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明

作品数:73 被引量:462H指数:12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4篇天文地球
  • 7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篇暴雨
  • 15篇热带
  • 14篇气旋
  • 13篇热带气旋
  • 12篇降水
  • 9篇台风
  • 8篇大暴雨
  • 7篇中尺度
  • 7篇切变
  • 7篇环流
  • 7篇长江
  • 6篇雨量
  • 6篇面雨量
  • 5篇中尺度对流
  • 5篇中尺度对流系...
  • 5篇暴雨过程
  • 5篇长江上游
  • 5篇垂直切变
  • 4篇登陆台风
  • 4篇汛期

机构

  • 37篇中国气象局
  • 27篇湖北省气象局
  • 19篇上海市气象局
  • 13篇上海市气候中...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河海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气象灾害重点...
  • 2篇天津市气候中...
  • 1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三峡水利枢纽...
  • 1篇青海省气象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上海区域气候...

作者

  • 73篇徐明
  • 17篇杨秋珍
  • 17篇高琦
  • 11篇赵玉春
  • 10篇王晓芳
  • 9篇汪小康
  • 6篇崔春光
  • 6篇彭涛
  • 6篇张端禹
  • 4篇赖安伟
  • 4篇钟颖旻
  • 3篇李武阶
  • 3篇王元
  • 3篇徐桂荣
  • 3篇廖移山
  • 3篇李军
  • 2篇王海燕
  • 2篇余锦华
  • 2篇荣艳淑
  • 2篇万蓉

传媒

  • 11篇暴雨灾害
  • 5篇气象
  • 4篇气象与环境学...
  • 3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学报
  • 3篇大气科学研究...
  • 3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灾害学
  • 2篇第27届中国...
  • 2篇2010年高...
  • 2篇第31届中国...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人民长江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气象科技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11篇2010
  • 13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1篇1994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境风垂直切变与登陆台风强度变化关系的统计分析被引量:24
2009年
为了了解环境风垂直切变在登陆台风强度突变下所起的作用,利用1990—2004年登陆中国的111个台风的强度、登陆位置以及NCEP/NCAR每日4次等压面风场等资料,分析了风速垂直切变对台风登陆过程中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海盆中相比,环境风垂直切变与登陆台风强度的线性相关性减小,滞后的时间长度减短;环境风垂直切变与滞后6~18 h的台风强度有不可忽视的相关性,与滞后6 h的台风强度相关最佳,相关系数为0.215;对于显著增强的登陆台风,其所处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不太大,平均在9 m.s-1以下,反之当环境风垂直切变在9 m.s-1以上时,登陆台风的强度也有可能显著减弱;与在华南登陆的台风相比,在华东登陆的台风其减弱型样本相对更多,其强度受风速垂直切变影响衰减得更快。
徐明余锦华赖安伟彭菊香
关键词:登陆台风
Chaba(0417)台风变性前后热力结构特征被引量:13
2008年
运用美国NOAA-15极轨气象卫星高分辨率的AMSU探测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MS-5气象卫星红外云顶亮温(TBB)资料,对2004年Chaba(0417)台风(TC)变性前后的热力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变性前TC暖核结构呈对称分布,在高空存在一强暖心;变性后原TC对称暖心结构消失,存在于温带气旋上空的相对暖区呈现出倾斜的非对称分布,在高、低层各形成一弱的暖区中心,锋面的斜压特性显著。通过热力结构对比,进一步揭示出TC在向高纬度方向移动时,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发生变性,实质上是两个相继过程,即热带气旋的消亡和温带气旋的生成发展。TC西侧高空干冷空气的入侵下沉,破坏了其发展所需的水汽条件,造成TC对称暖核结构的削弱和损毁。与此同时,在TC残留区域,由于空气较暖且存在气旋式环流,暖空气在东侧呈气旋式上升,与西侧高空入侵下沉的干冷空气形成偶极,TC暖气团与冷空气相交发展形成斜压的结果,则为温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钟颖旻徐明王元
关键词:AMSU-A台风热力结构
华北地区1972年和1997年干旱特征及其影响系统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华北地区实测的月降水量资料,美国NCAR/NCEP 850 hPa的矢量风5、00 hPa和850 hPa的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1972年和1997年这2个干旱年干旱的空间分布、强度分布和持续时间,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季风进退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情况.结果表明:1972年是季风正常年,但该年亚洲大陆高压偏强且持续存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弱,导致了干旱的发生与持续;而1997年由于持续偏强的亚洲大陆高压、持续偏弱的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造成该地区严重干旱.
荣艳淑段丽瑶徐明
1997-2002年华北持续性干旱气候诊断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1957-2002年华北地区104个气象站实测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等气候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的850 hPa矢量风和500 hPa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7-2002年逐月降水距平变化特征、干旱持续性特征、干旱强度分布特征;基于干旱区域性特征,提出了一个描述区域性干旱的指数(spatial drought index,SDI);此外,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中的冬季东亚大槽、贝加尔湖反气旋环流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东亚夏季风等系统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了对这一持续性干旱的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地区1997-2002年的干旱具有全区强度大的特征,区域平均干旱指数达到了65%以上。而东亚地区冬季东亚大槽持续偏弱,夏季贝加尔湖地区高压又持续偏高,东亚夏季风持续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东等的综合作用,是引起华北地区这一阶段持续性干旱的主要原因。
荣艳淑段丽瑶徐明
关键词:气候诊断反气旋环流副热带高压
“谭美”倒槽影响汉口两次短时强降雨对比分析
我国台风倒槽强降水受到关注[1-7];在强天气监测分析中,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等资料也获得较为广泛应用[8-11]。2013年8月下旬"潭美"台风登陆福建,后经江南、华南西部偏西行[12]。与文献[13-15]一致,小...
张端禹徐桂荣徐明周志敏冷亮
关键词:弱冷空气
文献传递
新疆气温总体统计特征分析
徐明
热带气旋对承灾体影响利弊及巨灾风险诊断方法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热带气旋(TC)灾害是致灾因子强度超出承灾体忍受能力而发生的异变事件;孕灾环境内特定承灾体忍受能力取决于其面临致灾因子打击时易于受到伤害和损失的固有属性(脆弱性)。致灾因子强度及异常程度越大,则越可能是罕见的小概率不常遇的极端事件,其超出承灾体忍受能力极限及一定风险概率下防灾设计标准阈值的可能性越大,致灾风险也越大;反之,当致灾因子强度较弱、具高频常遇特征时,承灾体的忍受能力足以抵抗其影响而不致受害,影响后果往往利大于弊。为此,本文基于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提出用随机变量与其取值的概率统一描述致灾风险源强弱与利弊影响轻重的概率分布特征,定义致灾风险指数,建立有效识别无害、有灾、巨灾等统一判据与评估模型。本文将设计的方法应用于上海地区承灾体TC影响评估试验。结果显示:登陆致灾中以闽中至浙中地带登陆最为集中,路径以登陆后转向、登陆后消失、西北行为主,强度均在强热带风暴以上,影响时风雨致灾风险均较高,致灾影响时间随登陆点由南往北推进;不登陆致灾中都为近海西转向路径,与强风暴潮结合机率甚高;TC影响上海时极大风速区域极值超越概率、日降水量区域极值超越概率与农业承灾体损益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据此建立的致灾风险指数及评估模型,经历史回报与2007—2008年间影响上海的3个TC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能较好地诊断TC对农业影响的利弊,龙其对受灾规模超越概率小于2%的小概率巨灾事件有几乎肯定的鉴判能力。本文提出的方法为现时灾害评估中重灾低估与轻灾高估现象的改善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路,在评估TC对承灾体影响的利弊、确定灾变与巨灾风险可能性大小、提高对极端事件影响评估的能力上有所进展,有助于满足日常天气事件影响快速评估业务需求,也为规避及�
杨秋珍徐明李军
关键词:热带气旋影响巨灾风险
热带气旋对承灾体影响利弊及巨灾风险诊断方法的研究
热带气旋(TC)灾害是致灾因子强度超出承灾体忍受能力而发生的异变事件;孕灾环境内特定承灾体忍受能力取决于其面临致灾因子打击时易于受到伤害和损失的固有属性(脆弱性)。致灾因子强度及异常程度越大,则越可能是罕见的小概率不常遇...
杨秋珍徐明李军
关键词:热带气旋影响巨灾风险
文献传递
湖北一次大暴雨过程两个强降水时段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13年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和加密观测资料以及FY-2C TBB资料,对2008年8月28—30日湖北大暴雨过程两个强降水时段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模拟结果对影响大暴雨过程两个强降水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其他物理量场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暴雨过程存在明显的两个降水增强阶段,它们发生与结束的时间近乎一致,并且第二阶段的强降水比第一阶段强度更大;强降水第一阶段是由低涡切变与地面暖湿气流影响造成的,强降水第二阶段是由低涡切变、中低纬短波槽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两个强降水时段逐小时降水与云团特征表明,雨团与云团的活动规律一致,其增幅均出现在晚间至凌晨。同时表明,β中尺度对流云团与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暖切变线自南向北影响第一时段降水增幅,西南涡中伸展出的冷切变线自西至东影响第二时段降水增幅,模式结果证明由冷切变线引起的第二时段降水增幅更大;两个强降水时段雨区上空均有较强的能量,强的水汽通量辐合贯穿整个降水过程;地面降水中心与其上空湿位涡大值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高琦徐明苟阿宁
关键词:暴雨强降水云团
2015年6月1—2日长江流域灾害性天气灾情、汛情和雨情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2015年6月1—2日灾害性天气使长江流域沿江省份出现严重灾情,众多水库超限,甚至开闸泄洪,长江支流水位上升。6月1—2日长江流域出现了多个强降水雨团,雨团大多数自西向东移动,有少数雨团停滞在局地发展加强;影响湖北南部地区强降水的致灾雨团为一个,强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突发性明显。仅有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湖北南部地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该对流系统生命史10.5 h,对流系统中对流发展极其强盛,回波顶高超过18 km,大于40 d Bz的强回波达到10 km高度,这在长江流域强降水事件中较少见到。
王晓芳徐明王婧羽彭涛汪小康
关键词:灾害性天气雨团中尺度对流系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