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雅萍

作品数:5 被引量:70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中国现代性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性
  • 1篇实践唯物主义
  • 1篇实事
  • 1篇实事求是
  • 1篇书信
  • 1篇主体间
  • 1篇主体间性
  • 1篇唯物
  • 1篇唯物主义
  • 1篇无意
  • 1篇无意识
  • 1篇历史性
  • 1篇毛泽东
  • 1篇矛盾观
  • 1篇话语
  • 1篇话语体系
  • 1篇集体无意识
  • 1篇交往

机构

  • 5篇武汉大学

作者

  • 5篇宋雅萍
  • 2篇赵士发
  • 1篇赵凯荣

传媒

  • 2篇马克思主义哲...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创新
  • 1篇毛泽东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评近期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被引量:3
2015年
文章对完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辑历史进行全面考察,回顾了前苏联和前东德编辑完整版学术性全集的尝试和1989年德国统一以后的当代编辑工作,评价了MEGA的组织编辑原则和学术价值,对近期出版的MEGA分卷进行了评述;突出强调了查阅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50、60年代的书信和新闻作品的重要价值,即有利于读者理解影响马恩政治思想发展的各种事件。他们的信件、新闻、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证明了MEGA收录的丰富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詹姆斯.布罗菲赵凯荣宋雅萍
关键词:MEGA书信
论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和作用被引量:12
2013年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在自发的无意识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集体所具有却又未曾主动发觉的非理性意识,它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理性和整体性特征。心理学家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产生根源归于原始人类社会中的"原型",这种理论虽然有僵化封闭的神秘主义倾向,但也揭示出了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历史根源。此外,集体成员的认同感、从众性、感染、暗示作用以及责任模糊心理又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得以出现的现实机制,由此可见,集体无意识虽然与理性相悖,但是究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来说,它的出现又有必然性和规律性。集体无意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我们应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考察集体无意识并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和集体无意识发生机制的合理利用避免其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宋雅萍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非理性
论毛泽东的矛盾观与中国现代性话语体系被引量:1
2018年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阐述了矛盾"普遍性"的两层含义,第一是矛盾的存在具有绝对性,第二是任何矛盾运动同其它矛盾运动形式相比都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即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第二层含义中,"普遍性"只是一个用来阐述矛盾"特殊性"的认识论的概念,这意味着毛泽东的矛盾论中蕴含着对建立在黑格尔哲学基础之上的欧洲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话语体系的批判。在处理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时,毛泽东又提出了矛盾的不平衡性理论,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初步建构了中国独特、独立的现代性话语体系。毛泽东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中包含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和民族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
赵士发宋雅萍
关键词:毛泽东话语体系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内的“实事求是”——兼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是一个实践唯物论的概念,它吸收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优秀学术传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论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固有规律以得到对真理的认识,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它不仅是一种认识原则,也是一种实践方法论。践行这一思想和方法,就要从全面、具体的客观实际出发,将其当做人类的感性活动、实践去理解,避免主观倾向的干扰,既重视实际,又不轻视科学的理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体现在学理上就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矛盾问题。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发展变化,正确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实际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赵士发宋雅萍
关键词:实事求是实践唯物主义
论主体间性被引量:53
2008年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多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西方哲学家从传统认识论、存在主义、解释学、和交往行动理论等方面探讨主体间性,但是他们的理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他们重视精神交往,而忽视物质交往,忽略了主体间关系的物质性、客观性、实践性等特点,这正是马克思在社会历史形态和哲学人类学理论中所强调的。因此,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综合思考,从而建立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宋雅萍
关键词:主体间性交往社会性历史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