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梅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淮安市博物馆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遗址
  • 1篇遗址发掘
  • 1篇遗址发掘简报
  • 1篇治水
  • 1篇诗碑
  • 1篇石工
  • 1篇水利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水利枢纽
  • 1篇乾隆
  • 1篇乾隆时期
  • 1篇清代
  • 1篇里运河
  • 1篇历史功绩
  • 1篇明代
  • 1篇勘探
  • 1篇康熙
  • 1篇康熙帝
  • 1篇功绩

机构

  • 4篇淮安市博物馆

作者

  • 4篇李艳梅
  • 3篇孙玉军
  • 3篇胡兵
  • 3篇王元林
  • 3篇祁小东
  • 3篇王剑
  • 3篇刘光亮
  • 2篇胡锦文
  • 2篇刘显谋
  • 2篇刘强利
  • 2篇张永红
  • 1篇尹增
  • 1篇曾红强
  • 1篇邓刚

传媒

  • 1篇东南文化
  • 1篇黄河.黄土....
  • 1篇东方博物
  • 1篇洛阳考古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江苏淮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顺黄坝的发掘与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淮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顺黄坝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产点,其沿古黄河南岸而建,使黄河水沿堤坝向东北入淮河尾闾进入东海,远离运河河口,从而保证了漕运的畅通和安全。整个遗址体系里,分布着古河道、古堤坝、古涵闸、古寺庙等遗迹,其复杂的水系关系、庞大的水利工程在古代水利史上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2008年以来的几次发掘揭示出埽工、石工、木桩及草绳等不同种类的遗迹现象。这些遗迹为我们研究顺黄坝的构筑方式、水工技术、明清时期黄河在清口地区的变迁以及黄河与淮河、运河和洪泽湖等水系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王元林孙玉军王剑尹增淮胡兵祁小东刘光亮胡锦文李艳梅
关键词:明代清代水利工程
江苏淮安惠济祠遗址发掘简报
2015年
2011年,淮安市博物馆为了协助淮安市文物局对惠济祠遗址进行文物保护规划项目,两次对遗址进行了勘探。之后为了配合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在2013年5月至6月间,对遗址部分区域进行了发掘,揭示出的遗迹主要有5处建筑基址、5条甬路、2处院落和御碑基础等,时代为清代乾隆时期。发掘出土和采集的遗物主要有琉璃构件、其他构件、柱础石及抱鼓石等建筑构件以及陶瓷器与钱币等,共计224件。
王元林孙玉军王剑尹增淮胡兵祁小东刘光亮褚亚龙胡锦文刘显谋王军来曾红强刘强利辛春祥邓刚张永红李艳梅
关键词:乾隆时期
从《阅河》诗碑看康熙清口治水的历史功绩
2016年
古清口位于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西境,地处里运河北端,上接中运河,下连清江浦(今淮安市区)。清口这一称谓,始于淮泗交汇的泗口,因泗水清澈而得名。上古时,清口即为古扬州和徐州贡道的转轴。《禹贡》曰'浮于淮泗,达于河',说明清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和军事战争的要隘。黄河夺淮以后,清口遂为黄、淮、运合流处,'治河、导淮、济运三策,毕萃于清口一隅'[1]。明清两朝践行'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水方针,延续了500年的经营与扩展,在清口及周边近50平方公里区域。
李艳梅
关键词:康熙帝历史功绩
江苏淮安里运河遗址勘探与发掘简报
2016年
明清时期,政府为了保障漕运畅通,以'治河、导淮、济运'为基本思路,在今淮安市码头镇和杨庄镇一带进行了一系列治水活动,从而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其中,里运河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河道变迁、运口移位及相关附属设施的建设都是治河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京杭大运河申遗之际,我们在码头镇对里运河的一段进行了考古发掘,了解了其基本规模和相关的堤防设施,以及与其他水利设施的关系,对研究明清时期运河沿革、运河与黄淮的关系、运河与漕运文化、宗教祭祀活动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王元林孙玉军王剑尹增胡兵祁小东刘光亮刘显谋王军来刘强利辛春祥张永红李艳梅尹增淮
关键词:里运河石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