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俊杰

作品数:11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0篇恒星
  • 4篇恒星形成
  • 3篇红外
  • 3篇HII区
  • 3篇变星
  • 3篇IRAS
  • 2篇H
  • 1篇电离氢区
  • 1篇星团
  • 1篇星系
  • 1篇星系团
  • 1篇亚毫米波
  • 1篇研究方法
  • 1篇证认
  • 1篇疏散星团
  • 1篇太阳
  • 1篇坍缩
  • 1篇天体
  • 1篇天体物理
  • 1篇天体物理学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国...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1篇王俊杰
  • 5篇胡景耀
  • 2篇宁长春
  • 2篇姜碧沩
  • 1篇徐金龙
  • 1篇钱忠钰
  • 1篇吴月芳
  • 1篇王钢
  • 1篇秦胜利
  • 1篇索郎桑姆
  • 1篇赵刚
  • 1篇张传朋

传媒

  • 6篇天体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物...
  • 1篇天文学进展
  • 1篇西藏大学学报...
  • 1篇大学科普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恒星的诞生
2012年
恒星的一生与人和万物一样,都有其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像太阳那样的中小质量恒星(〈8M⊙)和大质量恒星(〉8M⊙)的演化路径不同。前者会经历星际气体/尘埃-原恒星-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阶段,而后者在演化晚期会成为超新星爆发最终演变成中子星或黑洞。
王俊杰
关键词:恒星中子星超新星太阳黑洞
红外尘泡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
2017年
银道面红外巡天发现的一类壳状结构被称作"红外尘泡"(Infrared Dust Bubble),目前普遍认为它是由大质量恒星或星团形成时产生的电离氢区与周围中性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的,电离氢区膨胀可能触发壳层分子气体中的新一代恒星形成.最初,尘泡被发现主要来自于红外波段的辐射,后来被证实与分子气体有较好的成协性.多波段地研究尘泡与恒星形成的关系是近几年来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已有的观测研究表明,某些尘泡壳层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恒星形成现象,这些恒星形成区与电离氢区的膨胀有着很好的相关性,与理论模型研究结果相符.然而,由于缺少确切的距离等信息,无法确定相互作用关系确实存在,或者说无法给出触发过程发生的确凿证据.本文,首先概要地总结了前人研究红外尘泡与恒星形成方面的重要结论;其次,归纳了研究红外尘泡与恒星形成方面的主要科学方法与手段;最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讨论目前研究红外尘泡方面的不足之处,分析研究红外尘泡的发展趋势等.
张传朋王俊杰
关键词:恒星形成电离氢区
近红外变源IRAS 04000+5052为一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
1999年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交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0和Br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量工作.结果发现此IRAS源不是以往认为的单一年轻天体,而是一个包含有许多个年轻天体的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在这样小尺度且致密区域内,恒星形成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
王俊杰王俊杰
关键词:恒星形成HII区红外源恒星小尺度
未证认的IRAS LRS源的光学证认和观测研究2.北天13~h─24~h部分具
1994年
用北京天文台兴隆站1.26m红外望远镜对北天13h<α<24h,0°<δ<66°,部分具有硅酸盐特征的源进行了JHK测光观测研究,并对其中的一些特殊源进行了讨论。
王俊杰姜碧沩胡景耀
关键词:恒星
Herbig Ae/Be星的尘埃壳层形态研究
1993年
我们使用Kurucz恒星大气模型以及黑体模型对22颗Herbig Ae/Be星的紫外数据、IRAS观测数据、地面光学及近红外测光数据资料等进行了拟合计算,用能量平衡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Herbig Ae/Be星的尘埃壳层为盘状的结论.
王俊杰胡景耀
关键词:恒星
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天体物理现象被引量:4
2004年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环境中。近30多年的观测研究使得天文学家对小质量恒星的形成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小质量恒星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而形成。至于大质量恒星,其形成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现有的观测证据表明:大质量恒星也可能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来形成,但也不排除在星团中通过中小质量恒星聚合而成的因素。大质量恒星形成与致密电离氢区(UCHII)成协较好,而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的分子云环境中,既有大质量恒星也有小质量恒星形成。综述了恒星形成各个阶段的观测结果和研究现状以及成协的天体物理环境情况。未来的观测和研究重点在于: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星团环境中的恒星形成。
秦胜利王俊杰赵刚吴月芳
关键词:天体物理学恒星形成坍缩吸积盘外向流HII区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IRAS 19213+1723的毫米/亚毫米波的观测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用KOSMA3米毫米/亚毫米波望远镜,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IRAS19213+1723进行了12CO(2-1)和12CO(3-2)的成图观测.12CO(2-1)和12CO(3-2)的谱线轮廓均具有不对称的结构,且具有较大的线翼展宽.12CO(2-1)和12CO(3-2)积分强度图,进一步证实了IRAS19213+1723存在双极分子外向流,CO不同跃迁所示踪的此外向流形态相似.利用局部热动平衡(LTE)的方法,得到该外向流的总质量为15.0M⊙、平均动力学时标为5.0×105yr、总质量流失率为3.0×105M⊙yr1.最后计算出了12CO(3-2)与12CO(2-1)积分强度比和展示了积分强度比的分布,推断出该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外向流存在高积分强度比可能是由外向流与其周围的星际介质互相作用的结果.
宁长春徐金龙王俊杰索郎桑姆
关键词:恒星形成
一颗光学厚Mira星NV Aur
1992年
本文利用能量守恒的方法,对光学厚Mira变星NV Aur在其相位0.206处的光学及红外波段的观测值进行模型拟合处理,得到其中心星有效温度值T_*=1750K,亮层有效温度T_d=250K。我们发现富氧AGB星的25μm处的光度和周期有很好的相关,通过此周光关系,算出了NV Aur的距离d≈590pc,中心星光度约为9.4×10~4L_⊙,中心星半径为3.4×10~3R_⊙,尘埃壳层光学厚度τ_v=2.7,显示其为一光学厚Mira星,中心星为一红超巨星。我们所得质量流失率(?)=3.1×10^(-6)M_⊙/yr,与Knapp等人从CO观测得到的5.7×10^(-6)M_⊙/yr在量级上相符。在本文中还给出了NV Aur的球对称壳层黑体谱模型。
王俊杰胡景耀
关键词:变星恒星
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前景展望被引量:6
2010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与德国科隆大学合作,拟将目前放置在海拔3135m的瑞士阿尔卑斯山上Gornergrat的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口径3m),直接移址安装到亚毫米波观测条件更好的海拔4300m的中国西藏羊八井。在此期间同时开展相关科学目标预研究,并在望远镜安装调试后进行试观测运行。该项目若成功进行并顺利完成,中国将首次成为拥有中小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并以此进行常规天文观测的少数国家之一。建成后的羊八井亚毫米波天文台也将成为北半球运行中的海拔最高的亚毫米波天文台,在世界上仅次于北智利的Atacama亚毫米波台址高度。
王俊杰宁长春
关键词:亚毫米波望远镜
HD229221:一颗具有独特的H_α变化的主序前恒星
1995年
作者在对年轻疏散星团NGC6913的观测中发现一颗具有独特H_α谱线形状变化的天体,本文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王俊杰胡景耀
关键词:疏散星团恒星变星星系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