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4H指数:7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2015年
- 通过最邻近距离法定量描述了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和讨论了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主要成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大沙山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整体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东南部靠近雅布赖山地区略有降低,最邻近指数R主要分布在1.29~1.63。沙山底面积和沙山绝对高度在空间上同样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空间分布均匀程度的发展并不直接受到所在地海拔的影响。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自组织特征,而风力作用是塑造和维持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巨大高度与自组织排列特征的主要力量。
- 李超董治宝
- 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自组织
-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植被、地貌关系被引量:12
- 2015年
- 沙丘形成演变是风-沉积物-其他地理因子相互反馈作用的一个动态系统过程,粒度可以揭示其中包含的部分环境信息并被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研究。本文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高大沙山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植被、地貌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迎风坡中上部及中部剖面各层沉积物主粒径均一,分别为中沙、细沙;迎风坡中下部及底部剖面细沙、中沙及粗沙等不同主粒径层交替,粒配复杂,其成因与粗沙粒保护作用、风向季节变化及地质时期气候变迁等因素有关;背风坡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趋向底部粗沙、中沙及极细砂增多,说明不同粒径对风及重力作用的响应存在差异;粒度参数散点图可以区分不同部位样品,趋向迎风坡底部剖面,沙粒分选性变差,正偏、负偏及近对称沙层交替,说明风力分选作用在不同部位差异明显及存在其他外力作用;沙层粒配影响植被多样性,迎风坡中上部中沙含量高,背风坡表层中部偏上极细沙及大于2.65Φ细沙含量突然增加,是植被影响粒配的反映;迎风坡沉积环境的差异,说明随地质时期气候变迁,沙山形成可能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早期风力和水动力交替影响、具有风成与非风成环境交替特征的基底形成时期,二是以风力作用为主的现代沙山形成时期。
- 崔徐甲董治宝罗万银逯军峰李继彦王蒙焦原磊刘铮瑶张玉李超
- 关键词:植被沉积环境高大沙山巴丹吉林沙漠
- 哥伦比亚M_S≥6.8地震活动规律及趋势判断被引量:3
- 2016年
- 通过可公度方法、震中时空迁移特征、太阳活动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三方面来分析哥伦比亚1952年以来的M_S≥6.8强震数据,并对哥伦比亚强震活动规律及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2015、2016年M_S≥6.8强震的信号强,2016年信号更强;太阳活动周期的极大年附近和下降段,M_S≥6.8地震活动频繁,2016年位于太阳活动第24周期下降段,地震信号强,与可公度结果一致;未来M_S≥6.8强震震中可能向西南方向迁移,很可能发生在4°N以南,76°W以西地区,即哥伦比亚的西南地区。
- 宋绍鹏延军平董治宝崔徐甲李超李晓岚
- 关键词:强震可公度
-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7
- 2017年
- 地球化学元素不仅反映地球表层沉积物的组成特征,并在分析物源、沉积过程及重建古环境等方面有积极意义。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实验,对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巴丹湖高大沙山区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山沉积物元素组成特征和含量略有区域差异;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组成(UCC)相比,常量元素中仅Si富集,其余均亏损;趋向迎风坡上部剖面,Si、K富集程度相对增加,其他常量元素(除Na)亏损程度增加。常量元素间的关系表明SiO_2影响沙山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及性质;迎风坡底部剖面沉积物呈现出多源性特征,可能是不同外力作用的结果。两湖区沙山的沙源属局部范围混合的结果,就近供应;干旱气候下沙山沉积物缺少较高等化学风化产生的条件,基本处在大陆风化早期阶段的初期。
- 崔徐甲孙虎董治宝李继彦郜学敏郜学敏
- 关键词:地球化学元素化学风化高大沙山巴丹吉林沙漠
- 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特征被引量:14
- 2018年
- 风对沙漠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起沙风是塑造沙漠地貌格局的主要动力。根据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周边4个基准气象站的地面风资料,从风速、风向和输沙势等方面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地面风场特征。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的起沙风频率与平均风速有很高的相关性;(2)年平均风速为2.7 m·s^(-1),全年盛行风向为WNWNW,为中等变率锐双峰风况,合成输沙风向约为310°。4月风速最大,为中等变率环境;8月风速较小,为高变率环境;1月风速最小,为低变率环境。3—6月风速最大,风向集中度一般;11月至翌年2月风速较大,风向集中度高;7—10月风速最小,风向集中度差;(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7年前后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2007年前后由减小向增大发展;(4)大气环流和地表粗糙度的改变是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变化的重要原因。
- 肖南董治宝南维鸽崔徐甲李超肖巍强李露露
- 关键词:地面风场输沙势库布齐沙漠
- 火星和地球雅丹形态学类比分析——以埃律西昂平原和柴达木盆地为例被引量:7
- 2018年
- 作为一种风蚀地貌,雅丹地貌是对环境长期适应的一种表现,其形态特征可以反映所受内外营力的作用。对火星埃律西昂平原和地球柴达木盆地雅丹体的形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的长宽比(3.49)与柴达木盆地雅丹体的长宽比(3.57)较为接近,同时也与理想状态下的长宽比(4)接近,它们都具有流线型的形态,且处于雅丹体发育的成熟期。(2)柴达木盆地雅丹体是鲸背状,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是椭圆状,原因是柴达木盆地雅丹体常年受盛行风的影响,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受两种反向风的影响。柴达木盆地雅丹体表面崩裂的痕迹不明显,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表面崩裂的痕迹比较明显,原因是形成雅丹体的物质基础和温差环境不同:柴达木盆地雅丹体的物质基础是湖相沉积物,雅丹体表面有减弱风化的盐壳;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的物质基础是火山熔岩流,而且火星的昼夜温差大于地球。
- 李露露董治宝李超崔徐甲肖巍强肖南
- 关键词:火星柴达木盆地
- 榆靖沙漠高速公路沿线植被特征及其多样性被引量:3
- 2017年
- 以野外植被调查、物种多样性计算和土壤含水量测定为基础,分析了榆靖沙漠高速公路沿线植被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物种共计16科39属49种,油蒿为分布最广泛的优势种,植物群落以油蒿群落最为常见;各区域重要值大于0.1的物种中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2)12个小研究区的Shannon指数平均值1.42~2.05,其中研究区E最高,研究区G最低;由于黄土覆盖区(采样线5)土壤养分含量良好,植物生长发育良好,植被覆盖度较高,其Shannon指数和Sorenson相似性指数高于其他3种生境条件的研究区。(3)Pielou指数与0~10 cm土层的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物种丰富度与20~30 cm土层的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 宋绍鹏董治宝陈颢崔徐甲李超肖锋军李晓岚邵天杰
- 关键词:植被特征物种多样性土壤含水量
-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分离速率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运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坊塌流域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分离速率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侵蚀机理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特征有很大差异;从土壤分离速率大小来看,狼牙刺群落的土壤分离速率最小,其次为白羊草、铁杆蒿和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农地的土壤分离速率最大;土壤分离速率随土壤容重的增加波动变化;除去农地外,土壤分离速率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分离速率随土壤团聚体含量和根系生物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 刘红岩周正朝王宁李超李静
- 关键词:容重有机质团聚体
-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湿沙层水分特征被引量:3
- 2017年
- 湿沙层水分及其运移过程是沙漠地区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湿沙层规模巨大,本文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湿沙层水分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湿沙层水分具有区域相似性特征,含水量多小于3%;吸附水和沙粒空隙间的水汽是湿沙层水分两种主要的类型,沙粒粒级级配影响吸附水水量变化,两种水分在沙山垂直剖面上的运移过程及相互转化可能维持了湿沙层水分的相对平衡状态;沙丘表层形成的"逆温层"以及由此引起的沿沙丘表层向沙丘内部的热量传递,形成与湿沙层水分蒸发相反的空气运动方向,使得湿沙层水分在夏季晴朗的白天受到保护;夏季受温度梯度影响,湿沙层中的水汽和膜状水向沙山底部缓慢运移;冬季受温度梯度和水势的双重影响,沙山底部潜水面附近的水汽和膜状水向上缓慢运移,补给湿沙层;湿沙层水分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大气水汽、凝结水及地下水等。
- 崔徐甲孙虎董治宝罗万银李继彦马延东李超
- 关键词:粒度水分运移高大沙山巴丹吉林沙漠
- 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土壤入渗及抗冲性研究被引量:18
- 2017年
- 为了评价植被恢复对撂荒地土壤性状的影响,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刀法"和原状土冲刷试验结合室内理化分析对其渗透性能和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撂荒阶段,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抗冲系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撂荒阶段延长,表层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抗冲系数均为撂荒前期显著增大,后逐步趋于稳定,撂荒阶段间的差异显著大于土层深度的差异。在黄土丘陵区,利用Kostiakov模型回归参数a可有效表征初始入渗速率,相关系数为0.999 1,用方正三模型回归参数f_1和K可同时表征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 4和0.998 1,其初始入渗速率相关性较模型Kostiakov差,结合使用两者可更好的表征土壤入渗过程。
- 李超周正朝朱冰冰覃淼
- 关键词:土壤入渗性能土壤抗冲性黄土丘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