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急性
  • 2篇性疾病
  • 2篇眩晕
  • 2篇血管
  • 2篇手法
  • 2篇手法复位
  • 2篇卒中
  • 2篇位置性
  • 2篇位置性眩晕
  • 2篇良性发作性位...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发作性
  • 2篇复位
  • 2篇病例

机构

  • 10篇北京市普仁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路娟
  • 6篇陆伯华
  • 2篇赵性泉
  • 2篇顾雪村
  • 2篇王坤
  • 1篇张长青
  • 1篇刘楠
  • 1篇李琪
  • 1篇史青
  • 1篇刘宏志

传媒

  • 5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普仁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损伤标志物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晕、皮疹、牙龈出血、恶心呕吐等不良情况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清炎症因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Barthel指数评分(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结合丁苯酞的治疗效果好,可有效抑制患者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伤,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石光刘宏志王坤路娟顾雪村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丁苯酞
卒中后抑郁33例病例分析
2007年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和部分相关因素;探讨抗抑郁治疗及早期康复对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照脑卒中诊断标准选取100名患者,均进行标准化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均为4周,均分别在患病2周、4周、3个月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筛选出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组患者19例,给予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对照组14例未使用抗抑郁药物。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10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HAMD评分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显著进步15例,进步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4.2%;对照组患者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2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AMD评分有相关性(r=0.342,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3%。应综合筛查抑郁的某些“高危因素”,对部分轻度抑郁、神经功能缺损轻的患者其抗抑郁药物治疗是否可以仅使用3个月或更短时间,值得思考。
路娟陆伯华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抑郁日常生活活动康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路娟陆伯华郑静维王坤
关键词:眩晕手法复位
多发性大动脉炎被引量:12
2007年
多发性大动脉炎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以致病变处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侵犯以头臂动脉受累最多。此病发病年龄较轻,早期症状可不典型,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应引起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延缓病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路娟赵性泉
关键词:大动脉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
卒中单元模式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卒中单元的模式管理和治疗。对照组为成立卒中单元前普通病房收治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观察指标是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病死率、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好转率。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卒中单元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较普通病房提高,住院病死率低,住院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卒中后抑郁急性期治疗的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普通病房,卒中单元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路娟陆伯华李琪顾雪村刘楠
关键词:脑卒中卒中单元
TCD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的临床价值——附34例病例分析
2007年
目的通过对锁骨下动脉盗血(SSS)病例的观察,了解锁骨下动脉盗血的常见临床表现、体征,分析影响锁骨下动脉盗血分型的因素,分析盗血不同分期的症状、体征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经TCD检查证实有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TCD判断盗血的方法:根据同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及频谱特征将盗血程度区分为:1期收缩期有切迹;2期收缩期血流部分反向;3期(完全盗血)血流完全反向。结果1.34例均经TCD检出,颈部血管超声有12例漏诊,检出率64.7%。2.表现为盗血综合症的有30例,占88.2%,其中,1期盗血11例,2期盗血10例,3期盗血9例;通过辅助检查TCD表现有盗血现象的即无症状的有4例,占11.8%,其中3例为盗血1期,1例为2期。3.表现有上肢缺血症状的患者共有9例,仅占26.5%,其中有7例行DSA检查,均为严重狭窄或闭塞。盗血3期出现患侧上肢缺血症状的比例增高;盗血的不同分期,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锁骨下动脉盗血II期及III期比盗血I期其收缩压差(≥20mmHg)(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TCD是诊断SSS敏感可靠的方法,在患者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我们称之为盗血现象)已能检出盗血。2.表现有上肢缺血症状时提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可能已较严重;3.盗血3期出现患侧上肢缺血症状的比例增高;是否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盗血的不同分期无关。4.SSS患者双侧收缩压差较舒张压差更有意义,盗血3期均有收缩压差≥20mmHg的体征,但即使收缩压差<20mmHg也不能排除SSS。
路娟赵性泉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TCD数字减影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比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和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72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次静脉滴注,2次/d。2组均未用溶栓、降纤、抗凝药物及其它神经保护剂,14d为1个疗程。分别评价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明显较对照组差,但是14d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给予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治疗可促进急性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郑静维张长青路娟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自由基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不同手法复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比较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即颗粒复位法)和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将50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耳石复位组,26例)和Semont法(Semont组,24例)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耳石复位组复位总成功率和首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3%和38.5%,Semont组分别为62.5%和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Epley耳石复位组复位成功所需次数较Semont组少(P<0.01)。结论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PC-BPPV患者的复位总成功率及首次复位成功率高于Semont法,且安全、易操作,有一定推广价值。
路娟陆伯华
关键词: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诊断(附8例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TCD的临床表现。结果2例患者表现为间断头晕,3例患者为病灶对侧肢瘫,1例患者同时合并多个血管病变,表现为反应迟钝,1例表现为言语不清,颅脑CT显示同侧枕顶分水岭梗死,1例无症状。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时TCD可表现为未探及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或者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减慢低平的血流信号(与对侧MCA频谱相比常常有明显不同,且收缩期峰流速相差大于20%)。
路娟陆伯华史青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动脉闭塞性疾病
复合麻醉管理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复合麻醉管理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行脑血管造影术中联合进行复合麻醉管理患者的资料,术前按照焦虑量表进行评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血压,麻醉并发症,手术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术后30 min患者的感受。结果 85.7%的患者存在焦虑情绪;术前与术中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8.6%的患者均能很好地配合检查。术中发生呼吸抑制者占2.9%(2/70),穿刺点皮下血肿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未发生脑血管痉挛、夹层动脉瘤及死亡病例。结论在术中联合复合麻醉管理对控制患者焦虑、提高患者检查配合程度有一定意义,对能否减少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尚需讲一步研究。
路娟陆伯华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