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静
- 作品数:12 被引量:180H指数:8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 2000-2014年宁夏草地蒸散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被引量:19
- 2018年
- 蒸散是水文-生态过程耦合的纽带,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蒸散变化特征对于区域农牧业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和构建生态屏障意义明显。基于2000-2014年MOD16地表蒸散数据,利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重新标度极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宁夏草地近15年的蒸散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变规律,并讨论了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4年,宁夏草地蒸散量介于177.51~274.43 mm,平均值为228.03 mm;受降水的年际波动影响,全区草地蒸散量在近15年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不同类型草地的年蒸散量和月蒸散变化动态差异明显;从空间上来看,宁夏草地的多年平均蒸散量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北部最低为135.84 mm,南部最高可达732.12 mm,但波动性不强;近15年,宁夏北部草地的蒸散以下降为主,降幅自北向南递减,中部和南部以上升为主,增幅自北向南递增,但大部分区域的蒸散变化幅度较小,总体变化不显著;未来,全区草地蒸散的正向特征显著,趋势发生反转的草地比例较小;降水量是决定全区草地蒸散空间分布格局和年际波动的主要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局部蒸散的影响不容忽视。
- 刘可杜灵通杜灵通胡悦候静宫菲
- 关键词:草地蒸散
- 基于RS与像元二分模型的近20a宁夏植被覆盖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近20a宁夏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情况,为了解区域生态变化态势,评估生态工程成效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00,2006和2012年的TM数据,基于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原理,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对宁夏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算和动态监测。[结果]宁夏植被覆盖呈现南北好,中部差的空间分布特点;近20a来宁夏的植被覆盖度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即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在逐渐减少,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增加了6 434km2,全区平均植被覆盖度提高6%,其中扬黄灌区及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增加幅度较大。[结论]宁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而降水量的变化则是引起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主要因素。
- 候静杜灵通马菁张学俭
- 关键词:遥感植被覆盖度
- 基于遥感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宁夏2000-2010年旱情变化特征被引量:37
- 2015年
- 为了探讨近10 a来宁夏的旱情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利用MODIS的地表昼夜温度数据计算昼夜温差,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产品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对2000-2010年的逐月干旱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其与气象干旱和农业受旱灾情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上来看,宁夏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最高的是中部干旱带,次之是南部丘陵山区,而较少发生干旱的是北部引黄灌区,其中南部六盘山和北部贺兰山林区也很少受干旱影响;在2000-2010年间有3次明显的极端干旱过程,分别是2000、2005和2009年;从旱情变化趋势来看,近10 a来宁夏平均干旱强度在减弱,但极端干旱事件有增强的趋势,且春、夏季显著增强,而秋、冬季显著减弱;宁夏TVDI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年平均TVDI、年最大TVDI与降水量、标准化降水指数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除年平均TVDI与降水量(P=0.08)和标准化降水指数(P=0.06)的相关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均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但TVDI与气温关系不大,这与当地的土地利用格局及植被类型有关;农业受旱灾面积与年平均TVDI有关,二者相关关系为0.69(P<0.05),而与年内单次极端干旱强度关系不大;从不同季节来看,夏季干旱最容易导致宁夏农业减产,次之是春季和秋季干旱,而冬季干旱几乎对农业生产没有影响。该研究可为地方政府制定抗旱救灾和农业生产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 杜灵通候静胡悦王新云王磊
- 关键词:干旱遥感降水
- 压砂种植模式对地表热场景观格局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基于Landsat ETM+数据,反演了宁夏环香山地区的地表温度,计算热场指数差异,运用景观指数对压砂地热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宁夏环香山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压砂地的地表温度及热场变异指数最高,其次为未利用地,而草地、耕地、林地的地表温度较低。近十年间,宁夏环香山地区的热场呈现出高温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景观由简单到复杂、再趋向简单的演变趋势。在2004—2009年间,热场景观斑块总数及密度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高等级斑块类型的优势度明显提升,形状趋向复杂;由于大量低等级斑块转向高等级斑块,导致区域热岛效应明显增强。但在2009—2013年间,宁夏环香山地区的热场景观格局变化却表现出与2004—2009年间完全相反的变化态势。引起热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种植模式的变化,在2009年之前,宁夏环香山地区的压砂地面积的迅速扩张,由分散、局部、小面积转变为集中、连片、大面积的模式,大规模改变下垫面性质造成地表温度升高;然而2009—2013年,虽然压砂地面积继续扩大,但由于调整了种植结构,实行枣瓜间作,使得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高温斑块面积比例开始下降。
- 候静杜灵通张学俭
- 关键词:压砂地地表温度生态环境
-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 为了解决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弊端和当下学生阅读缺失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应运而生,并且其自读课文在编排理念和方式上出“新”,以期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收效。但在教学设计和具体教学活动开展中,自读课文教学要么“遇冷”,要...
- 候静
- 关键词:自读课文阅读教学
- 文献传递
- 基于SPI指数的宁夏中部干旱带1960—2012年干旱特征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研究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干旱特征可为区域农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利用1960—2012年的各站点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借助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功率谱分析和重新标度极差分析等方法,对近50年来的干旱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在1960—2012年间发生中旱以上的干旱事件达到了总干旱次数的30%以上;干旱波动周期的多尺度分解显示,该区域存在着0.5 a尺度的轻旱,1 a尺度的中旱,3 a尺度的重旱和10 a尺度的特旱;平均干旱强度的年际波动周期特征中,有平均超过65%的贡献来自于3.25-4 a左右的干旱周期波动,而平均超过14%的贡献来自于5.78-6.5 a左右的干旱周期波动;总体来看,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干旱趋势处于增强态势,且具有长程依赖性,即未来还将持续干旱,但不同季节的干旱趋势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 胡悦杜灵通候静刘可朱玉果
- 关键词:干旱标准化降水指数功率谱分析宁夏中部干旱带
- 基于GIMMS3g的近30年全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荒漠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通过分析其植被长势与物候对气候的响应信息,将有助于深入地理解当前气候变化与植被生长的联系,揭示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演变规律,并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
- 候静
- 关键词:生态系统
- 文献传递
- 近30a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5年
- 研究气候变暖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活动的影响,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开展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利用1982—2013年NOAA-VHP数据,基于Mann-Kendall检验、重新标度极差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近30 a的辐射亮温增温趋势明显,温度状态指数在1995年前后发生突变,由气候波动期转向持续增暖期;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线性增长趋势显著(P<0.01),上升幅度为0.012/10 a,植被状态指数在1990年前后发生突变,由植被退化转向持续恢复。植被状态指数与温度状态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在1995年之前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活动的影响不明显,但1995年之后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影响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1995年为气候转向暖干的突变点,二是宁夏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扬黄灌溉开发和生态治理工程,明显地改变了区域植被的分布格局与类型。
- 杜灵通宋乃平王磊候静胡悦
- 关键词:遥感生态治理
- 柠条秸秆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6
- 2015年
- 为了探讨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甘农118为试验材料,监测了单膜(SFP)、双膜(DFP)、柠条秸秆沟埋(CPDP)和裸地(CK)4种不同处理下0~100 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及年际变化,测定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SFP和DFP处理明显改善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较CK处理保墒效果提高35.65%~47.91%,但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由于玉米生长耗水和土壤蒸发作用,建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均接近或低于萎蔫系数(7.20%)。连续2 a种植玉米4种处理土壤贮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CPDP和CK处理土壤贮水量分别减少了68.42和68.07 mm,其次为SFP(53.49 mm),DFP减少最小(48.98 mm),说明研究区内玉米生长需要消耗大量土壤水分。SFP和DFP能够增加玉米对降雨和土壤水的利用,不同年份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12.55%~35.71%和25.11%~54.70%。SFP和DFP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建议在研究区种植玉米时可以采取SFP措施,而CPDP耗水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不宜采取此种保墒措施。
- 陈林杨新国翟德苹宋乃平杨明秀候静
- 关键词:土壤水分作物农牧交错带玉米
- 高分一号与Landsat-8影像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应用对比被引量:3
- 2017年
- 针对国产高分一号卫星(GF-1)成像质量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生态环境监测需求的问题,开展了宽幅多光谱相机(wide field view,WFV)在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成像质量评估研究。从辐射质量、纹理、地类识别精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等方面构建评估指标,定量分析了GF-1 WFV和Landsat-8OLI在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成像质量差异。结果表明:GF-1 WFV影像虽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在辐射质量、地类识别效果、纹理信息及植被指数等方面与Landsat-8OLI相比有一定差距;GF-1 WFV影像的信噪比优势明显,对噪声的抑制效果较好;通过与纹理信息的波段组合,可以有效提高GF-1WFV影像的地物识别效果,缩小与Landsat-8OLI在分类精度上的差距;鉴于明显的光谱范围差异,二者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在协同应用的过程中宜分地物类型转换,在西北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农情监测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 刘可杜灵通杜灵通胡悦候静
- 关键词:荒漠绿洲过渡带纹理特征归一化植被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