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作品数:18 被引量:90 H指数:6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二氧化碳气栓的麻醉处理一例 被引量:2 2021年 病人,男性,61岁,身高170 cm,体重61 kg。初步诊断为胆囊结石,于2020年1月4日入院。完善术前检查后,拟于2020年1月6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平日体健,无慢性基础疾病,否认过敏史。曾于2018年全麻下行肠梗阻手术,自诉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前心电图、胸片、实验室检查等结果未见异常。 尹露 王恒 王健 王琦 胡秀英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麻醉处理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寂静肺紧急处理一例 被引量:2 2022年 病人,男性,36岁,身高173 cm, 体重58 kg。以肝脏占位入院,拟于2021年2月2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肝脏占位切除术。平素体健,无慢性基础疾病,否认药物过敏史,自诉10年前诊断为气管炎,现已痊愈。术前胸片、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术前访视病人气道评估Mallampati分级1级,张口度、颈椎后仰度和甲颏距离均在正常范围内;ASA分级2级。 尹露 王恒 王琦 胡秀英关键词: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式处理大龄儿童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式处理大龄儿童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 466例0~15岁的腹股沟斜疝患儿,按照年龄段进行分组,将大于5岁的患儿作为研究组,小于5岁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式,观察其治疗情况和复发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手术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大龄儿童的腹股沟斜疝患儿,腹腔镜辅助下单纯疝囊结扎术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李亚楠 王琦 向波关键词:腹股沟斜疝 小儿 腹腔镜 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相关功能活动区域的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的控制区域是否存在功能性的活动异常。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的10例HSCR患儿作为HSCR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0岁;同期无排便功能障碍的同年龄段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两组患儿均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并记录直肠静息压力水平,引起患儿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及相应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随后使用fMRI技术来观察HSCR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能够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使用FSL(FMRIB Software Library,version 6.0.0)软件对所得的f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直肠静息压、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气囊注气容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体重、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刺激下,两组患儿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组患儿大脑内主要有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和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而在HSCR组患儿大脑内上述区域均未出现激活,仅枕叶、舌回及颞叶区域出现了少量激活。将正常组及HSCR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急迫便意的感觉刺激下,正常组大脑内的脑岛、额下回、丘脑、小脑以及扣带回(前部)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HSCR组,而HSCR组大脑内的枕叶、颞下回、胼胝体、海马回以及海马旁回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正常组。结论HSCR组患儿的额下� 王琦 谢小龙 吴杨 孙怀强 向波关键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先天性巨结肠 正常儿童 排便反射 腹腔镜辅助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鞘膜积液327例 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总结我们10年来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在腹腔镜辅助下采用“雪橇形”内环口修补针于腹膜外双重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内环口,同时穿刺抽净鞘膜囊内积液的手术方式,治疗2岁以上鞘膜积液患者327例,其中术前诊断为交通性鞘膜积液110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17例。结果327例中,325例患侧鞘状突内环口未闭,孔径3~5 mm;64例(约占19.6%)术前诊断为单侧的患儿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术后常规随访1年,4例术后1~3个月出现同侧鞘膜囊内中等量积液(3~6 mL),复发率约1.2%,其中3例门诊观察2~3个月自行消退;1例再次经皮细针抽吸后自愈。病理学检查发现鞘膜囊内膜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但分泌功能极弱。结论儿童鞘膜积液发病机制与鞘状突未闭有关,鞘膜囊液体主要来自于腹腔。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鞘膜积液长期疗效满意,且可以及时发现对侧隐匿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杨晓东 吴杨 向波 赵一洋 王琦关键词:腹腔镜检查 睾丸鞘膜积液 儿童 儿童鞘膜积液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传统观念认为,儿童非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均处于闭合状态,鞘膜囊内液体主要来源于囊壁自身分泌。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先天性鞘膜积液(尤其非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发病机制。方法 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本院收治395例年龄大于2岁先天性鞘膜积液患儿,其中交通性鞘膜积液134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61例;均予腹腔镜手术探查,了解鞘状突闭合情况,术后长期随访鞘状突结扎后疗效;对其中25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儿通过在内环口水平向未闭合的鞘状突内滴注美兰液,了解鞘膜积液的液体可能来源。同期选择传统开放手术患儿34例,术中切取少许鞘膜囊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了解囊壁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1)34例开放手术患儿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患儿鞘膜囊壁内膜主要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分泌功能非常弱。(2)134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均未闭合,经2~3 cm的鞘状突管直接连通睾丸鞘膜腔,挤压阴囊鞘膜囊可见清亮液体经内环口流入腹腔;261例非交通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仍呈开放状态,经鞘状突管与精索或睾丸鞘膜囊腔相连,挤压鞘膜囊可见少量液体从其顶部小孔渗出。经内环口向未闭合鞘状突管滴注美兰液,30 min后用细针经皮穿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囊,均可抽取美兰淡染囊液。(3)395例腹腔镜下手术患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仅6例于术后1~3个月患侧复发,一期治愈率98.5%。结论与传统观念不同,本研究发现鞘状突发育过程中未闭合是儿童先天性鞘膜积液发病的主要因素,鞘膜囊壁内膜主要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囊内积液不是囊壁自身分泌,而是来源于腹腔的正常腹水。非交通性鞘膜积液鞘膜囊顶部小孔处可能存在单向瓣膜样结构,阻止囊内液倒流入腹腔。 马清泉 李亚楠 王琦 吴杨 向波关键词:睾丸鞘膜积液 腹腔镜 发病机制 儿童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儿童胆总管囊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接受3种手术方式治疗的401例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围手术期、术后随访的临床数据。所有患儿中,男94例,女307例,男∶女=1∶3.27;将229例接受开放手术的患儿作为开放组,将118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儿作为腹腔镜组,将54例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患儿作为机器人组;274例表现为腹痛、呕吐178例、腹胀36例、黄疸114例、腹部包块38例;Ⅰ型胆总管囊肿341例,Ⅱ型1例,Ⅳ型59例。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16.14±35.57)min,机器人组为(181.28±14.07)min,开放组为(115.88±13.41)min,3组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腹腔镜组术中液体输入量为(525.20±85.29)ml,明显高于开放组(312.75±59.13)ml和机器人组(400.74±35.1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开放组术中出血量为(40.12±55.17)ml,明显高于腹腔镜组(21.82±11.15)ml和机器人组(21.85±9.82)ml,而腹腔镜组和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987)。腹腔镜组有6例术中中转开放手术,机器人组无中转开放的患儿。腹腔镜组和机器人组之间在进食流质时间、进食固体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开放组发生并发症有7例[3.06%(7/229)];腹腔镜组发生并发症有9例[7.63%(9/118)];机器人组发生并发症有2例[3.70%(2/54)];3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机器人组住院费用为62320元,腹腔镜组为35030元,开放组为28450元,3组间在住院费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儿童胆总管囊肿切除术相较于传统腹腔镜手术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其疗效接近于开放手术,切口美观度弱于� 谢小龙 李可为 王川 王琦 李福玉 向波关键词:胆总管囊肿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儿童 疗效 普萘洛尔与阿替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与阿替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年龄5~24周的婴儿血管瘤患儿75例,分为普萘洛尔组(30例)与阿替洛尔组(45例)。普萘洛尔组给予普萘洛尔2 mg/kg,每天分3次口服;阿替洛尔组给予阿替洛尔1 mg/kg,每天1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服药24周,并于治疗后第1、4、12、24周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并对治疗24周前后的瘤体情况进行血管瘤活跃度评分以评价疗效。结果在普萘洛尔组中,达到瘤体消退满意的患儿为70%(21/30),阿替洛尔组中达到瘤体消退满意的患儿为75.6%(34/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萘洛尔组中1例患儿因严重气道高反应性而停药导致治疗失败。阿替洛尔组中1例患儿因出现药物抵抗而治疗失败。两组相比,普萘洛尔组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及肢端发凉、细支气管炎合并气道高反应性的比例更高(P〈0.05)。两组中均未出现低血压、低血糖及心动过缓。结论阿替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与普萘洛尔相仿,但阿替洛尔的不良反应更少。 王琦 向波 吉毅 李福玉 徐志诚 钟麟关键词:血管瘤 儿童 普萘洛尔 阿替洛尔 疗效比较研究 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19年 癌性疼痛(cancerpain,CP)是目前医疗上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它给患者造成了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现就CP的现状、机制及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概括。 王琦 张文胜关键词:癌性疼痛 局部麻醉药心脏毒性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7年 自局部麻醉药应用于临床以来,临床上出现了许多局部麻醉药心脏毒性不良反应的案例,但目前对这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争议。该文对局部麻醉药心脏毒性不良反应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诊断、预防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王琦 张文胜关键词:局部麻醉药 心脏毒性 布比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