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娟

作品数:116 被引量:857H指数:1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93篇农业科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1篇土壤
  • 12篇玉米
  • 11篇水分
  • 11篇砒砂岩
  • 10篇养分
  • 9篇复配
  • 8篇性状
  • 8篇整治
  • 7篇小麦
  • 6篇盐碱
  • 6篇盐碱地
  • 6篇碱地
  • 6篇春玉
  • 6篇春玉米
  • 5篇冬小麦
  • 5篇愈伤
  • 5篇愈伤组织
  • 5篇水分利用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土壤水

机构

  • 60篇国土资源部
  • 54篇陕西省土地工...
  • 50篇西北农林科技...
  • 31篇陕西地建土地...
  • 11篇西安职业技术...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凉州区林业技...
  • 2篇陕西秦草生态...
  • 1篇长安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陕西省杂交油...
  • 1篇北京林大林业...

作者

  • 116篇李娟
  • 23篇韩霁昌
  • 11篇程智慧
  • 9篇张国裕
  • 6篇李晓明
  • 6篇安德荣
  • 6篇张扬
  • 6篇张卫华
  • 5篇曹婷婷
  • 5篇李军
  • 4篇陈书霞
  • 4篇王欢元
  • 4篇张婷婷
  • 4篇师晨迪
  • 4篇董起广
  • 4篇雷娜
  • 3篇陈超
  • 3篇康银红
  • 3篇马孝义
  • 3篇尚金霞

传媒

  • 15篇西部大开发(...
  • 7篇现代园艺
  • 6篇西北农业学报
  • 5篇现代农业科技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园艺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灌溉排水学报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陕西农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农业与技术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2篇绿色科技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9篇2019
  • 20篇2018
  • 12篇2017
  • 11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4
  • 3篇2003
1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96
2014年
2007-2012年在陕西合阳连作玉米田进行保护性轮耕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免耕/深松(NT-ST)、深松/翻耕(ST-CT)和翻耕/免耕(CT-NT)3种隔年交替轮耕处理和连续免耕(NT-NT)、连续深松(ST—ST)、连续翻耕(CT—CT)3种连耕处理及平衡施肥、低肥和常规施肥3种施肥处理,分析了0~40em土壤团聚体分布、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0~60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耕作强度的增加,土壤团聚体总含量减小,稳定性降低,有机碳损失增大;连续免耕和轮耕增大了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减小分形维数,增加了粒径大于0.25mm团聚体(R0.2,)和SOC含量.在相同施肥处理下,团聚体Rn25表现为NT—NT〉NT—ST〉NT—CT〉ST—ST〉CT—ST〉CT—CT;在相同耕作方式下,平衡施肥和低肥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比常规施肥更稳定。通过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进行数学拟合,干筛法和湿筛法所测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247—2.681和2.897—2.976.0~30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均表现为连续免耕和轮耕显著低于连续翻耕(CT—CT),随土层加深分形维数增大,在40cm处趋于稳定.施肥对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土层加深有机碳含量呈递减趋势,平衡施肥处理下有机碳积累量较常规施肥增加了6.9%.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加,O.25~2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对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1),确定系数R^2为0.848.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
关键词:渭北旱塬轮耕施肥有机碳
不同化学试剂对切割白菜保鲜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以“陕秋白”大白菜成熟叶球为试材,研究了低温条件下4种保鲜液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保持切割白菜9分水平上,各处理的效果依次为D>C>ck>B>A;在7分水平上,各处理的效果依次为D>A>C>ck>B;在5分水平上,A、C、D处理效果相近,高于对照,处理B与对照相近。总体比较,0.01%NaHSO3的D处理和0.01%NaClO的C处理保鲜效果较好。并对保鲜期间出现的褐变、霉变、愈伤组织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张鲁刚李娟张明科惠麦侠
关键词:大白菜化学试剂保鲜
井渠结合灌区地下水开采方案设计研究——以泾慧渠灌区试验区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首先根据泾惠渠灌区试验区近60a的气象、土壤资料,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区域冬小麦、玉米、棉花的灌溉需水量。根据研究区需水、供水之间的关系以及渠井适宜比理论提出3种地下水开采方案。在试验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从地下水合理埋深、丰枯季地下水量构成等角度,对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对未来年地下水位的预测可知,3种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埋深都在合理的埋深范围内;对比分析发现第2种方案的地下水开采所引起的降深适中,开采量有可靠的补给保证,并在丰枯两季形成动态调整,为最优方案。该研究为今后试验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董起广韩霁昌张卫华李娜李娟雷娜
关键词:井渠结合灌区MODFLOW
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流行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被引量:5
2010年
对西北地区半干旱气候区小麦黄矮病1992--2009年发生、流行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分析,选择制约小麦黄矮病发生、流行的23个因素,利用三层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连续函数,对非线性预测系统进行模拟处理的特点,分析所选预测分子,提出一套完整的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并建立陕西省BP神经网络长期预测模型。对1992-2006年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利用2007-2009年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以发病率为指标,输出结果误差在0.001~0.034之间;以发病级别作为预测结果,模型计算得出的数值与实际病级完全吻合,准确率为100%。说明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小麦黄矮病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李娟何振才任福平安德荣张文斌
关键词:小麦黄矮病BP人工神经网络
仙客来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2009年
仙客来花色艳丽、花形别致、花期长、观赏价值高,是市场畅销花卉品种之一。但仙客来是各类花卉中较易发生病虫害而又较难进行防治的植物,一旦发生,轻则失去观赏价值,重则大量死亡。仙客来主要病虫害有:仙客来病毒病。
李娟
关键词:仙客来为害症状药剂防治病虫害病虫草害
园艺技术专业构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通过对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理论教学,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生产,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和合理利用,毕业生的顶岗实训及就业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探讨了构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的模式。
李娟李小民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艺技术专业校企合作
菜粉蝶的生态习性及防治措施被引量:2
2007年
菜粉蝶又称菜白蝶,白粉蝶,属于鳞翅目,粉蝶科。幼虫称菜青虫,“青虫子”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尤其喜食甘蓝和花椰菜。幼虫食叶,2龄以前啃食叶肉,残留一层透明表皮,3龄以后蚕食叶片,受害株轻则虫口累累,重则仅剩粗大叶脉,菜青虫同时排出大量虫粪,污染叶片和菜心,降低蔬菜质量。此外菜青虫危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软腐病菌的侵入而引起病害流行。
李娟
关键词:菜粉蝶生态习性十字花科蔬菜蔬菜质量病害流行软腐病菌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生物培肥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为寻求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生物可持续性培肥措施,本研究开展了秸秆、微生物菌剂、有机质、油渣4种改良剂对复配土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肥力提升研究,以期探索适合复配土大田生物培肥措施,为复配土稳定性及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研究表明:4种培肥技术均可以实现复配土有效磷、速效钾的显著提升,除秸秆外的3种改良剂对有机质均可以显著提升。改良剂的施用可在时间尺度上大幅度缩小复配土自然熟化进程,培肥方式取得的养分效应大于时间尺度的自然熟化进程效应。
曹婷婷曹婷婷孙绪博
关键词:改良剂
轮耕对渭北旱塬玉米连作系统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5年
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该地区制约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为降水少且季节性差异较大。该研究力求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连作田在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渭北旱塬春玉米连作田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连续免耕、免耕/深松和连续翻耕等3种不同轮耕处理措施下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春玉米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水分,分析各耕作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相对于连续翻耕处理,冬闲期免耕/深松和连续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效率6 a平均值分别提高64.6%(P〈0.05)和46.1%(P〈0.05)。平水年免耕/深松较连续免耕处理土壤蓄水效率有提高的趋势,但枯水年差异不显著。2相对于连续翻耕处理,玉米生育期免耕/深松和连续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6 a平均分别增加了9.7和2.1 mm,休闲期蓄水效率分别增加了0.7和0.5个百分点(P〈0.05)。3相对于连续翻耕处理,免耕/深松和连续免耕处理6 a平均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6%、0.3%,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6和2.3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6%、5.8%(P〈0.05)。在3种耕作处理中,冬闲期和生育期深松/翻耕和连续免耕模式下土壤蓄水量、玉米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优于传统连续翻耕,且免耕/深松处理模式对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作物增产效果最好,可作为渭北旱塬区春玉米连作田较适宜的休闲保护性轮耕模式。
李娟王丽李军尚金霞
关键词:土壤水分作物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土地整治年限对风沙土区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为研究土地整治对毛乌素沙地土壤质量产生的累积效应,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整治后不同种植年限的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整治后1年、3年和5年土壤剖面和表层养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对目前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整治年限,土壤剖面有机质和全氮的表聚特征明显;整治后1年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均不显著,整治后3年和5年,除有效磷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提高,随整治年限增加,效果越来越明显。整治后土壤的肥力状况仍有待提高,建议采用科学的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合理的轮作、少耕等培肥措施,缩短土壤熟化时间。
花东文李娟李娟
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壤质量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