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
- 作品数:23 被引量:296H指数:10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HBV感染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 2007年
-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HBV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33例HBV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给予CIK细胞治疗,在体外培养前后以及回输体内后检测CD3^+、CD3^+CD4^+、CD3^+CD8^+、CD3^+CD56^+、CD25^+细胞以及mDC和pDC。比较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及肝脏功能的变化。结果培养结束以及回输体内后,CD3^+细胞、CD3^+CD8^+细胞、CD3^+CD56^+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升高,mDC和pDC在回输后也明显增高。12例患者HBVDNA阴转,4例患者拷贝数下降大于2个log。在14例HBeAg阳性患者中有10例阴转,2例出现HBeAb转换。肝脏功能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结论ClK细胞可明显提高免疫效应细胞数量,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毒副作用低,对患者伤害小,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经过护理干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取得了显著疗效。
- 黄顺苏海滨王慧芬施明张冰汤紫荣王福生
- 关键词:CIK细胞肝硬化乙型肝炎护理
- 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苏海滨施明牟劲松张冰汤紫荣李捍卫雷周云许海苗王福生王慧芬
- 关键词:过继性免疫治疗HBV感染患者细胞因子诱导免疫活性细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慢性
- 腺病毒介导的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转移诱导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被引量:11
- 2001年
- 目的观察携带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BB-102)转染BEL-7402、HLE及HuH-7肝癌细胞后p53基因的表达,以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方法BB-102以MOI为50pfu/细胞 感染肝癌细胞系BEL-7402(p53基因为野生型)、HLE及HuH-7(p53基因为突变型)。免疫组织化学祛检测BB-102携带的p53基因的表达,TdT法原位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结果BB-102携带的p53基因能在转染了 BB-102的肝癌细胞中高效表达。转染 BB-102后肝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染毒后第 4- 10 d期间, BEL-7402、 HLE及 HuH-7三株肝癌细胞的平均受抑率分别为 58.5%、 81.5%及71.1%,其中对 p53基因突变的肝癌细胞的抑制程度要大于对p53基因为野生型肝癌细胞的抑制程度。转染BB-102还能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结论BB-102通过其介导p53基因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这为BB-102应用于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施明王福生刘明旭张冰邱兆华雷周云Masayoshi Namha高兰兴吴祖泽
- 关键词:脱噬作用GM-CSFB7-1基因
- 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HBV感染肝硬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 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33例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给予CIK细胞治疗,在体外培养前后以及回输体内后检测CD3^+、CD3^+ CD4^+、CD3^+ CD8^+、CD3^+ CD56^+、CD25^+细胞以及mDC和pDC。比较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及肝脏功能的变化。结果 培养结束以及回输体内后,CD3^+细胞、CD3^+ CD8^+细胞、CD3^+ CD56^+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升高,mDC和pDC在回输后也明显增高。12例患者HBV DNA阴转,4例患者拷贝数下降大于2个log。在14例HBeAg阳性患者中有10例阴转,2例出现HBeAb转换。肝脏功能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结论 CIK细胞可明显提高免疫效应细胞数量,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作用,毒副作用低。
- 苏海滨李捍卫赵洪兰施明张冰汤紫荣雷周云王慧芬王福生
- 关键词:细胞系细胞因子类
- 中国普通人群中HIV-1感染辅助受体和配体基因多态性的分析被引量:29
- 2001年
- 实验目的是分析中国人群中HIV-1感染相关的CCR5-D32, CCR5-m303, CCR2-64I和SDF1-3′A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特点. 研究的人群包括2318例中国普通人群(来自全国各地8个民族), 年龄范围在15~80岁之间, 他们中没有一例是HIV感染者. 从上述人群外周血的PBMC中抽提基因组DNA, 然后分别应用PCR和PCR/RFLP等方法做基因分型, 用直接DNA测序法进一步证实其准确性. 结果发现: (1) 我国汉族、维族和蒙古族人群中CCR5- D32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0.16%, 3.48%和1.12%, 但是在藏族、佤族、瑶族、普米族和彝族人群未检测到CCR5- D32突变基因型. 与白种人相比, 我国人群中CCR5- D32基因突变频率很低. 对具有D32突变家系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突变可能以孟德尔规律遗传给下一代. (2) 在中国人群中, 未检测到存在CCR5-m303突变. (3) 我国人群的CCR2-64I和SDF1-3′A突变频率分别为19.15%~28.79%和19.10%~29.86%. 统计学分析表明中国汉族人群中上述等位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上述结果提示在中国人群中除了维族以外, 其他民族人群的CCR5-D32遗传突变频率很低, 可能不是抗HIV感染的主要因素. 此外中国人群却具有较高的CCR2-64I和SDF1-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 它们可能与延缓艾滋病发病进程有关. 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证实.
- 王福生金磊刘明旭洪卫国施红雷周云Wang Jiming杜清友侯静张冰蒋建东汪悦李跃旗徐安龙徐东平刘发军
- 关键词:HIV-1趋化因子受体5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
- 中国人群中艾滋病抗性的SDF1-3’A等位基因多态性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调查中国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等8个民族人群中HIV-1抗性的SDF1-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的特点。方法 以中国健康人群(2 415例)、性病患者(259例)和 HIV-1感染(217例)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 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彝族、普米族和佤族健康人群中,SDF1-3’A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在28.13%~29.86%之间,瑶族和汉族人群分别为26.8%和27.81%;维吾尔族、蒙古族和藏族人群介于19.10%~20.41%之间。性病和HIV-1感染者中,SDF1-3’A的突变频率分别是 27.4%和 24.65%。和美国白人相比(约20%),我国汉族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的SDF1-3’A基因突变频率相对较高。结论 本项研究报道中国人群中SDF1-3’A等位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特点,为进一步研究SDF1-3’A等位基因多态性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王福生金磊洪卫国刘明旭张冰雷周云侯静
- 关键词:HIV-1艾滋病基因突变多态性
- 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0
- 2002年
- 目的 :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体外经IFN γ ,rIL 2和anti CD3McAb诱导后细胞表型的变化及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 6例健康自愿者PBMC ,经多因子诱导后 ,计数活细胞数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裸鼠肩胛下接种肝癌细胞 ,次日起连续 6d给予不同数量的CIK细胞 ,观察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诱导培养后 13d ,效应细胞增殖 7.1倍 ,CD3 +CD5 6+双阳性细胞增殖约 6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CIK细胞可明显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 ,且肿瘤抑制率与CIK细胞的数量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PBMC细胞体外经多因子诱导成CIK细胞 ,其数量及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加 。
- 施明雷周云王福生张冰黎文亮刘敬超
- 关键词:CIK细胞细胞表型肝细胞癌
- 白细胞介素28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患儿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6年
- 目前世界上约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其中50% ~ 85%为慢性丙型肝炎(CHC),且部分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及终末期肝病[1].儿童发病率并不少见,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及生物化学改变不明显,但肝脏病理改变相对重.
- 史艳敏张冰张鸿飞张敏徐志强陈大为董漪张秀昌钟彦伟
- 关键词:儿童持续病毒学应答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培养鉴定和功能特点被引量:50
- 2001年
-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 (DC)的功能特点 ,探讨其与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离获得 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加入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IL 4,胎肝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 (FLt3 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使DC细胞增殖、成熟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标志 ,同时检测DC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中的刺激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 DC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 ,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增殖速度低于正常人 ;DC表面标志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 (HLA DR)、CD 80 (B7 1)、CD 86 (B7 2 )和CD 1α的表达较正常对照均明显降低 (P <0 .0 0 1) ,尤以CD 1α的降低更为显著。DC在MLR中的刺激能力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 ,并且与正常对照相比 ,其产生的IL 12水平降低 ,而NO水平却增高 (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表型不成熟和功能的缺失 ,由此导致IL 12的产生和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 ,可能是HBV感染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 邢利和王福生刘明旭朱传琳李捍卫雷周云王慧芬张冰金磊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
- 自体CIK细胞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参加CIK细胞培养、质量控制人员均经过GMP培训和健康查体,符合GMP上岗要求。在肝癌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用采血机(Spectra v ...
- 施明王福生张冰汤紫荣雷周云王慧芬冯永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