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君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学生守则
  • 2篇扎根
  • 2篇扎根理论
  • 2篇守则
  • 2篇中小学生守则
  • 2篇文本
  • 2篇文本分析
  • 2篇小学生
  • 2篇小学生守则
  • 2篇教育
  • 2篇《中小学生守...
  • 2篇本分
  • 2篇博士生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育
  • 1篇德教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共同体
  • 1篇幼小
  • 1篇幼小衔接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5篇毛君
  • 2篇娄雨

传媒

  • 2篇教育学术月刊
  • 1篇比较教育研究
  • 1篇中国德育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谁会成为研究者?——从“逃离科研”看博士生为何选择或放弃科研工作被引量:6
2017年
以2012年末的"逃离科研"大争论为切入点,探讨哪些因素影响博士生选择是否成为研究者,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使用连续比较的方法,先后分析学生放弃科研的案例、师生共同坚持科研的案例,以及师生因为对研究的共同追求而突破制度限制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导师对于学生是否从事科研一般持有较高的关注,但学生选择从事科研与否的原因除了导师的影响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学生对作为伟大事物的研究本身的领悟与追求。没有对伟大事物的真正追求,仅凭导师赏识、社会声望、物质待遇等外在因素,只能建立学生对科研的弱选择而非强选择。培养学生对伟大事物的认识与领悟,也是研究生导师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同时,越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高端、前沿研究领域,导师的培养方式越应该保护研究生对伟大事物的兴趣,并允许充分反省和自主选择。
娄雨毛君
关键词:博士生培养学术共同体扎根理论
《中小学生守则》变迁中的“权力—知识”
2015年
1955年第一版《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公布已经过去60年,历经5次修订之后,2014年8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公开征求意见。本次修订较之2004年版本,有大幅度改动。不仅取消了有辅助功能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从结构到文本,都体现了一定的创新。《中小学生守则》的修订体现了国家权力意志的变化。文章试图对2004年和2014年两版守则文本进行结构和符号分析,探讨《中小学生守则》背后蕴含的"权力—知识"关系。文章选取"爱国"、"法治"、"集体"和"不"4个典型文本符号,对《中小学生守则》的实然和应然状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情感建立过程中,需要从作用于身体的具体行为出发,以道德养成为桥梁,才能达到情感层面的规训。第二,新版守则中对"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养成的具体行为过于抽象。第三,"集体"在新版守则中的消弭,体现了权力意志对知识的调控。第四,从"不准"到"勇于",符号表达上的变化,体现了规训方式逐步温和的趋势。《中小学生守则》作为一种权力技术,在作用于身体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中,因为权力意志的流动,符号的变化也使得学生德性和知识发生转变。
毛君
关键词:国家权力文本分析
日本“幼小衔接”教育的改革——基于东京一所示范校的个案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以日本东京都品川区的一所"幼小衔接"示范校为案例,分析该校在"幼小衔接"上从教育管理到日常实践进行的探索。一方面,学校从深化教育目标、校园空间的建构、师生组织管理和时间配置四个方面为幼小衔接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从师生在校的日常生活实践,"幼小衔接"的机制可以细化为:通过教师角色转变树立学生的纪律精神、通过活动与课程的衔接建立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感,以及通过课程知识的设计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与独立思考能力。
毛君
关键词:幼小衔接示范校教育管理
《中小学生守则》对“集体”的坚守
2015年
回溯《守则》流变过程中对集体的表述,坚持集体的重要性。从结构和内涵两个维度,厘清集体的组织构造和内在要素。对比不同版本《守则》建构的集体,反思集体对培养良好道德风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小学生应形成纪律习惯,紧密联结,维持集体结构的稳定和内涵的传承。
毛君
关键词:中小学生守则文本分析道德教育
谁会成为研究者?--从博士生为何选择或放弃科研工作
究从2012年末科学网引发的"逃离科研"大争论为切入点,探讨博士生怎样选择是否成为研究者,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研究生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使用连续比较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学...
娄雨毛君
关键词:博士生扎根理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