蒿属香豆素对蛋氨酸胆碱缺乏(MC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小鼠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CD饲料喂养小鼠6周进行造模,将50只20 g左右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丹酚酸B组(10 mg/kg),蒿属香豆素低剂量组(30 mg/kg),蒿属香豆素高剂量组(60 mg/kg)。造模后1周灌胃,5周后取小鼠肝脏组织和血清进行实验,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比色法测肝脏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测小鼠肝脏组织液α-SMA,Ⅰ型胶原蛋白,E钙黏蛋白,波形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剂量蒿属香豆素组和丹酚酸B组的NAS评分、MDA水平、α-SMA、Ⅰ型胶原、波形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E钙黏蛋白、SOD水平显著增高(P<0.05),TGF-β1及p-Smad2/3的表达降低,Smad7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蒿属香豆素能抑制TGF-β/Smad通路,有效改善肝脏脂质沉积,降低小鼠肝脏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逆转上皮间质转化,减轻纤维化。
蔡菁葛亚强许丽娟许丽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上皮-间质转化肝纤维化
胃癌组织TRAF3、TRAF6阳性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各87份。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微阵列技术检测TRAF3、TRAF6表达,分析TRAF3、TRAF6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TRAF3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TRAF6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TRAF3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TRAF6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TRAF3阳性表达下调、TRAF6阳性表达上调,其表达变化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及转移。
刘鹏军石红建张利霞张中平薛志新葛亚强许丽娟
关键词:胃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组织微阵列技术
缺血性结肠炎37例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CT征象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腹部增强CT等资料。结果缺血性结肠炎以急性腹痛和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预后良好。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大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早期结肠镜检查和全腹部增强CT对明确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陆华美葛亚强高峰许丽娟叶小峰张中平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CT征象
内镜下高频电凝刀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240例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凝刀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结肠息肉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40例结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0例患者中235例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4例患者因术中出血量大转外科治疗,1例因息肉偏大转外科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0.46±5.2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4.97±2.31)m L,平均卧床时间(2.36±0.54)d,平均住院时间(3.85±1.26)d。患者治疗后1周[(12.74±2.23)vs(9.28±1.59)]、2周[(20.06±3.72)vs(9.28±1.59)]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9.47±2.91)vs(43.68±5.26)]、2周[(19.47±2.91)vs(43.68±5.26)]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中发生3例肠穿孔、5例腹胀、6例术后综合征,无腹腔感染、大出血等。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刀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但对于息肉直径大、术中出血量大及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并不适用,实际应用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刘鹏军葛亚强王晓燕张利霞许丽娟徐敏
关键词:内镜结肠息肉安全性
对CHB和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进行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2016年
目的 :分析对CHB和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进行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0例CHB患者和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分为CHB组(n=30)及HBV相关性肝硬化组(n=30),将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0名健康人纳入正常组。对各组受试者进行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血浆IL-17等指标的检测,然后对比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与CHB组患者相比,HBV相关性肝硬化组患者的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及血浆IL-17的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受试者相比,CHB组患者的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及血浆IL-17的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BV相关性肝硬化组患者相比,CHB组患者ALT的水平、HBV DNA的载量较高,其TBIL的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LT的水平、TBIL的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的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与IL-17的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随着CHB及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的加重,其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频率可显著增高。Th17细胞诱导的IL-17分泌增多可能是导致肝损伤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张利霞张中平许丽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辅助性T细胞17
两种不同四联疗法对Hp根除率影响的比较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标准三联疗法对Hp的根除率逐渐下降,迫切需要在人群中选择新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比较以铋剂为基础的四联疗法和以PPI为基础的四联疗法对Hp的影响。方法:收集了160例感染Hp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铋剂组):枸橼酸铋钾300mg,qid;奥美拉唑20mg,bid;四环素500mg,qid;阿莫西林1000mg,bid。第二组(非铋剂组):奥美拉20mg,bid;四环素500mg,qid;阿莫西林1000mg,bid;替硝唑500mg,bid。结果:共有152例患者完成疗程,铋剂组按实际处理分析(ITT)及按方案处理分析(PP)Hp的根除率分别为88.0%、85.0%,非铋剂组按实际处理分析(ITT)及按方案处理分析(PP)Hp的根除率分别为80.5%、77.5%。铋剂组Hp的根除率较非铋剂组高,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8例患者由于副作用未完成疗程(铋剂组3例,非铋剂组5例)。结论:以铋剂为基础的四联疗法和以PPI为基础的四联疗法对Hp的根除达到了中等度的根除率,同时,患者的耐受性亦对Hp的根除率有影响。
许丽娟张中平陈育建葛亚强
关键词:枸橼酸铋钾奥美拉唑四联疗法幽门螺旋杆菌
不同类型老年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差异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老年缺血性结肠炎(IC)与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老年IC患者和50例老年U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C组比较,UC组患者病程较长,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者较少(P<0.05)。UC组腹泻和黏液脓血便发生率较高,而IC组单纯血便的发生率较高(P<0.05)。结肠镜及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IC组患者病变部位多累及乙状结肠和/或降结肠,直肠受累少见;病变为区域局限性,正常黏膜与病变黏膜分界清楚,溃疡为纵行或不规则形,病理特异性表现为含铁血黄素沉积和血管内血栓形成。UC组病变多起源于直肠,累及肠壁全周,病变呈连续性分布,溃疡呈散在针尖地图样,病理特异性表现为隐窝脓肿。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IC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C组,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明显低于UC组(P<0.05)。结论根据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肠镜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IC和UC的鉴别诊断。
许丽娟陆华美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老年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价值及术后病理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48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黏膜HGIN,均经ESD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后病理特点,评价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手术平均时间(76.8±23.4)min,1例穿孔。ESD切除标本最大直径(25.9±11.4)mm,术后病理证实维持HGIN 33例、HGIN伴局灶癌变11例、高-中分化腺癌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1例,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68.8%,与活检相比,ESD手术标本诊断HGIN更准确(χ2=17.778,P<0.05),HGIN癌变率29.2%,食管黏膜癌变率与胃黏膜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ESD术完整切除率95.8%,治愈性切除率95.8%。1例局部复发,2例食管ESD术后狭窄。结论上消化道黏膜HGIN具有潜在癌变风险,胃镜活检标本不能准确评估其性质,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刘鹏军葛亚强王晓燕张利霞许丽娟徐敏
关键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上消化道
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伴局灶癌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局灶癌变的大肠广基息肉的方法、效果、并发症等相关临床问题。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在我院内镜下行EMR治疗的局灶癌变的大肠广基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准确记录病灶大小、手术经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100%,并发症6.8%。结论 EMR在目前条件下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基本上可取代传统外科治疗手术。
陈育建裴莉英许丽娟
关键词:EMR大肠广基息肉中西医结合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