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岩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噬菌体
  • 3篇菌体
  • 2篇基因
  • 1篇蛋白制备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特性分析
  • 1篇缺氧
  • 1篇缺氧模型
  • 1篇裂解
  • 1篇结核
  • 1篇结核病
  • 1篇结核菌
  • 1篇静止期
  • 1篇环状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组
  • 1篇分枝杆菌
  • 1篇分枝杆菌噬菌...
  • 1篇杆菌

机构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郭述良
  • 4篇江莉莎
  • 4篇姚义勇
  • 4篇柳岩
  • 3篇张莉
  • 1篇曹俊

传媒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分枝杆菌噬菌体Guo1环状基因组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初步研究分枝杆菌噬菌体Guo1环状基因组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鸟枪法和重叠群组装策略完成Guo1全基因组测序;使用DNAStar、t RNAscan-SE、Promoter predictions、TRF、Glimmer、BLAST软件分别对噬菌体的一般基因组学特征、t RNA、启动子、串联重复序列和编码基因进行分析;运用BLAST软件检索与Guo1基因组相似的噬菌体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推断Guo1的分群;测定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以及对紫外线、氯仿、酒精、温度、p H的敏感性。【结果】噬菌体Guo1的基因组为全长40 086 nt的环状双链DNA,属于G群分枝杆菌噬菌体;含有59个推定基因,7个启动子序列和3个串联重复序列;Guo1对紫外线有较强抵抗性,对酒精、氯仿和高温敏感,最适温度为37°C,最适p H为7.0,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120 min,裂解期120 min,裂解量为47个。【结论】Guo1是首次发现的具有环状双链DNA结构的G群分枝杆菌噬菌体,完成了Guo1的全基因组测序,并初步分析了Guo1的基因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姚义勇江莉莎张莉郭述良柳岩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噬菌体TM4 motif3蛋白制备及其复苏结核休眠菌的作用
2016年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分枝杆菌噬菌体TM4 motif3蛋白和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休眠菌模型,检测motif3蛋白对结核休眠菌的复苏作用。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噬菌体TM4 motif3基序,将PCR产物连接至表达载体p ET-28a(+),重组质粒测序正确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采用非变性方法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并将不同浓度的motif3蛋白加入结核休眠菌模型中,观察其对结核休眠菌的复苏效果及异烟肼对复苏后结核菌的杀灭作用。结果得到融合组氨酸残基的motif3重组蛋白,在12.65 ku处出现目的条带,浓度为1.1×104pmol·L^(-1)的motif3蛋白对结核休眠菌具有明显的复苏作用且复苏后结核菌能被异烟肼杀灭。结论噬菌体TM4motif3蛋白对结核休眠菌具有复苏作用。
张莉江莉莎姚义勇柳岩郭述良
关键词:基因表达
噬菌体TM4、Guo1和D29对静止期结核菌裂解作用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噬菌体TM4、Guo1、D29能否裂解静止期结核菌。方法采用密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结核分枝杆菌构建静止期结核菌模型;采用药敏检测、金胺o-尼罗红荧光染色和电镜观察作为检测模型方法;采用most probable number(MPN)法计数作为裂解作用的检测指标。结果密闭培养11个月的静止期结核菌模型构建成功;经不同处理后,MPN计数结果为对照组1100,Guo1组23,TM4组23,D29组600,RFP组673,INH组887;与对照组相比,Guo1组和TM4组菌量明显减少(P<0.01,P<0.01),D29组菌量减少不明显(P=0.05);与RFP组相比,Guo1组和TM4组菌量亦明显减少(P<0.05,P<0.05),D29组菌量减少不明显(P>0.05);Guo1组和TM4组菌量无差异。结论噬菌体TM4和Guo1能够裂解静止期结核菌,噬菌体D29不能裂解静止期结核菌,噬菌体TM4和Guo1裂解能力无差别。
柳岩江莉莎姚义勇曹俊郭述良
关键词:噬菌体裂解结核病
缺氧模型和多因素模型构建结核休眠菌模型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缺氧模型及多因素模型两种结核休眠菌建模方法的优劣。方法利用缺氧因素构建缺氧模型;利用低氧(5%O2)、高CO2(10%CO2)、弱酸(pH 5.0)及营养缺乏(10%7H9液体培养基)多种因素构建多因素模型。分别在第20d、30d时取样,用金胺O-尼罗红染色法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核菌脂质聚集及失去抗酸性的情况;用电镜观察结核菌细胞壁增厚情况;并检测其对利福平的耐药率。在建模30d时,将等量的两种模型分别转入新鲜7H9液体培养基中,观察并比较其复苏情况。结果建模20d时,两模型组细菌均出现脂质聚集及失去抗酸性,无明显差异。两模型组细菌均未出现明显细胞壁增厚。建模30d时,多因素模型组细菌几乎都表现出脂质聚集及失去抗酸性,而缺氧模型组仍有部分细菌未表现出脂质聚集及失去抗酸性。同时,多因素模型组在建模30d还出现了细胞壁增厚的细菌,缺氧模型组则无明显改变。多因素模型组细菌对利福平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缺氧模型组,且多因素模型组细菌复苏的菌量远小于缺氧模型组。结论多因素模型较缺氧模型能更快诱导结核菌进入休眠状态,且诱导出的结核休眠菌状态更稳定。
江莉莎姚义勇张莉柳岩郭述良
关键词:缺氧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