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矿业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煤矿
  • 4篇张双楼煤矿
  • 3篇地质
  • 3篇张双楼矿
  • 2篇地质条件
  • 2篇涌出
  • 2篇山西组
  • 2篇瓦斯
  • 2篇瓦斯赋存
  • 2篇瓦斯涌出
  • 2篇工作面
  • 2篇赋存
  • 2篇沉积环境
  • 1篇导水
  • 1篇导水裂隙
  • 1篇导水裂隙带
  • 1篇底板
  • 1篇底板突水
  • 1篇顶板砂岩
  • 1篇顶板砂岩水

机构

  • 8篇徐州矿务集团...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8篇宋正宇
  • 2篇陈超
  • 2篇石小蒙
  • 1篇朱庆华
  • 1篇朱炎铭
  • 1篇徐志富
  • 1篇陈忠胜
  • 1篇陈宁
  • 1篇鲁展
  • 1篇常文林
  • 1篇吴江峰
  • 1篇居建国
  • 1篇陈艳梅
  • 1篇黄文锋
  • 1篇余磊
  • 1篇赵路通

传媒

  • 2篇中国煤炭
  • 1篇煤炭科技
  • 1篇山东煤炭科技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第七次全国瓦...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张双楼煤矿矿井水资源化及其综合利用被引量:1
2012年
分析了张双楼煤矿矿区地下水的水资源状态及其补、径、排关系。根据矿区矿井水水质、水量及其矿井水处理、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矿井水"优水优用,减少排放,减少成本"的指导方针对矿井水处理、利用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降低矿井水高矿化度经济可行的方案;确定了更能满足矿区要求的混凝剂种类;分析了建立矿井水利用节约型系统的必要性。
石小蒙宋正宇陈超
关键词:张双楼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优化设计
张双楼矿山西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研究及其应用
朱庆华朱炎铭居建国陈宁吴江峰宋正宇黄文锋严克礼陈忠胜常文林史先启赵路通陈艳梅余磊鲁展
该课题采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煤岩学、数学地质和定量地质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深入分析张双楼矿区山西组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变,探讨原生煤层沉积厚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揭示矿区内山西组7、9煤厚度的空间展布规律。重新评估矿区原有勘探...
关键词:
关键词:煤矿开采煤炭资源勘查
张双楼煤矿瓦斯地质初探
瓦斯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和保存、运移和富集,都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并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本文结合张双楼矿自身的地质特征,研究影响瓦斯运移、排放和保存的地质因素,发现瓦斯赋存规律,为瓦斯预测和治理提供依据。
边曾凯宋正宇
关键词:瓦斯涌出瓦斯赋存地质条件瓦斯运移瓦斯治理
文献传递
7113工作面探放顶板砂岩水钻孔技术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提前分析并疏放7113工作面顶板砂岩水,可降低工作面在回采期间的顶板出水量和出水强度。7113工作面探放顶板砂岩水钻孔累计施工24个单孔,放水总量18172m3;探放水钻孔进一步查明了该区7煤顶板出水水源,在分析钻孔出水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两个阶段工程量和放水量对比,分析了探放水钻孔的放水效果。
严克礼宋正宇
关键词:顶板砂岩水钻孔探放水
张双楼煤矿瓦斯地质初探
瓦斯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和保存、运移和富集,都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并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本文结合张双楼矿自身的地质特征,研究影响瓦斯运移、排放和保存的地质因素,发现瓦斯赋存规律,为瓦斯预测和治理提供依据。
边曾凯宋正宇
关键词:瓦斯涌出瓦斯赋存地质条件
文献传递
张双楼矿区9~#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分析及防治被引量:4
2012年
分析了张双楼矿9#煤层开采的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和导水性,利用突水系数法评价了9#煤层底板的突水危险性,根据评价结果和采区水文地质资料论证了疏降四灰水安全开采9#煤层的可行性,通过疏水降压工程的实施解放了受水害威胁的煤层。
陈超宋正宇石小蒙
关键词:底板突水突水系数
张双楼煤矿7301工作面提高开采上限的实践
2001年
第四系“底砾”含水层 ,基岩各含水层是浅部煤层开采后影响矿井涌水量的重要因素 ,制约着张双楼煤矿浅部煤层的开采。本文在对浅部煤层提高上限开采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后 ,将张双楼煤矿 730 1工作面开采上限从 - 2 70 m提高至 - 2 52 .1 9m,并实现安全回采 ,回收煤炭1 6.6万 t,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宋正宇徐志富
关键词:张双楼煤矿水文地质导水裂隙带涌水量
丰沛煤田张双楼矿区山西组7煤层冲刷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丰沛煤田双楼矿区主采煤层为山西组7煤层,据勘查及井下实际揭露,7煤层厚度为0.24~5.87m,平均2.49m,11线以东较厚、17线以西的地区形成了不少的薄煤区或无煤区。从沉积基底、煤质特征、顶板砂体、煤岩接触关系、冲刷遗留现象、煤层薄化突变性等方面分析了煤层变化的原因,指出区内煤层变薄是由于后生冲刷所致,其冲刷带主要沿河道呈近东西向展布。研究结果为煤矿的后期生产了提供科学依据。
宋正宇
关键词:沉积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