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五例临床分析 2020年 目的总结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ate receptor,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脑电图、治疗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有精神行为异常、脑脊液抗样,可复发,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和临床症状是确诊该病的主要依据,临床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刘磊 史冬梅 唐晓梅 冯浩 杨兴东 冯研 张燕辉 李群彦 于逢春关键词:复发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海淀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2对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有独立影响(OR 2.843,95%CI 1.301~6.216,P =0.008)。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2也是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899,95%CI 1.311~6.409,P =0.008)。结论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颈动脉数增加,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也增加。 杨兴东 曾一君 唐晓梅 冯研 史冬梅 刘磊 于逢春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颈动脉斑块 超声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将患者分为A组(0分≤mRS≤2分,n=94)与B组(3分≤mRS≤6分,n=1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相关化验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B组患者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hs-CRP水平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s-CRP水平升高、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是老年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监测血清hs-CRP水平可预判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刘磊 张燕辉 冯研 杨兴东 史冬梅 于逢春 李小刚关键词:老年急性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预后 非高密度脂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C)与腔隙性脑梗死(LI)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参照MoCA量表进行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测量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并计算non-HDL-C水平。对non-HDL-C与LI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non-HDL-C最低四分位组相比,non-HDL-C最高四分位组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较高[OR=3.806(95%CI):1.475~9.822,P=0.006]。随着non-HDL-C的增高,患者认知障碍可能进一步增加(P for trend=0.004)。结论Non-HDL-C与认知障碍呈现正相关,且随着non-HDL-C水平增高,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增加的趋势。 杨兴东 曾一君 唐晓梅 冯研 史冬梅 刘磊 余秋瑾 于逢春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缺血性卒中 胆固醇 非高密度脂蛋白 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无认知障碍组86例,认知障碍组85例。2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易损斑块、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易损斑块比例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随着颈动脉易损斑块数目增多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认知障碍患病率明显增多(OR=2.866,95%CI:1.360~6.042,P=0.006;OR=3.373,95%CI:1.356~8.391,P=0.009)。进一步调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以及心房颤动等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2个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第4分位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仍较高(OR=2.870,95%CI:1.339~6.153,P=0.007;OR=3.622,95%CI:1.431~9.169,P=0.007)。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数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障碍有关。 杨兴东 曾一君 唐晓梅 冯研 史冬梅 刘磊 余秋瑾 于逢春关键词:颈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质 超声检查 血压变异性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64例,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CMBs组(78例)和非CMBs组(86例)。患者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变异性(BPV)包括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和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相关参数。结果 CMBs组24 h SBP、DSBP、DSBP-CV、NDBP、NDBP-CV高于非CM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SBP-CV(OR=1.245,95%CI:1.032~1.504,P=0.022)、NDBP-CV(OR=1.323,95%CI:1.195~1.464,P=0.000)是脑深部CMBs的危险因素,NDBP-CV(OR=1.102,95%CI:1.022~1.189,P=0.012)是幕下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压变异性是CMBs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DSBP-CV、NDBP-CV是脑深部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NDBP-CV是幕下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唐晓梅 刘伟 冯浩 张燕辉 史冬梅 杨兴东 尹铁轮 冯研 周正宏 于逢春关键词:脑微出血 血压变异性 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情况与脑梗死之间关系。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合并OSAS组(n=126)和无OSAS组(对照组,n=51)。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测得的血压标准差代表血压变异性。分析两组24h的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标准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差异。同时进一步分析基线资料、主要合并症与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OSAS组与对照组比较,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2.1±4.7 vs 8.8±3.7,P=0.001)、白天平均收缩压(138.9±17.8mmHg vs 131.4±15.8mmHg,P=0.008)、NIHSS评分[3.0(2.0~8.75)分vs 2.5(2.0~4.0)分,P=0.013]、合并脑梗死病史比例数(61.1% vs 41.2%,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合并OSAS、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复发性脑梗死相关,矫正了相关危险因素后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910,95%Cl 0.855~0.969,P=0.003)。结论合并OS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夜间血压变异性增大,可能是导致脑梗死复发的原因之一。 于逢春 刘永珍 唐晓梅 陈新平 孟晓梅 尹静 冯研 刘淑琴关键词:脑梗死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血压 缺血性卒中血清叶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血清叶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9月30日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48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入院7 d内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4例患者,男性209例(68.8%),平均年龄67.2±13.9岁,血清叶酸水平为15.4(11.3~21.9)nmol/L。其中END组患者42例(13.8%),非END组患者262例(86.2%)。与非END组相比,END组患者具有更高的年龄(P=0.008)、糖尿病史(P=0.002)、基线NIHSS评分(P=0.022)和更低的基线叶酸水平(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长1岁:OR 1.033,95%CI 1.001~1.066,P=0.041)和糖尿病史(OR 2.724,95%CI 1.339~5.539,P=0.006)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较高的血清叶酸水平(OR 0.463,95%CI 0.225~0.952,P=0.036)是END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增加和糖尿病史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较高的血清叶酸水平是END的独立保护因素。 刘伟 冯浩 刘磊 冯研 史冬梅 于逢春关键词:叶酸 缺血性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与其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0年 目的讨论血清叶酸水平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9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住院符合标准的8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危险因素、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住院期间合并症、住院期间抗栓药物治疗等。根据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1例,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组(32例,mRS评分≥3分),比较两组间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叶酸水平的差异。所有患者入院次日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叶酸水平。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4.0(3.0,6.0)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3.0(2.0,4.0)分;Z=-2.951,P=0.003],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叶酸水平[11.3(9.9,16.7)μg/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5.6(11.5,22.8)μg/L;Z=2.732,P=0.006]。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升高是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5,95%CI:1.043~2.231,P=0.030),基线血清叶酸水平升高是功能性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0.729,95%CI:0.554~0.960,P=0.024)。结论基线血清叶酸水平升高是功能性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 刘伟 史冬梅 冯浩 刘磊 冯研 于逢春关键词:血清叶酸 功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