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慧萍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磁层
  • 2篇磁层顶
  • 1篇电磁
  • 1篇三维模拟
  • 1篇太阳
  • 1篇太阳风
  • 1篇曲率半径
  • 1篇重联
  • 1篇马赫数
  • 1篇激波
  • 1篇风向
  • 1篇磁重联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国家卫星气象...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2篇刘子谦
  • 2篇吕建永
  • 2篇王明
  • 2篇胡慧萍
  • 1篇裴世鑫
  • 1篇蒋勇
  • 1篇荆浩
  • 1篇杨亚芬
  • 1篇周全

传媒

  • 2篇空间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地球弓激波的三维模拟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磁流体动力学(MHD)全球模拟结果,根据弓激波的跃变特性确定出弓激波位置,建立了一个新的综合考虑了快磁声马赫数、太阳风动压、行星际磁场强度以及磁层顶曲率半径的弓激波三维位型模型.将新模型与以往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新的弓激波全球模型结果可靠,解决了部分现有模型不能描述弓激波三维位型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行星际磁场北向时,随着快磁声马赫数的增大,弓激波日下点距离减小,但是在行星际磁场南向时,快磁声马赫数的变化对弓激波日下点距离影响不大;弓激波位型在赤道面与子午面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而且随着行星际磁场的转向,这种非对称性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行星际磁场南向,Bz值较小时,子午面内弓激波位型已经不是简单的抛物线,出现了明显的类似于极尖区磁层顶的凹陷变化区.
胡慧萍吕建永周全王明杨亚芬刘子谦裴世鑫
关键词:太阳风
太阳风向磁层输入电磁能量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全球磁流体力学(MHD)模拟结果,通过确立包含磁层顶的太阳风流线内边界来识别三维磁层顶位形,并以极尖区位置作为磁层顶日侧与夜侧的分界线,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穿过磁层顶向磁层内输入的电磁能量.研究发现,磁层顶的能量传输与太阳风条件密切相关,磁重联是控制电磁能量传输的重要机制.结果表明,当IMF(行星际磁场)南向时,极尖区后方的磁尾附近存在电磁能输入最大值,当IMF北向时,电磁能输入最大值发生在极尖区附近;南向IMF条件下,在IMF强度增大或太阳风密度增大时,磁层顶电磁能传输的电磁能量比北向IMF条件时增加更显著.太阳风通过调节磁层顶面积间接影响到磁层顶能量传输大小.研究还发现,北向IMF与南向IMF条件下穿过磁层顶的电磁能输入的比值范围约为10%~30%,此比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南方向IMF与地磁场磁重联效率的比值.
荆浩吕建永蒋勇王明胡慧萍刘子谦
关键词:磁层顶磁重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