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茁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有无之间:语言的界线与意义的穿越被引量:1
- 2010年
- 在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中,语言本身的有限总是令言说陷入窘境。然而从存在、语言与人的本质关联发现,言与意这一对矛盾表象却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存在本身自行显现(澄明)并自行隐匿(遮蔽)的特性,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在场)与无(不在场)的动态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又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文学话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永远不满足于陈述已"有"的东西,而能够依托于一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从"有"入于"无"之际不断创造出新的意义来。同时,文学话语又总是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亦即不断地打破自身的逻辑规定性中,从"无"中生"有"。语言本身所构成的牢房,语言逻辑所设定的界限,恰恰只有这种"前逻辑"的诗的语言才能够打破,这就体现为文学话语在"有"(有限之言)与"无"(无限之意)之间的成功转换。
- 张茁
- 言、象、意关系新论——从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解读被引量:1
- 2009年
- 言、象、意三者关系的探讨肇始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经魏晋"言意之辨"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哲学新方法和流派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更贯穿了从现象学、解释学到分析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各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带来了知识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全新革命。借助分属于"欧陆人文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中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的语言哲学之思,就人与世界、语言与人、文学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上的揭橥,使得在言、象、意问题上取得了全新的审视与启悟。
- 张茁
- 关键词: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
- 索尔·贝娄中后期小说中的媒介文化研究
- 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20世纪美国文坛的代表人物。纵观他一生的创作,可以清楚发现贝娄中后期的小说尤其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刻画和针砭,而媒介文化则是贝娄该时期小说所描摹的社会生活图景中内涵丰富却少有研究者关注的问...
- 张茁
- 关键词:美国小说媒介文化媒介伦理
- 文献传递
- 语言的困境与突围——论文学语言的言意关系
- 从古至今,在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之间始终横亘着:思想与表达、经典书写与理解及阐释之间的矛盾,这成为贯穿古今中外文学活动挥之不去的永久困扰.本文试图从语言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俯瞰文学界这一核心命题,采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学相结合...
- 张茁
- 关键词:文学语言言意关系语言哲学
- 文献传递
- 基于语言的中西思维差异新解被引量:3
- 2013年
- 由于汉语与西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所呈现的显而易见的不同,许多人把中西思维方式间的差异皆归因于此,并认为与西方文化重个体、重理性、重抽象相对的中国文化重整体、重悟性、重具象的特性也导源于此。但汉语与西语最核心的差异在"意合"与"形合",追究汉语"意合"、西语"形合"特点的形成原因,可知结构的不同并不会造成功能的不同,造成中西思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语言之内。
- 金健人张茁
- 关键词:语言结构语言功能
- 论孔子仁学的“生存论”立场——兼与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比较被引量:1
- 2007年
- 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形成的一套兼具认知、实践和信仰的伦理教化体系,然而论其肇始却是对于世界和人生处境的一种饱含真象的理解和把握,是经由人生具体情境的感发、体悟后的人格自觉。它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强调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先天建构,“畏”的现身处境的崭露,以及“良知”向最本己的能在唤起此在,“决心”展开为本真的多种筹划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孔子仁学既坚持构成态的“生存论”立场,同时又兼具独特的审美气韵。
- 张茁
- 关键词:决心本真筹划生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