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博

作品数:14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泰达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急性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3篇动脉闭塞
  • 3篇脑梗
  • 3篇脑血
  • 3篇颈内
  • 3篇颈内动脉
  • 3篇闭塞性
  • 2篇蛋白
  • 2篇动脉闭塞性
  • 2篇动脉闭塞性疾...
  • 2篇性疾病
  • 2篇血栓
  • 2篇取栓
  • 2篇缺血
  • 2篇疗效
  • 2篇慢性
  • 2篇脑梗死
  • 2篇脑缺血

机构

  • 14篇天津市泰达医...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神经病...

作者

  • 14篇李博
  • 10篇郭再玉
  • 9篇张合亮
  • 6篇赵伟
  • 5篇田思思
  • 5篇张洪武
  • 4篇赵卫华
  • 4篇张文龙
  • 3篇陈谦
  • 2篇刘美利
  • 2篇赵莲花
  • 1篇张国哲
  • 1篇王景华
  • 1篇李绍山
  • 1篇杨国巍
  • 1篇苏玲
  • 1篇水涛
  • 1篇刘伟
  • 1篇张青燕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低温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速和脑氧摄取率的影响和意义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研究亚低温疗法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流速和脑氧摄取率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早期脑损伤(EBI)及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无亚低温疗法禁忌证的重症SAH成年患者6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入院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行血性脑脊液引流,解痉、3H治疗等措施;亚低温组除常规治疗组的治疗外,于入院当天2—8h内开始亚低温疗法,降低直肠温度并维持在(35±1)℃,维持5~7d。两组治疗期间以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MCA)及Lindergaard指数间接评估CVS程度及演变,同时行血气分析获得两组患者同期5个时点动脉和颈静脉的血氧含量(CaO2/CjvO2),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2)=(CaO2-CjvO2)/CaO2。结果入院后d1、d2、d3、d7和d14这5个时点VmMCA结果比较,两组间d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d3、d7和d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4个检测时点测得的VmMCA均值亚低温组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CERO2的变化:组间d1与d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d3和d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温组均低于常规组。CERO2与VmMCA相关分析发现,亚低温组CERO2与VmMCA相关性很弱(P〉0.05),常规治疗组CERO2与VrnMCA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亚低温疗法对降低CVS的发生率、程度和持续时间,打破了CVS与脑缺氧程度的显著相关关系,通过降低代谢而减轻脑组织缺氧损害,改善EBI造成的不良后果。治疗中设定适宜的目标温度、疗程和平缓的复温过程,可减少亚低温的不良并发症发生。
水涛郭再玉张国哲陈谦李博
关键词:亚低温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脑血管痉挛
球囊导管在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开通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SGC)保护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3月至8月在BGC保护下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7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BGC的应用技术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7例患者均获成功开通,残余狭窄率〈70%,技术成功率100%。从BGC初次充盈到支架成功置入后球囊卸载完毕用时8~50min,平均18.6min;其中6例患者用时〈20min:1例用时较长,为50min,原因为微导丝穿过闭塞节段时不畅。术中无一例血栓栓塞性事件,术后除1例症状性脑出血外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有效随访1~3个月,随访期内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症状改善率和血管通畅率均为100%。结论BGC保护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技术安全可行,但在患者筛选、手术时机、再通技术和术后管理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
张合亮郭再玉侯延伟赵伟张文龙李博
关键词:颈内动脉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治疗球囊导管
抑制AMP-活化蛋白激酶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缺血皮质胱天蛋白酶-3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抑制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胱天蛋白酶(caspase)-3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AMPK抑制剂组,每组12只。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AMPK抑制剂组在插入线栓时腹腔注射AMPK抑制剂CompoundC(20m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脑缺血再灌注24h后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胱天蛋白酶-3表达水平,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AMPK抑制剂组皮质胱天蛋白酶一3阳性细胞[(7.16±5.85)个/高倍视野对(14.36±7.85)个/高倍视野;t=2.548,P=0.018]和TUNEL阳性细胞[(58.86±9.65)个/高倍视野对(81.00±12.21)个/高倍视野;t=4.928,P〈0.001]数量均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抑制AMPK活性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皮质胱天蛋白酶一3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赵卫华苏玲郭再玉张合亮杨国巍田思思李博张青燕李绍山
关键词:脑缺血细胞凋亡小鼠
症状性慢性及亚急性脑血管闭塞介入开通治疗临床研究
郭再玉张合亮赵卫华侯延伟张洪武陈谦李博赵伟孙刚
大脑中动脉M2段和大脑前动脉闭塞的支架取栓治疗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在大脑中动脉M2段和大脑前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M2段和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15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2段11例,大脑前动脉4例。观察取栓治疗后患者血管再通情况、颅内出血、脑卒中再发以及病死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90d,比较取栓前与取栓后90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及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15例患者均血管满意再通,均为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以上。2例患者有症状性颅内出血,90d时NIHSS评分中位数明显低于术前[4.0(0.0,18.0)分vs 13.0(10.0,28.0)分,P<0.01]。其中1例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死亡。90d随访时,mRS 0~2分8例(53.3%)。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M2段和大脑前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而且有效的。
赵伟赵莲花侯延伟张合亮李博王景华郭再玉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肺栓塞
丁苯酞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脑血流速度及血脂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 sufficiency,CCCI)指多原因引发大脑发生慢性、广泛供血不足,导致脑部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疾病,1990年由日本学者提出,临床常见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和健忘等症状[1]。丁苯酞是临床一类抗脑缺血药物,再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方面有明确的临床疗效[2]。
程颜梅李博张洪武田思思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丁苯酞脑血流速度慢性脑缺血
托拉塞米治疗术后急性脑水肿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出血所致急性脑水肿123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托拉塞米组:治疗过程中只给予托拉塞米静脉注射降颅压;联合组:治疗过程中给予甘露醇及托拉塞米联合应用降颅压;甘露醇组:治疗过程中只给予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降颅压。同时统计各组患者每日颅内压平均值,每日晨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及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结果托拉塞米组与其他两组比较,颅内压增高缓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生肾功能不全患者明显减少,预后GOS评分亦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效果与应用甘露醇相近,且不良反应少。
李博张文龙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
Solumbra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Solumbra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行常规支架取栓(Stent组,21例)和Solumbra技术(Solumbra组,11例)再通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者特点、手术相关指标和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ent组与Solumbra组在血栓逃逸率(28.6%和18.2%,P=0.425)、取栓次数[(2.4±1.3)次和(2.2±1.0)次,P=0.657)]、无症状脑出血(14.3%和18.2%,P=0.572)、症状性脑出血(9.5%和18.2%,P=0.427)、有效再通率(TICI2b-3)(81.0%和81.8%,P=0.670)、穿刺到再通时间(PTR)[(51.6±34.5)min和(66.4±39.0)min,P=0.279)]、和术后7dNIHSS评分[(11.3±7.2)分和(11.6±7.7)]分,P=0.925)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0dmRS评分Stent组和Solumbra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功能恢复良好(mRS≤2)率分别为47.6%(10/21)和63.6%(7/11),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但数值上Solumbra组有向好的趋势。结论Solumbra血管内再通技术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支架取栓相比,在90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上具有向好的趋势。
张合亮刘美利孙刚郭再玉张文龙桂庆红李博
关键词:脑梗死
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的短期疗效和技术探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及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行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的13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管内再通技术及与再通成功密切相关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13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成功开通12例,技术成功率为92%;除1例症状性脑出血和1例无症状性脑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该2例患者预后良好。7例术后进行了CT灌注成像复查,灌注延迟现象均明显改善。术后13例患者有效随访3个月至1年,随访期内无一例缺血性事件发生,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开通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为100%。结论初步应用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术前评估和个体化的开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张合亮郭再玉侯延伟赵伟田思思李博张洪武张文龙
关键词:颈内动脉动脉闭塞性疾病
ADAPT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ADAPT(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hrombectomy)技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支架取栓和ADAPT技术治疗的患者的病例特点、术中情况、手术并发症和临床结果,并对ADAPT血管内再通方法的技术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观察期间,我院共对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了血管内机械再通手术,其中46例首选ADAPT技术,38例(82.6%)成功实施(ADAPT组);21例应用了常规支架取栓技术(常规支架组),两组患者的基本病例特点和影像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尽管两组患者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23/38)与48%(10/21),P=0.247],但ADAPT组患者术后7 d NIHSS评分[6.0(2.0,9.3)分与9.0(5.5,18.5)分,Z=-2.031,P=0.021]和术后90 d神经功能完全康复率(mRS=0分)明显优于常规支架组[37%(14/38)与10%(2/21),P=0.022];两组血栓逃逸率[21%(8/38)与29%(6/21),P=0.365]、有效再通率[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3级,84%(32/38)与81%(17/21),P=0.507]和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0%(0/38)与9.5%(2/21),P=0.123],尽管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在数值上ADAPT组具有优势。结论ADAPT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再通方法,与传统支架取栓技术相比,在患者术后NIHSS评分和远期神经功能完全康复率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种血管内机械再通方法。
张合亮郭再玉刘美利侯延伟赵卫华赵伟李博田思思
关键词:脑梗塞血栓切除术抽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