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升
- 作品数:7 被引量:84H指数:4
- 供职机构: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渐进性抗阻训练联合普拉克索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被引量:20
- 2019年
-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的疗效。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抗阻训练组40例、帕金森操组40例,3组均给予普拉克索药物治疗,抗阻训练组和帕金森操组还分别给予抗阻训练和帕金森操康复。对3组患者分别在不同随访时间点进行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帕金森病Webster评分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分;同时使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价肌张力的变化水平。结果:3组中,抗阻训练组的UPDRS得分最高(P<0.05),抗阻训练组和帕金森操组的随访UPDRS得分逐渐增高(P<0.05)。3组4个时间点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Webster症状评分入组时最高,随访18月水平最低(P<0.05);随访3月、12月和18月的得分均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阻训练组得分最低(P<0.05)。抗阻训练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嗜睡和1例恶心患者。3组4个时间点的Ashworth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组时最高,随访18月最低(均P<0.05),随访3月、12月和18月的Ashworth量表评分均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阻训练组得分最低,对照组得分最高(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的效果优于普拉克索联合帕金森操的干预效果和单纯使用普拉克索药物治疗的效果。
- 沈骏侍永伟鞠强国姜宇王继升袁颖徐建红周仁华
- 关键词:帕金森病肌张力
- 前庭康复训练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4
- 2022年
- 目的观察前庭康复训练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Epley耳石复位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8周前庭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8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Fukuda踏步试验、计时平衡试验和眩晕残障程度量表评分差异。结果两组前庭康复治疗后1周、2周、8周与治疗前VSI评分、Fukuda踏步试验评分、计时平衡试验和眩晕残障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改善病人眩晕发作后残存症状。
- 姜宇李晶袁颖沈骏王继升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头晕
- 血清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内皮素(ET)、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36例脑梗死病人,其中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病人(出血性转化组)87例,无出血转化病人(无出血性转化组)149例;并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40名。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6、IL-1β、TNF-α、IFN-γ、ET、ICAM-1和MCP-1水平,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炎症因子。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β、TNF-α、IFN-γ、ET、ICAM-1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IL-1β、TNF-α、IFN-γ、ET、ICAM-1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 王继升姜宇徐建红周仁华
-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出血性转化炎症因子
-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12年45岁以上人群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子抽样调查
- 2013年
- 脑血管病是目前人口死亡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为250万,每年死于卒中的患者超过150万人,卒中后幸存者为600万~700万,其中75%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研究采取抽样的方法了解45岁以上人群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以期为卒中防治方法的制定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 周仁华刘桂荣陶云华徐建红曲海英沈骏侍永伟鞠强国袁颖王继升
- 关键词:卒中患病率健康宣教
- 帕金森病患者同时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同时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该院神经内科90例帕金森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评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同时评测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相关评分,对所有数据统计后与SCOPA-AUT评分评价其有无存在相关性。结果该组患者SCOPAAUT评分与患者发病年龄、病程、H-Y分期呈正相关性;在MoSA中,帕金森症轻度认知障碍者(PD-MCI)SCOPAAUT评分(38.0±7.9)分、帕金森症痴呆者(PDD)(38.8±8.6)分,均明显高出未出现认知障碍患者(PD-NCI)(34.5±7.1)分(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伴有较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这与患者发病年龄、病程、认知状态等非运动症状正相关,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与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 沈骏姜宇侍永伟鞠强国王继升袁颖徐建红周仁华
- 关键词: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
- 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对比研究
- 2021年
- 目的研究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梗死疾病中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5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24例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28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均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非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24 h后和治疗7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低于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9、3.232,P<0.05);非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24 h后和治疗7 d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均高于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2、4.622,P<0.05);非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比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33.3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5)。结论将阿替普酶用于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相比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且治疗后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高。
- 王继升沈骏姜宇周仁华高少鸽
- 关键词:阿替普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