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峰
- 作品数:31 被引量:20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一种农业生产低碳用干草打捆辅助装置
-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业生产低碳用干草打捆辅助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凸台,支撑凸台上活动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用于除去干草内部水分的干草平铺机构和落料辅助机构,支撑凸台的内部设...
- 陈怀宇李吉程陈雪健陈琳贺王璐徐仁添严建文王明昊王翔宇倪志强包喜文罗玉芹李全峰
-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侵蚀沟形态系统分类方法构建
- 2024年
- 侵蚀沟形态分类是认识其发展现状和潜在危害的重要方法,探究耕地侵蚀沟形态分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对把握耕地侵蚀沟防治重点,预防坡耕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侵蚀沟形态分类体系指标获取难、分类结果不完整等问题,利用遥感解译数据,根据系统分类和信息科学理论,结合东北黑土区现实需求,构建了耕地侵蚀沟系统分类方法,并在典型黑土耕作区海伦市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海伦市耕地侵蚀沟具有小面积、大宽度、短长度的特点,Ⅰ类和Ⅱ类为数量最多的一级分类;Ⅱ类四等微型沟(Ⅱ4T)和Ⅱ类四等小型沟(Ⅱ4S)在二级和三级分类中数量居多,易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治理。2)地形要素下耕地侵蚀沟形态分布差异明显,需要特别关注在高程180~<240 m,坡长35~<55 m,坡度2°~6°,西南坡区域内的Ⅰ4T、Ⅱ4S、Ⅱ4T等发育程度较低的侵蚀沟向更高发育程度的Ⅳ4M、Ⅴ4M等类型转变,建议结合农田建设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防止耕地侵蚀沟的潜在破坏。3)构建的“类+等+型”耕地侵蚀沟分类定级方法,兼顾指标的易获取性和方法的易操作性,能够精准、直观地揭示耕地侵蚀沟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情况,可为侵蚀沟和黑土耕地的协同综合治理提供方法借鉴。
- 李全峰李吉程于明鹏张鹏
- 关键词:遥感耕地东北黑土区
- 城市住宅地价影响因素的定量识别与时空异质性——以武汉市为例被引量:26
- 2018年
- 定量测度微观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是有效揭示住宅地价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本文基于武汉市2007-2015年公开出让的住宅地价样点数据,采用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修正的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测度微观影响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各要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序变化特征复杂,空间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而言:(1)2007-2015年间,武汉市住宅地价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容积率>医院>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铁>公园。(2)在时序上,城市中心对住宅地价的影响程度呈增强趋势;城市副中心对住宅地价影响整体有所减弱;医院对住宅地价的作用程度呈指数式上涨;地铁对住宅地价增值作用主要发生在开通后;公园的影响持续下降;容积率的影响则在时序上先减后增,与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呈反向变动关系。(3)在空间上,在二环内中心区域,公园、容积率等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较高;而在二环以外,与生活便利性相关的地铁、医院对住宅地价的作用更强;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功能对住宅地价作用在空间上的互补效应明显。基于研究结果,强化景观用地等的宏观配置和保护力度,审慎确定容积率等是当前城市土地管理值得关注的问题。
- 瞿诗进胡守庚胡守庚李全峰
- 关键词:住宅用地影响因素时空分异特征价格模型
- CO_(2)浓度倍增和土壤盐胁迫对藜麦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利用可精准调控CO_(2)浓度的人工气候室,设置2个CO_(2)浓度(常规组:400μmol/mol和倍增组:800μmol/mol),同时设置2个NaCl胁迫浓度(对照组NaCl浓度为0;盐胁迫组400 mmol/L NaCl),探讨CO_(2)浓度倍增和土壤盐胁迫对藜麦生长、生理、叶片离子含量、叶片光合特性和内禀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CO_(2)浓度倍增显著提升藜麦光合速率、降低藜麦气孔导度,提高藜麦内禀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增加藜麦产量。但是,在CO_(2)浓度倍增处理下,随着藜麦生长,光合速率提升幅度逐渐缩小,藜麦产生光合适应现象。此外,在盐胁迫下,与CO_(2)浓度常规组相比,CO_(2)浓度倍增最终(63d)降低藜麦叶片Na^(+)浓度达42%,增加藜麦叶片K^(+)浓度达26%,有效调控藜麦叶片中离子平衡,表现出明显的吸K^(+)排Na^(+)的现象。同时,CO_(2)浓度倍增促进藜麦渗透调节,有效调控藜麦叶片水分运动,增加细胞含水率,降低叶片溶质势和水势,提高压力势,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外,藜麦内禀水分利用效率与藜麦叶水势、溶质势,光合速率和K^(+)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CO_(2)浓度倍增调控作物耐盐性的生理机制,为应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土壤盐碱化问题,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 杨爱峥李志磊付强李全峰贺昕瑶
- 关键词:盐分水分利用效率水势
- 农业开发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以三江平原北部地区为例被引量:5
- 2014年
- 生态系统服务是土地系统的重要功能,是构建区域生态文明的自然基础。衡量农业开发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是准确度量土地利用效益,制定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基本依据。在对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改进后,以货币形式评价三江平原北部地区1954—2009年农业开发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表明:(1)55a间耕地增加250.86万hm2,垦殖率由8.31%增至67.26%,土地利用结构由湿地、林地主导逐渐过渡到农地为主导类型;(2)该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由1954年的1 120.81亿元锐减至2009年的390.77亿元,损失率为65.13%。其中,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率为90.26%,农地生态服务价值增长为原来的8.26倍;(3)农业开发使得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内部结构发生变化;(4)由于各县市耕地垦殖状况及气候特征的不同,导致生态服务功能结构、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 杜国明李全峰刘艳赖振博
- 关键词:生态系统农业开发
- 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耕地利用效益是评估区域耕地利用协调程度的必要前提,也是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依据耕地利用系统理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框架,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上均呈现为由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向西部和北部低丘缓坡地形区减少趋势,社会效益则主要表现为由南部向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2)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高集聚主要在辽宁省南部以及北部黑龙江省县域范围分布,低集聚则集中分布在东部内蒙古和中部吉林省县域。3)从影响因素来看,黑土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中气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作物复种指数是关键影响因素,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加显著。为更好的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握乡村振兴协作、保护经营机制、农业综合措施和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 李全峰严建文瞿诗进郭文昊
- 关键词:影响因素县域东北黑土区
- 一种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的土壤样本分类存取装置
- 本发明涉及自然资源调查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的土壤样本分类存取装置,包括工作箱,工作箱一侧前后端均固定有牵引环,工作箱底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三角轮,所述工作箱内底面一侧安装有轴件阻尼机构,所述轴件阻...
- 张娜马辰李吉程陈琳贺王璐陈雪健徐仁添严建文王明昊王翔宇刘姝序李全峰
- 基于货币化的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对耕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农业和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循环负向效应日益严重,作为能够系统地反映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益逐渐成为学者相继探讨的焦点。研究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能够清楚而又直...
- 李全峰
- 关键词:货币化耕地利用
- 文献传递
- 不同土地产权制度下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对比分析——以黑龙江省富锦市垦区与农区为例被引量:13
- 2015年
-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2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3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工自主权,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区适当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 李全峰杜国明胡守庚
- 关键词:土地产权
- 基于Landsat TM的2001~2015年哈尔滨市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2001年、2004年、2008年和2015年夏季Landsat TM 5/OLI 8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遥感技术手段定量反演瞬时地表温度格局,并深入分析温度特征,分区差异和重心变化。研究表明:2001~2015年研究区温度增加1.44℃,平均温年增0.10℃,3时段(2001~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5年)年均温分别增加0.08℃、0.09℃、0.12℃,具有加速上升趋势;最高温增加2.74℃,始终位于香坊区,最低温基本恒定,始终位于道里区;2001~2015年极高、高、极低温度分区面积增加4.92 km2、104.07 km2、87.71 km2,年均增量均具有持续增加趋势,中、低分区面积减少110.61 km2、84.94 km2,具有波动降低趋势,极高、高、中、低分区格局总体按照城区-城乡结合地区-乡村的水平梯度扩展;地表温度重心向东偏南70.58°方向移动536.90 m,其中6个市辖区迁移方向和距离差异明显,表明地表能量移动方向和温度重新分布的活跃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研究区地表温度上升明显,分区时空变化剧烈,能量的轨迹移动过程具有折返特征。
- 潘涛杜国明张弛董金玮李全峰石福习
- 关键词:地表温度单窗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