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建华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金湖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病理
  • 6篇病理分析
  • 5篇临床病理
  • 5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预后
  • 3篇组织化学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临床病理特点
  • 2篇病理特点
  • 2篇病理学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癌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胰腺
  • 1篇胰腺实性假乳...
  • 1篇胰腺肿瘤
  • 1篇硬化性

机构

  • 6篇金湖县人民医...
  • 2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淮安市第二人...

作者

  • 6篇姜锦贵
  • 6篇陈建华
  • 2篇周航波
  • 1篇王海
  • 1篇王武明
  • 1篇沈阳
  • 1篇杨耀林

传媒

  • 2篇临床医学
  • 2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重庆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肺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the lung,SHL)最初由Liebow和Hubbell于1956年首次命名,是少见的肺良性肿瘤。有其特征性形态学改变,组织起源至今是个迷,由于其非常少见,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认识不足及术前诊断、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容易误诊。为进一步了解SH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本文报告笔者所在医院近10年诊治的12例SHL,并探讨其组织起源。
姜锦贵沈阳杨耀林陈建华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0例确诊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病理形态分增生型、坏死型、黄色瘤型。11例出现大小不等的凝固性坏死。30例出现核碎裂及细胞凋亡 ,中性粒细胞几乎未见 ,坏死灶周边出现大量增生的不同类的组织细胞和转化的淋巴细胞 ,免疫母细胞 ,且淋巴滤泡增多 ,其中22例有不同程度误诊误治。结论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在不同阶段 ,增生、坏死及黄色瘤交错存在 ,临床上有发热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且极易误诊 ,抗生素使用无效。应及时取淋巴结活检 ,与淋巴瘤诊断困难时 ,应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姜锦贵王武明陈建华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病理分析增生黄色瘤临床病理特点颈部淋巴结肿大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SPTP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33岁,入院时主要症状为:2例腹部疼痛,2例腹部包块合并黄疸,4例为健康体检时发现。肿瘤平均直径6 cm,组织学特征为相对单一的多边形细胞形成实性假乳头结构。免疫组织化学:Vim和a-ACT阳性率为100%,CKpan阳性率为25.0%,Syn和CgA阳性率为12.5%,PR阳性率为62.5%,EMA和ER阳性率为0。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随访1~10年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 SPTP可能起源于胰腺胚胎的多潜能干细胞,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注意鉴别诊断,预后较好。
姜锦贵王海周航波陈建华
关键词:乳头状瘤胰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胆囊癌35例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姜锦贵陈建华
关键词:胆囊癌组织病理学误诊高危因素
青年胃癌49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临床病理特点,提高青年胃癌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49例青年 胃癌临床特点、组织学特点、治疗预后作回顾性分析,并与中老年人胃癌作对照研究。结果 以消化道症状首发多 见,男女发病之比为1∶1.13,进展期胃癌占92%。组织形态上以低分化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多见占到69%, 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1)。好发于胃底贲门以下,临床误诊30例,2年生存率27%。结论 青年胃癌症状隐 匿,分化程度低,预后差,且易误诊,应及时作胃镜检查,早期诊断为治疗关键。
姜锦贵陈建华
关键词:人胃癌临床病理分析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特点分化程度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对58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复习其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运用CD117、CD34、PDGFR-α等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随访35例。结果GIST58例中,发生于胃部35例,小肠10例,结肠5例,肠系膜3例,网膜2例,食管2例,直肠1例。主要症状有腹胀、腹痛、腹部包块、便血。镜下观察:分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免疫组化:CD117标记91%(53/58)阳性,CD34标记68.9%(40/58)阳性,PDGFR-α60.3%(35/58)。随访35例,良性10例,1例复发;恶性潜能未定9例,2例复发;恶性16例,4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组织形态多变,结构多样。CD117联合CD34、PDGFR-α等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预后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姜锦贵周航波陈建华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