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峰

作品数:12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脑出血
  • 8篇出血
  • 6篇高血压
  • 4篇手术
  • 3篇血压
  • 3篇颅内
  • 3篇机器人
  • 3篇高血压脑出血
  • 2篇血肿
  • 2篇预后
  • 2篇神经外科
  • 2篇手术治疗
  • 2篇外科
  • 2篇疗效
  • 2篇开颅
  • 1篇岛叶
  • 1篇导航引导
  • 1篇定向手术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机构

  • 8篇北京市健宫医...
  • 6篇北京京煤集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12篇杨海峰
  • 7篇孙跃春
  • 7篇崔刚
  • 6篇李宾
  • 4篇王垚
  • 3篇张智波
  • 3篇张富强
  • 2篇田增民
  • 2篇王秀芹
  • 1篇张建国
  • 1篇王秀
  • 1篇张弨
  • 1篇刘畅
  • 1篇高建秋
  • 1篇王秀琴
  • 1篇张凯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导航引导下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20
2015年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高血压是最常见原因。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国内对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常采用常规开颅清除血肿、小骨窗血肿清除、立体定向及CT弓I导下穿刺引流血肿等方法。北京市健宫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对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BrainLab神经导航引导下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崔刚杨海峰孙跃春李宾王秀芹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神经导航开颅清除血肿头颅CT检查
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分析研究影响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37例行开颅手术的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个月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死亡情况,将GCS评分小于等于术前及死亡的病例作为未好转组,GCS评分大于术前者作为好转组,统计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体重、出血位置、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合并脑疝、出血量、最高收缩压、血肿清除量等方面与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GCS评分、出血量、破入脑室、合并脑疝、术前最高收缩压等因素为影响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前积极控制血压,出血后对符合手术指征者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可能会有较好的预后。
王垚高建秋马宗谦褚吉岩朴永军杨海峰
关键词: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
无框架机器人穿刺治疗深部脑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无框架机器人穿刺治疗对15~30ml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中等量深部出血的脑出血患者45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行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营养神经、预防应激性溃疡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钻孔引流手术,在Remebot第六代神经外科机器人提供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指导下定位穿刺。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1.50±2.23)天,对照组为(14.64±2.16)天,差异有显著性(t=4.773,P=0.000)。两组治疗后均正常出院,观察组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引流管放置位置均满意,无定位偏移的病例。发病1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组NIHSS评分(10.10±3.37)分,较对照组(13.72±3.23)分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t=3.662,P=0.001)。结论对于中等量的深部脑出血,早期在无框架机器人辅助下行钻孔引流术具有积极意义。
朴永军王垚张富强王璐胡杰杨海峰
关键词:脑出血
Remebot第六代神经外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
杨海峰田增民张富强孙跃春崔刚李宾张智波
神经内镜技术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以指导对基底节区等深部位置脑内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血肿位置、血肿量、术中神经内镜下手术过程,对头部CT、MRI、GCS评分等进行随访。结果所有的基底节区脑出血都能够安全地在神经内镜下全部或大部清除而不伴有操作上的问题。结论神经内镜具有创伤小、术中近距离观察血肿腔、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对有活动性出血的或血肿体积较大的病灶在止血的环节上较困难。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脑血压脑出血适用于中等大小体积的脑内血肿病灶,并由熟练操作神经内镜的医生操作为宜。
杨海峰孙跃春崔刚李宾王秀琴
关键词: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
Remebot第六代神经外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Remebot第六代神经外科机器人在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活检及高血压脑出血术中应用的准确性、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机器人系统操作方式、定位准确性、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引导系统定位准确,平均手术时间50.89分钟,平均住院时间12.42天。结论 Remebot第六代机器人操作准确,系统稳定,简易可行。
杨海峰田增民孙跃春崔刚李宾张智波朴永军张富强
关键词: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
微创钻颅置管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讨微创钻颅置管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了微创钻颅置管血肿清除术。观察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有效率为92.11%,优良率为82.89%,CT复查显示血肿完全消失时间为3~6 d,血肿清除率为88%~95%,并发症发生率为6.58%。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有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量、术后再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等6个方面。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迅速清除血肿,降低颅神经刺激和颅内高压,近期疗效值得肯定。上述6个相关预后因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提供了参考价值。
崔刚杨海峰孙跃春张智波李宾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短期疗效预后因素
扩血管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扩血管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基底节中等量脑出血患者75例,随机分为早期应用桂哌齐特组(早期治疗组)、晚期应用桂哌齐特组(晚期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比较三组的血肿体积、水肿面积及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起病后24小时、7天三组血肿量差异无显著性;早期治疗组的水肿量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起病14天时,早期治疗组的血肿量及水肿面积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晚期治疗组的血肿量较对照组亦有减少(P<0.05),但水肿面积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三组起病24小时待出血稳定后评估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治疗组起病30天后评分明显较其他两组低(P<0.05),而晚期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差异无统显著性(P>0.05)。结论脑出血稳定后早期应用扩血管药物可以减少脑出血周围的水肿发生,并可促进血肿及水肿的吸收,改善神经功能。
朴永军付素云王垚刘京红杨海峰
关键词:扩血管药物桂哌齐特脑出血神经功能
持续颅内压监测辅助下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辅助下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105例实施脑实质内颅内压监测患者(监测组)和112例未实施颅内压监测患者(对照组)应用甘露醇的次数及总量、并发症及预后。结果监测组和对照组甘露醇使用次数分别为(42.1±5.4)次和(59.5±8.2)次,两组甘露醇使用总量分别为(820.1±114.8) g及(1187.7±241.5) g,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次数及总量均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2及0.01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608和0.471);监测组患者急性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11.4%(12/104)、28.6%(30/105),对照组分别为29.6%(33/112)、41.9%(47/11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36)。监测组预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48%,χ2=13.02,P<0.01)。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崔刚杨海峰孙跃春李宾王秀芹张智波
关键词:颅内压高血压脑出血甘露醇
内撑式动脉瘤夹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内撑式动脉瘤夹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术中的应用,比较其与Yasarjil动脉瘤夹的不同,以指导术中对动脉瘤夹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瘤颈位置、术中动脉瘤夹类型、术中瘤夹置入过程。术后对患者以脑血管造影或头部CT血管成像进行随访。结果 21例患者均动脉瘤成功夹闭。术后恢复良好者,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8例;重度残疾,完全偏瘫,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2例;死亡1例。结论内撑式动脉瘤夹系统具有良好的操作视角及动脉瘤夹开放角度,用1把动脉瘤夹持器可以完成施夹、调夹、取夹操作,尤其适合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应用。
杨海峰孙跃春崔刚李宾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