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媛媛

作品数:11 被引量:150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叶绿
  • 3篇叶绿素
  • 2篇叶片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玉米
  • 2篇植被
  • 2篇植被覆盖
  • 2篇土地利用
  • 2篇网络
  • 2篇小麦
  • 2篇光谱指数
  • 1篇地形
  • 1篇垫层
  • 1篇垫层厚度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冠层
  • 1篇信息监测
  • 1篇遥感
  • 1篇遥感估算
  • 1篇叶绿素相对含...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李媛媛
  • 4篇常庆瑞
  • 3篇齐雁冰
  • 3篇刘梦云
  • 2篇刘秀英
  • 2篇罗丹
  • 2篇王烁
  • 2篇严林
  • 1篇李松
  • 1篇郑粉莉
  • 1篇杨香云
  • 1篇付金霞
  • 1篇张瑜英
  • 1篇齐璐
  • 1篇刘丽雯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PSec远程访问VPN的安全策略研究 ——以西北院网络数据传输为例
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及Internet等公共网络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及企业间通过网络传递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办公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移动办公,soho办公逐渐成为主流的办公方式。因此远程登录,远...
李媛媛
关键词:数据传输IPSECVPN远程访问
文献传递
关中塿土堆垫层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1年
塿土堆垫层是关中农民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土粪并经耕作熟化形成的,其厚度可以表征塿土肥力水平,也能够反映人为活动对成土过程作用的强弱。开展塿土堆垫层厚度调查及其自然与人为影响因素分析,可为塿土养分保蓄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关中塿土分布区布设5 km×5 km网格样点,调查了273个塿土剖面堆垫层厚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选取13个影响因子分析堆垫层厚度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相关性,并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塿土堆垫层厚度总体范围在14~130 cm,平均厚度为55 cm;其变异系数为34.28%,属中等变异程度;堆垫层厚度在东部的韩城、合阳和澄城(60~80 cm占优)一带及西部的陈仓、岐山和武功(60~70 cm占优)一带相对较高;堆垫层厚度与经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坡度、温度和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堆垫层厚度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呈正比,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呈反比;堆垫层厚度的最大值多出现在距离河流9~13 km范围中。本研究所筛选的13个影响因子对塿土堆垫层厚度的综合解释能力为64.36%,其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对塿土堆垫层厚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人口数量变化。关中地区塿土堆垫层厚度呈现东西较高中部稍低且高值点零星分布特点,堆垫层的形成与分布受"五大成土因素"以外的人为因素影响更为深刻,尤其是在近百年来随生产力的发展其影响力逐渐增强。
白丽敏李媛媛王铭铢齐雁冰刘梦云常庆瑞
关键词:塿土人口数量
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异及其恢复潜力
2024年
[目的]系统分析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异特征,评估植被恢复的潜力,为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方法]以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Sen+Mann-Kendall模型和Hurst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陕西省及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3个亚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似生境法测算了不同区域的植被恢复潜力。[结果]①2000-2020年陕西省FVC增长率为0.0029/a,74.58%的区域有所改善。其中:黄土高原区FVC改善面积达84.46%,且以显著改善为主;秦巴山区FVC改善面积为74.40%,以轻微改善为主;而关中平原区FVC具有退化趋势,退化区域占64.56%。②全省FVC持续性改善面积占19.80%,黄土高原区和秦巴山区以持续性改善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27.83%和13.68%,而关中平原区以持续性退化为主。③黄土高原区西北部及其与关中平原接壤地带的植被恢复空间较大,而子午岭林区植被恢复空间较小;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几乎没有恢复空间;关中平原受城市化的影响,植被恢复空间小。[结论]近几十年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但受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陕西省植被恢复的增长速度趋于放缓,持续改善能力已经较低,植被覆盖趋于平稳,但是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及其与关中平原的接壤处植被覆盖恢复潜力仍较大。
李媛媛孙景妍杨香云齐雁冰
关键词:FVCHURST指数
小理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17年
为揭示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耦合关系,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小理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全局Moran’s I、Moran散点图和Anselin local Moran’s I分析了500 m×500 m格网尺度上流域土地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格局,利用GIS技术研究各类用地在p<0.05显著性水平下局部聚集区与高程、坡度、坡向、与水域距离、与道路距离、与居民点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都表现出全局空间正自相关特性,但空间正自相关性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且在32 km以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自相关程度的空间衰减强度不同。耕地、草地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HH(高值-高值)、LL(低值-低值)聚集趋势,而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显著的HH聚集趋势。草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上游的丘陵或山地区,林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沟壑区和上游山地区,其他地类HH聚集区集中分布在流域下游宽阔黄土梁或开阔河谷区。随高程和坡度增加,各地类HH、LL聚集区面积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 000~1 300 m高程区、15°~25°的坡度区以及正阳向和正阴向区域,是各地类HH聚集分布最多样、面积最集中的区域。建设用地和林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1 000~1 100 m高程区,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1 100~1 200 m高程区,草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1 200~1 300 m高程区。各地类HH聚集区按平均坡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园地和耕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正阳向和半阳向区域(正阳向面积最多),林地和草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正阴向和正阳向区域(正阴向面积最多)。距水域和道路越远,除未利用地外,各地类HH聚集区面积呈不断减小的趋势;距居民点越远,草地HH聚集区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而其他地类HH
付金霞郑粉莉李媛媛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影响因素黄土丘陵沟壑区GIS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以黄土台塬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耕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可矿化碳含量和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较高,耕地最低;而土壤有机碳矿化率和呼吸速率表现为耕地和乔灌混交林地较高,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较低.在土壤孵化的1 575 h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矿化过程均可划分为4 个阶段:0.5~5 h(第1 阶段)、5~111 h(第2 阶段)、111~399h(第3 阶段)和399~1 575 h(第4 阶段);前399 h 是可矿化碳排放的主要时段,前111 h 是土壤可矿化碳排放速率最大且排放速率下降速度最快的主要时段;总体上,土壤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速率则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速率与有机碳总量有关,土壤呼吸与有机碳总量、矿化碳总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
李媛媛齐璐刘梦云刘丽雯张瑜英
关键词: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土壤呼吸
基于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研究被引量:21
2016年
为探索对冬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反应敏感的高光谱波段组合,同时比较不同光谱指数对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的估测效果,通过分析350-2500nm波段范围内原始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导数光谱的任意两两波段交叉组合而成的主要高光谱指数与冬小麦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定量关系,建立冬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选用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比值光谱指数(RSI)、差值光谱指数(DSI)和土壤调节光谱指数(SASI)建立的冬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监测模型决定系数均大于0.71,标准误差均小于1.842。利用独立试验资料进行检验,表现最好的是RSI(FD689,FD609)和SASI(R491,R666)L=0.01,预测精度高达98.2%,模型精确度和可靠性较高。
罗丹常庆瑞齐雁冰李媛媛李松
关键词:冬小麦叶绿素光谱指数
水分胁迫对不同倍性小麦穗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小麦是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干旱是限制该地区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了解小麦适应水分胁迫的机理,选择适合干旱地区栽培的小麦基因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水分胁迫对不同倍性小麦穗部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
李媛媛
关键词:小麦水分胁迫干物质作物产量
文献传递
基于地物光谱仪与成像光谱仪耦合的玉米生长信息监测研究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叶绿素含量、植株含水量、叶片氮素含量等生理参数对玉米长势和产量评估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农田管理、灌溉、施肥提供参考依据。以西北地区玉米为对象,应用地...
李媛媛
关键词:玉米生理参数信息监测成像光谱仪
文献传递
基于高光谱和BP神经网络的玉米叶片SPAD值遥感估算被引量:84
2016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估算精度,该文测定了西北地区玉米乳熟期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及其对应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分析了一阶微分光谱、高光谱特征参数与SPAD的相关关系,构建了基于一阶微分光谱、高光谱特征参数和BP神经网络的SPAD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再结合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PC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以及传统回归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PAD值与一阶微分光谱在763nm处具有最大相关系数(R=0.901);以763 nm处的一阶微分值、蓝边内最大一阶微分为自变量建立的传统回归模型可用于玉米叶片SPAD估算;将构建传统回归模型时筛选到的光谱参数作为输入,实测SPAD值作为输出,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其建模与验模R2分别为0.887和0.896,RMSE为2.782,RE为4.59%,与其他回归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最高,研究表明BP神经网络对叶绿素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是估算玉米叶片SPAD值的一种实时高效的方法。
李媛媛常庆瑞刘秀英严林罗丹王烁
关键词:光谱分析神经网络玉米
地形和气候对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异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省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和地形因素的极大影响,了解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植被覆盖对气候和地形因子的响应关...
李媛媛
关键词:植被覆盖气候条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