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IL-2、IL-17、NK细胞水平变化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7(IL-17)、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变化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肿瘤科就诊的ALL患儿115例作为研究对象,首次被确诊未经治疗的58例患儿作为未治疗组,经过系统治疗完全缓解的57例患儿作为治疗缓解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儿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血清IL-2、IL-17水平。结果 未治疗组CD3+、CD4+、NK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缓解组CD3+、CD4+、CD8+、NK细胞水平达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和治疗缓解组外周血IL-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未治疗组外周血IL-2水平低于治疗缓解组(P<0.05);未治疗组和治疗缓解组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未治疗组外周血IL-17水平高于治疗缓解组(P<0.05)。IL-2与CD3+、CD4+、NK细胞与呈正相关(r=0.762、0.945、0.771,P<0.05);IL-17与CD4+、NK细胞呈负相关(r=﹣0.562、﹣0.619,P<0.05),而与CD8+呈正相关性(r=0.669,P<0.05)。结论 ALL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外周血细胞因子IL-2降低、IL-17升高参与了ALL的发生发展。
- 刘冬梅董明华程娜娜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L-17NK细胞
- 骨盆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值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效果的无创评价价值
- 2015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效果的无创性评价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3月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共21例,共计35例次,采用1.5T高场磁共振扫描仪对35例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多次骨盆磁共振多参数成像,测定ADC值,同时应用骨髓穿刺涂片评估相应穿刺点瘤细胞百分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ADC值与瘤细胞百分比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例患者35次骨髓穿刺后骨髓涂片骨髓瘤细胞百分比与相应穿刺点的ADC值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89,P<0.05)。患者化疗后骨髓瘤细胞比例不同程度下降,骨髓ADC值亦有下降,治疗前为(7.6±2.3)×10-4mm2/s,治疗后为(4.2±1.5)×10-4mm2/s,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盆磁共振ADC值与相应穿刺点的骨髓瘤细胞百分比成正相关,骨盆磁共振ADC值有助于无创性评价多发性骨髓瘤的化疗效果。
- 王莉莉曲林涛盖风于洪艳杨玲刘冬梅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细胞磁共振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 多发性骨髓瘤骨盆MR表观弥散系数值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骨盆磁共振(MR)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探讨ADC值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效果的评价价值。方法采用1.5T MR扫描仪对14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在化疗前后进行骨盆MR常规扫描和DWI(b=800)成像,选定病灶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ADC800值,同时应用骨髓穿刺涂片检测相应感兴趣区的瘤细胞百分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化疗前后共28次骨髓穿刺点骨髓瘤细胞百分比与相应感兴趣区的ADC800值呈正相关(r=0.962,P=0.000<0.001)。14例患者化疗后9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骨髓ADC800值治疗前为(7.6±2.3)×10-4mm2/s,治疗后为(4.2±1.5)×10-4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骨盆MR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成正相关,ADC800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无创性评价指标。
- 盖风曲林涛王莉莉于洪艳杨玲刘冬梅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细胞磁共振成像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CRP、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9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验指标[CRP、TNF-α、糖类抗原125(CA125)]、生活质量、免疫功能(CD^(3+)、CD^(4+)、CD^(8+)以及CD^(4+)/CD^(8+))。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74%,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4.01±2.36)mg/L、TNF-α(18.54±8.32)pg/ml、CA125(26.41±2.25)U/ml均低于对照组的(6.25±2.36)mg/L、(26.93±7.25)pg/ml、(34.21±3.58)U/ml(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4%,与对照组的30.43%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83.79±7.84)分高于对照组的(73.78±6.89)分,美国东部肺肿瘤协会组体力状况量表(ZPS)评分(0.93±0.27)分低于对照组的(1.43±0.31)分(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均更高,CD^(8+)水平更低(P<0.05)。结论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能够获得更显著的疗效,可促进CRP、TNF-α、CA125水平降低,保护患者免疫功能,且有着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可以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 刘冬梅于富梅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血小板抗体和血清白细胞介素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诊断及预后分析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PAIgG、PAIgA、PAIgM)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IL-18)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125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50例门诊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AIgG、PAIgA、PAIgM、IL-6、IL-17、IL-18、血小板(PLT)水平,分析组间差异。追踪ITP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治疗后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 急性ITP组、慢性ITP组血清PAIgG、PAIgA、PAIgM、IL-6、IL-17、IL-18均高于对照组,PLT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6、IL-8、IL-10、PAIgG、PAIgA、PAIgM均呈正相关(r=0.215~0.508,P<0.05),IL-6、IL-8、IL-10、PAIgG、PAIgA、PAIgM与PLT呈负相关(r=-0.295^-0.417,P<0.05);ITP患者治疗有反应组血清PAIgG、PAIgA、PAIgM、IL-6、IL-17、IL-18水平均低于治疗无反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小板抗体联合白细胞介素诊断IT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95%CI:0.853~0.991),预测ITP疗效的AUC为0.830(95%CI:0.729~0.9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TP患者血小板抗体、白细胞介素水平明显上调,其水平与PLT计数、ITP治疗效果有关,联合血小板抗体和白细胞介素诊断ITP、判断ITP疗效价值较高,可作为ITP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有效血清学指标。
- 刘冬梅王莉莉董明华程娜娜
-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白细胞介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
- 临床诊断肺毛霉菌病1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08年
- 目的探讨痰真菌培养及镜检在临床诊断肺毛霉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肺毛霉菌病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免疫力低下时,可并发肺毛霉菌病,反复痰培养和镜检可阳性,与纤支镜活检阳性符合率达66.7%。结论作为临床诊断为肺毛霉菌病的标准之一,痰真菌培养及镜检简单易行,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 于洪艳刘冬梅吴永芝
- 关键词:毛霉菌病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