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梅
- 作品数:19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主体与客体的转换·凝视——论安吉拉·卡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被引量:6
- 2009年
- 在西方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中,事物被分成相互对立排斥的双方,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有更高的价值.在西方父权制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着精神与肉体,主体与客体,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男性总是居于主体和统治的位置,而女性则总是客体,受制于男性.安吉拉·卡特在她的一系列小说中,通过"凝视"的手段,颠覆了传统的主体/客体的模式,刻画了女性由被动地处于客体的位置,到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而到颠覆男性的主体位置并寻找到自己的主体的成长过程.
- 曾雪梅
- 关键词:二元对立客体凝视
- 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的文学批评被引量:1
- 2015年
- 19世纪的《北美评论》伴随美国文人要建立自己的文学,脱离英国传统的束缚的呼声应运而生。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是《北美评论》创立以来最重要的评论家之一。他在文学的民族性的问题上态度是传统的,但并不保守,反对为了追求所谓的民族性而与欧洲文化传统决裂的观点。他的文学批评是扎根于英国的经典文学的。洛威尔早年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很深,文学评论体现一种很强烈的个人情感主义;到了后期,他的批评的态度变得冷静而理性。
- 曾雪梅
- 关键词:民族性文学批评感性
- 伪善的死神,虚无的永生——《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死神形象及“永生”主题再议
- 2022年
- 国内学界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一诗的研究几乎得出一致的结论:诗人美化了死神以及死亡相伴的旅程,因为死亡最终引向“永生”;诗人通过该诗表达了对“永生”的信仰。本文基于两个事实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首先,狄金森创作了大量死亡主题诗歌是因为诗人一生都处于死亡的阴影之中,而非出于颂扬死神的目的;其次,狄金森没有皈依基督教,对基督教所宣扬的“永生”一直持怀疑态度。本文立足于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采用的反讽的语言策略,对《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的死神形象进行再议,分析了诗人以死神表面的“友善”刻画死神的伪善,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揭示死亡残酷的本质,以及基督教所宣扬的永生的虚无。死神相伴的旅程充满哥特式的氛围,而最终抵达的也非永生,而是永恒的死亡。
- 曾雪梅
- 关键词:伪善虚无死神永生
- 论《马戏团之夜》的元小说性被引量:2
- 2007年
- 卡特的代表作《马戏团之夜》具有突出的元小说的特征:作者通过不断地揭示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对虚构的意义和力量,以及虚构和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卡特又通过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之间的角色关系对小说的写作与阅读作了评论。《马戏团之夜》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叙述的本身进行了评论,是典型的"关于小说的小说"。
- 曾雪梅
- 关键词:虚构性
- 模糊的客体 凸显的主体——《霍夫曼博士的邪恶欲望机器》对父权制文化中两性身份的解构被引量:1
- 2014年
- 在以父权制为核心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男性是欲望的主体,是"自我";女性则被降为男性欲望的客体,是"他者"。安吉拉·卡特在长篇小说《霍夫曼博士的邪恶欲望机器》中,对男性和女性分别扮演的客体和主体的身份进行了解构:作品戏仿传统的作为欲望的对象的女性形象,并有意模糊和将女性角色置于小说的背景以突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被客体化的地位;凸显男性形象,使众多的男性形象突出为张狂、喧嚣的欲望的主体,使之与模糊的女性形象成对照。通过戏仿和夸张的手法,卡特有意使文本中女性和男性形象都脱离了真实自然的人的形象,从而颠覆了父权制文化中的两性身份。
- 曾雪梅
- 关键词:客体解构
- 豪威尔斯的现实主义之战被引量:1
- 2015年
- 作为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威廉·丁·豪威尔斯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的领域都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他批判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小说。"真实"这个词高悬于豪威尔斯关于文学的一切标准和一切理念之上。豪威尔斯其实没有一个如何去判断文学作品中的现实性的标准,也没有关于作品的艺术性、道德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的系统理论,但他的现实主义的呐喊为19世纪美国文学反映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杜绝文学和艺术的模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曾雪梅
-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 在文学与宗教之间寻求平衡——解读爱默生的“诗人—神父”
- 2015年
-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意象是"诗人—神父"。这个意象的塑造结合了欧洲传统文化中的"俄尔普斯诗人"的意象和清教主义,既保持了与传统和宗教的联系,又将清教主义发展成为一种自然的宗教观,将文学的地位提高到和神的启示、和圣经同等的地位,甚至更高;将诗人的地位提高到比神父更高,极大地减少了宗教对文学的束缚,激励了19世纪的美国文学创作,推动了美国新英格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 曾雪梅
- 关键词:文学宗教
- 美国诗歌:从神性到人性
- 2017年
- 从17世纪到19世纪,美国诗歌所反映的神性、人性和自然三者的关系经历了由神性至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疏离,到人性至上,神性、人性和自然三者合一的演变过程。17世纪的清教诗歌以宣扬清教教义为目的,神性至上,上帝高高在上并决定人的命运和自然的运作,人和自然的地位都是卑微的;19世纪爱默生创立的超验主义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抬高人的地位,提出自然的宗教观。受到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鼓舞的惠特曼在诗歌中进一步将人性从宗教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让人回归自然,提出人性和自然的融合,推动了美国民主发展的进程。
- 曾雪梅
- 关键词:神性人性清教主义超验主义
-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英美文学课调查分析
- 2007年
-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的专业知识。在目前国内高校英美文学课时有限,内容繁多的情况下,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之间产生很大的距离。本文从文学课的学习意义,课堂教学内容和文学教师的素质几个方面,对英语专业高年级正在学习或已经学习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进行了分析,以期缩短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 曾雪梅
-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
- 基于教育理论与职教特点的职教英语教材建设
- 2012年
- 理论指导使教材开发的目的更明确,方向性更强,内容安排更科学合理。中职英语教材开发要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更要突出职教特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内在价值为目标,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教特点相契合;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合作式教学,为中职英语教材建立模拟职场提供理论依据,也使教材突出行业导向。文章以《酒店英语视听说》为例,论述以上2个理论在中职英语教材开发中的指导作用。
- 曾雪梅郑毅
- 关键词:教育理论职教特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