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莎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蜕皮
  • 2篇变态
  • 2篇变态发育
  • 1篇蛋白酶抑制剂
  • 1篇电泳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载脂蛋白
  • 1篇脂蛋白
  • 1篇质谱
  • 1篇质谱分析
  • 1篇滞育
  • 1篇融合基因
  • 1篇融合基因表达
  • 1篇桑蚕
  • 1篇双向电泳
  • 1篇农杆菌
  • 1篇转化小麦
  • 1篇阻断
  • 1篇小麦

机构

  • 4篇西南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山东省滨州畜...

作者

  • 4篇田莎
  • 3篇侯勇
  • 2篇夏庆友
  • 2篇陈世达
  • 1篇李建伟
  • 1篇李懿
  • 1篇赵欢欢
  • 1篇朱勇
  • 1篇赵萍
  • 1篇龚竞
  • 1篇张韩杰
  • 1篇陆玉建
  • 1篇周小英
  • 1篇周霞
  • 1篇张兰
  • 1篇石东里
  • 1篇郭超
  • 1篇杨欢
  • 1篇刘南南

传媒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HCl和DMSO阻断滞育条件下桑蚕卵壳电镜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桑蚕Bombyx mori滞育阻断机理,比较HCl、二甲基亚砜(DMSO)法阻断蚕卵滞育后卵壳表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方法】用HCl和DMSO分别在产后20和12 h处理蚕卵,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卵壳表面及气孔在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HCl和DMSO处理均能成功地阻断蚕卵滞育的发生,蚕卵平均孵化率分别为93.37%和87.81%。扫描电镜观察HCl和DMSO处理的卵壳表面蚀刻效果明显,均出现了"脂质"脱落物;并且处理后蚕卵的气孔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与DMSO处理相比较,HCl处理获得的现象更为明显。【结论】卵壳表面变化可能与桑蚕滞育的阻断有关。
龚竞田莎侯勇赵欢欢朱勇
关键词:桑蚕HCLDMSO卵壳
大肠杆菌otsA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化小麦的初步研究
2015年
在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常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基因工程技术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小麦的转化效率还比较低。通过克隆大肠杆菌ots A和ots B基因,将目的基因和p2300-GFP相连,成功构建p2300-ots AB表达载体。以普通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建立较完善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转化,将ots AB导入到受体细胞,进而获得耐盐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种。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当农杆菌的OD600=0.5,侵染成熟胚或愈伤组织的时间为30 min,共培养时间为3 d,小麦的转化效率最高。结果可以为今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提供参考。
陆玉建石东里张兰田莎张韩杰刘南南
关键词: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农杆菌
家蚕蜕皮液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蜕皮液是存在于新旧表皮之间的一层液体,在昆虫蜕皮和变态发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家蚕蜕皮液的功能,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家蚕预蛹期及羽化前期的蜕皮液的蛋白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蛹期及羽化前期的蜕皮液中分别可以检测出超过200个蛋白点,它们主要分布在等电点4-9、分子量10-180 kDa之间。利用MALDI TOF/TOF对羽化前期蜕皮液的42个蛋白点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34个蛋白点成功得到了鉴定,它们主要包括载脂蛋白类、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免疫相关蛋白、几丁质结合蛋白等,部分蛋白在预蛹期的蜕皮液和羽化前的蜕皮液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蛋白质组分析的结果,对其中1个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质Apolipoprotein D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Q-PCR的结果表明,该蛋白主要在化蛹第1–4天存在高表达,其在羽化前蜕皮液中的高度累积暗示了它可能参与了家蚕羽化变态的过程。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蜕皮液蛋白质的认识,为深入研究蜕皮液蛋白质的功能提供了一些参考。
侯勇田莎郭超周霞陈世达杨欢赵萍夏庆友
关键词:双向电泳变态发育载脂蛋白
家蚕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mCPI40鉴定及时空表达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鉴定家蚕(Bombyx mori)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并对其表达特征及调控进行分析,为深入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家蚕变态发育中的作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家蚕基因组数据库和Primer 5.0软件设计BmCPI40去信号肽引物,对家蚕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mCPI40进行克隆,利用Clustal X和MEGA4.0软件对BmCPI40进行氨基酸序列和进化关系分析。采用原核表达系统对重组的BmCPI40进行表达、纯化和抗体的制备。运用RT-PCR和q PCR技术在核酸水平分析BmCPI40时空表达特征,利用Western和免疫荧光技术分别对BmCPI40进行蛋白水平检测和组织定位。q PCR方法检测20E诱导条件下BmCPI40在家蚕体壁中的表达量变化。用20E处理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BmCPI40启动子序列活性进行检测,探究BmCPI40调控方式。【结果】鉴定、克隆、表达了家蚕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并命名为BmCPI40,其ORF全长366 bp,编码121个氨基酸,其中前18氨基酸构成其信号肽,编码蛋白质大小约为12 249.21 Da,等电点为4.43;进化树分析显示BmCPI40与一些病原微生物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结构域进化关系较近;BmCPI40的原核表达结果表明,重组的BmCPI40以可溶蛋白的形式表达;BmCPI40 5龄第3天各组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其主要存在于家蚕表皮中,头部也有微量存在;时期检测结果表明,BmCPI40幼虫期表达量明显高于蛹期,眠期及变态期表达量下调明显,这与核酸水平的q PCR结果相一致,进一步的体壁免疫荧光定位证实BmCPI40主要存在于体壁的皮细胞周围;q PCR表明,20E诱导5龄第2天家蚕幼虫后,BmCPI40表达量减少;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20E诱导细胞后,BmCPI40启动子序列荧光素酶活性下降,证实BmCPI40受到了蜕皮激素的抑制作用。【结论】BmCPI40的表达受到蜕皮激素的诱导下调,同时其可能参与了家蚕的蜕皮及变态发育过程。
李建伟李懿周小英黎治浪陈世达田莎侯勇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蜕皮变态发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