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腺癌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心输出量
  • 1篇易感基因
  • 1篇增效减毒
  • 1篇治疗乳腺癌
  • 1篇乳腺癌癌前病...
  • 1篇乳腺癌易感基...
  • 1篇乳腺癌易感基...
  • 1篇杀伤
  • 1篇杀伤细胞
  • 1篇舒张
  • 1篇舒张晚期
  • 1篇舒张早期
  • 1篇切除
  • 1篇切除修复
  • 1篇切除修复交叉...
  • 1篇自然杀伤

机构

  • 3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梁梦
  • 3篇王敏
  • 2篇卢仙球
  • 1篇张会芳
  • 1篇朱蓓蓓
  • 1篇朱圣文

传媒

  • 2篇新中医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年份

  • 3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乳腺癌易感基因1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BRCA1和ERCC1 m RNA在乳腺癌癌前病变和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以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BRCA1和ERCC1 m RNA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乳腺癌癌前病变及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RCA1和ERCC1 m RNA在乳腺癌的表达差异显著并具有相关性(P<0.01)。3BRCA1 m RNA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呈负相关(P<0.05),与发病年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ERCC1m RN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BRCAl与ERCC1 m RNA表达的减少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基因的联合检测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梁梦王敏朱蓓蓓张会芳卢仙球
关键词:乳腺癌癌前病变乳腺癌
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采用TAC方案,多西他赛,75 mg/m2;阿霉素,50 mg/m2;环磷酰胺,500 mg/m2,静脉滴注,3周1次。共3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10周。进行治疗前后实体肿瘤大小、骨髓抑制情况和全身不良反应情况评价,采用KPS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结果:观察组实体肿瘤疗效有效率(RR)79.55%,对照组63.6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KPS评分有效率(提高+稳定)对照组65.91%,观察组95.4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NK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45%,低于对照组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TAC方案能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起到了增效减毒作用。
梁梦王敏卢仙球
关键词:乳腺癌参苓白术散新辅助化疗增效减毒自然杀伤细胞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心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与对照组的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心悸、气短、胸闷及胸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气短、胸闷及胸痛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值流速(EPFV)、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PEV)、心输出量(CO)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CO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3例(6.0%),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复发、死亡各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1例(22.0%),死亡、心肌梗死各3例,心肌缺血5例。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作为ACS治疗的重要手段。
王敏梁梦朱圣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