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中风
  • 3篇脑中风
  • 2篇患肢
  • 2篇肌肉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变化
  • 1篇电生理学
  • 1篇影象
  • 1篇影象学
  • 1篇症状
  • 1篇症状学
  • 1篇中风患者
  • 1篇生理变化
  • 1篇生理学
  • 1篇体位
  • 1篇突出症
  • 1篇盘移位
  • 1篇偏瘫
  • 1篇中枢性
  • 1篇中枢性偏瘫

机构

  • 6篇白求恩医科大...
  • 2篇大连大学

作者

  • 8篇刘世文
  • 2篇张艳玲
  • 1篇赵国库
  • 1篇安晓芳
  • 1篇张大旭
  • 1篇宋洪臣
  • 1篇安晓芳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8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康复训练中的运动学习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正>1.概念运动学习是人脑所具有的高级功能之一。近年在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进行大量颇有成效的研究,其成果为功能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技术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观察动物的行动时,低等动物是以本能...
刘世文
文献传递
利用关节感受器诱发肌肉活动能力的训练被引量:6
1993年
通过变换关节的位置,施抗阻活动,可引起相关肌肉收缩。wyke指出:关节的肢位和运动能直接影响动相活动。他们通过对颈部的动态刺激诱发了动物四肢肌群的活动。Levine,Kabat的研究表明,颈部肌的抗阻活动,能诱发出躯干肌的反射活动,可以用来增强四肢肌肉的收缩能力。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到临床上。
刘世文
关键词:肌肉
中枢性偏瘫早期平衡反应的分析被引量:3
1991年
运用神经发育学检查法判定偏瘫早期的平衡反应水平。该水平影响着步行能力;病变程度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早期评定平衡反应及施行有关的康复训练,对步行的预后及改善是必要的。
刘世文
关键词:偏瘫
颈部抗阻运动与脑中风患肢肌肉的电生理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
1994年
利用颈部抗阻运动(刺激本体感受器)反射性诱发脑中风患侧肢体肌电生理变化的实验得出:皮层意识参与对患侧肌肉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优于单独应用颈紧张反射等病理反射模式的训练技术,并揭示颈部的各方向抗阻运动对屈伸肌的促进作用不同。为脑中风偏瘫康复训练提供了依据。
刘世文张艳玲贾萍张大旭展新栗学军
关键词:抗阻运动中风肌肉电生理学
关于Pusher现象的症状学研究被引量:17
1998年
目的:探讨脑中风时Pusher现象的症状发生规律。方法:调查中枢性瘫痪患者的病灶、运动功能及半侧空间忽略等,将出现Pusher现象的患者分为二组,一组采用作者提出的整体性训练方法,另一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结果:脑中风Pusher现象发生率为23%,其中左侧瘫占62.5%,右侧瘫占37.5%。Pusher现象的责任病灶多与两个以上脑叶受损有关,其中均包括颞叶。Pusher现象有75%在发病1个月内出现。采用不同训练方法的二组Rivermead运动指数有显著差异。Pusher现象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症的发生比率为56.3%。结论:大面积脑损伤时Pusher现象发生率增高,认为其产生原因与大脑整合障碍有关,半侧空间忽略症是否为独立存在的症状尚无定论。右脑损伤时出现Pusher现象机会多,可能与功能定位有关。整体性训练法有助于出现Pusher现象患者的康复。
刘世文安晓芳宋洪臣
关键词:脑瘫症状学
脑中风患肢肌力的易变性和体位关系的分析
1994年
脑中风后肌力值易受体位变化而不稳定,尤其在Brunnstrom氏运动功能评定达到Ⅱ~Ⅲ级时最为明显.对98例中风偏瘫病人的肌力进行怦定,结果支持肌力作为中枢性病损的诊断和康复评价的客观指标已失去可信性这一观点,宜改用Brunnstrom氏、Fugl-Meyer等功能评定方法.
刘世文贾萍
关键词:肌力BRUNNSTROM中风体位
脑中风患者的主动运动对非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影响的研究
1995年
笔者模拟非对称性颈紧张反射时没有诱发出典型的上臂屈伸肌的肌电变化,但增加患肢主动运动时,诱发出屈肌活动增强和伸肌减弱的现象,其与传统的ATNR模式截然相反。提示主动运动条件下的ATNR可能有其特殊规律或机制,并为运用传统ATNR训练技术的临床效果不一,提供了新的解释。
刘世文贾萍张艳玲刘松
关键词:中风
颈椎间盘突出症牵引下MRI影象学的形态结构分析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对 18例患者总计突出颈椎间盘 2 8个 ,比较不同牵引方向对颈椎间盘突出症(HCD)的颈椎功能变化规律。方法 借助MRI影象扫描研究不同牵引方向对颈椎突出间盘的运动、脊髓受压指数、椎间隙的变化及伴有变性病例的作用。结果 不同的牵引方向对间盘突出的作用是有差异的 ,屈曲牵引使间盘部分还纳最为明显。脊髓受压指数在屈曲方向牵引最低。伸展牵引时椎间盘突出缩小组的后缘椎间隙减小明显。屈曲牵引时椎间盘缩小组与无变化组的后缘变化差异不大 ,两种牵引方向对前缘影响均无差异。各种方向牵引伴有变性者的形态变化不明显。结论 HCD改变了正常椎关节的微细形态结构 ,对常规牵引方向的规律宜灵活运用。脊髓受压指数比间盘突出大小更能反映脊髓受损的实质。牵引对伴有变性者意义可能不大。
宋洪臣安晓芳赵国库刘世文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MR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