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频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书法
  • 3篇艺术
  • 2篇书法风格
  • 2篇书法艺术
  • 2篇图像
  • 2篇纪念碑
  • 1篇代书
  • 1篇定位法
  • 1篇东汉
  • 1篇信仰
  • 1篇行楷
  • 1篇修养
  • 1篇学者
  • 1篇真相
  • 1篇中国古代艺术
  • 1篇丧葬
  • 1篇删节
  • 1篇石刻
  • 1篇石刻画像
  • 1篇视域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故宫博物院

作者

  • 10篇杨频
  • 1篇杨频

传媒

  • 4篇中国书画
  • 1篇中国书法
  • 1篇荣宝斋
  • 1篇美术大观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魏两晋南北朝碑额志盖书法研究
本文以东汉、曹魏、两晋及南北朝的碑额与志盖书法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初步系统地梳理了该长时段碑额志盖的名称流变、形制功用、字体状况、书写特征、风格渊源等,讨论了额盖书法风格面貌的形成因素及其对后世额盖书...
杨频
关键词:书法艺术篆刻艺术古代书法书法风格
文献传递
图像与真相:汉碑“穿”“晕”含义新探
2023年
从传统文献记载的层面理解汉碑及其穿、晕的出现,遮蔽了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究竟哪些碑刻应该有穿、哪些无穿,为什么?穿与晕有无对应关系,为什么?……其实,稍微认真考察就会发现,“下棺引繂之遗象”的文献解释,更多来自后世学者的书斋想象,也只能针对后起的半圆首墓碑,而不能涵盖早前几十年已经出现的那些圭首墓碑,更遑论众多无穿的纪功、德政碑。面对缺少考古实物支撑的旧有文献阐释,本文立足于汉人的图像与信仰世界,通过将汉碑置于东汉时期丰富整体的石刻群落之中,发现石碑装饰与画像装饰之间的符号结构对应关系,来探求更为合理的“穿”“晕”含义,以拓展我们对于汉碑及其产生时代的认知深度。本文由此也涉及金石学与书法史学研究的当代视域扩展问题,用伽达默尔的话说,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按照一个更正确的尺度,去更好地观看。
杨频
关键词:汉碑视域
晨堂妙笔 蜀中一枝——唐铁军和他的“忘情书写”
2013年
关于铁军兄和他的书法艺术,我想说的实在很多。十七年来,细节的叠加,使我难以取舍。
杨频
关键词:忘情书法艺术
命名与误读:碑'穿'的概念生成及其图像阐释
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在汉语文化圈,明确实现纪念功能的石"碑"成形并迅速成熟,时间是在东汉中期.由于微观研究的阙如与视觉材料的零散,汉碑成形过程有诸多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清晰有力的阐释.与之相应,碑...
杨频
关键词:纪念碑石刻画像
静来闲鸥掠海 动时渴骥奔泉——傅汝明的抒写世界
2013年
十多年前,江苏省青年书协成立时举办两次书法展,推出过几位金奖作者,傅汝明就是其中一位。今天,金奖中的其他几位比如管峻、宇文家林等因为频频在全国大展中获奖而渐成青年名家,只有钟情小楷的傅如明,至今还显得比较沉默。
杨频
关键词:书法展青年金奖
汉袁敞碑全文考订及其与袁安碑之书手同人问题被引量:3
2013年
在探索袁安碑系年问题时,笔者运用“界格定位法”复原了袁敞残碑首行的“敞”字,从而揭示出两碑同为朝廷官方所立的性质,并进一步发现二袁碑之间深度的互文关系,得出两碑为同时同地所制的结论。
杨频
关键词:考订互文关系定位法
东汉碑额的美饰性
2012年
东汉碑额因其丰富多元的美饰品质,已然成为汉代书刻艺术中的一个亮点,自清代以来受到众多书法篆刻家的青睐,并为书法篆刻风格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发.笔者曾撰文分类赏析了一些代表性的碑额(见《书法》二○○八年第五期),鉴于其风格的芜杂,采用了南朝以来流行的『杂体』作为分类参考,并主要借鉴了三种杂体的概念,即『垂露篆』、『悬针篆』、『倒薤篆』、近日读法国美术史家福西永《形式的生命》,于是在笔记中开始追问这样一系列问题,即为何汉代能产生如此丰富的篆书形态?工具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果以铸造模印的铜器及砖瓦铭文为同等重要的参照,那么众多美饰效果绝佳的书迹来源于怎样的文化和审美背景?这些造型别异的书写形式有自己的来源吗?是否形成了某种传统(或阶段性的演进) ?这一类传统或演进今天是否还在延续?它与千百年来主流的五体书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在非汉语文化圈的观者看来,中国书法是否也一直包含这一在汉语学术版图上日渐消隐的部分?
杨频
从《山谷题跋》看黄庭坚的篆书修养
2012年
对于黄庭坚书法风格与成就的讨论,我们往往注意到他对前贤法帖的学习和禅修体悟的一面,而比较容易忽略其深厚的篆书修养。究其原因,一是其传世作品中缺少篆书作品,二是宋代篆书家的总体水平不高,而且黄氏本人除擅长的草书与行楷外,也较少谈到自己的篆书实践问题。但是,当我们面对他的草书(包括大字行楷)作品时,其线质中鲜明而强烈的篆意却扑面而来,显然,没有相当的篆书实践修养,是很难写出这样高水准的线条质量的。
杨频
关键词:黄庭坚篆书修养传世作品书法风格行楷
袁安碑系年问题及其他被引量:3
2013年
一、问题的提出1929年袁安碑在河南偃师出土,随即引起金石学界的高度关注,时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先生为此作了精细的考证,撰成《汉司徒袁安碑跋》(此文后经删节并与1925年10月发表的《汉司空袁敞碑跋》一同收入1977年出版的《凡将斋金石丛稿》①),因其论证博洽精微,受到罗振玉等学者的高度评价,
杨频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金石学副馆长罗振玉删节学者
反书传统、反左书与“透明之石”的过度阐释——《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献疑被引量:8
2013年
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书的重要性已经毋庸赘言。不过其所带来的争议也堪称无以伦比,贝格利教授甚至长篇累牍地对全书展开过尖刻的批评。若以《中国学术》2000年的发表为坐标点,抛开人格攻击的激烈言辞,贝氏批评与作者辩护二者,几乎以一种互文的方式,定格了世纪之交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的高峰对决。本文讨论与质疑的重点,主要针对该书第五章"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从"反左书"历史原境入手,再由楷书上溯,考察甲骨文以来汉字书刻历史中的反书传统,进而分析"透明之石"中的过度阐释现象。由于透明之石并不曾"透明","一个时代"无法终结在南朝,本文还将涉及有关"阈界点"的判断以及"纪念碑性"的收束时间问题。
杨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