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宽

作品数:13 被引量:141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颈椎
  • 4篇有限元
  • 4篇手法
  • 3篇生物力学
  • 2篇应力
  • 2篇有限元分析
  • 2篇整骨
  • 2篇三维有限元
  • 2篇曲度
  • 2篇扳法
  • 1篇动力学参数
  • 1篇动脉
  • 1篇多裂肌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速度
  • 1篇腰痛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机构

  • 13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同济大学
  • 2篇上海市中医药...

作者

  • 13篇王宽
  • 12篇詹红生
  • 10篇王辉昊
  • 10篇邓真
  • 5篇陈威烨
  • 4篇牛文鑫
  • 3篇沈知彼
  • 2篇梁飞凡
  • 2篇元唯安
  • 2篇李正言
  • 1篇刘印文
  • 1篇陈博
  • 1篇沈孜良
  • 1篇徐勤光
  • 1篇张明才
  • 1篇陈飒

传媒

  • 3篇中医正骨
  • 3篇中国骨伤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_2~T_1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016年
目的:建立人体C2~T1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集1位健康男性志愿者的颈部CT图像,依次采用Mimics17.0医学图像处理软件、Geomagic12.0逆向工程软件及Abaqus 6.13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C2~T1三维有限元模型。约束T1下终板所有节点的全部6个自由度作为边界条件,在齿状突顶点上2mm处建立参考点,将其与C2齿状突所有单元节点耦合。对参考点分别施加±0.5Nm、±1Nm、±1.5Nm、±2Nm扭矩,模拟颈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弯6种运动状态,计算不同条件下颈椎各节段活动度,与以往离体实验和有限元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各种运动状态下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C2~T1共7个椎体、6个椎间盘、5种韧带、6组关节软骨及上下终板,涉及60459个单元、128473个节点。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弯6种状态下的活动度与文献中的研究数据基本一致,应力分布与正常颈椎活动时的情况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C2~T1三维有限元模型较为真实地模拟了正常颈椎的几何形态和材料属性,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正常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邓真王辉昊王宽兰天鹰牛文鑫詹红生
关键词:颈椎有限元分析活动度应力分布
C2~T1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建立一个正常人的颈椎C2-T1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日后研究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理提供模型平台. 方法:基于志愿者颈椎CT断层图像,依次采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17.0...
邓真王宽兰天鹰王辉昊詹红生
关键词:颈椎三维建模生物力学
手术剪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手术剪刀。包括一对通过转轴相互交叉连接的剪刀臂,分别为第一剪刀臂和第二剪刀臂;其特征在于:第二剪刀臂的头端上设有固定台,固定台的上表面正对第一剪刀臂。该手术剪刀可以在手术中固定韧...
刘印文陈飒王宽沈孜良詹红生
文献传递
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运动疗法与其他疗法治疗下腰痛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2000年至2014年9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共计413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疗法可减轻患者疼痛[MD=–0.92,95%CI(–1.32,–0.51),P<0.000 1],改善患者功能活动[MD=–1.21,95%CI(–1.43,–0.99),P<0.01]。结论运动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与功能活动。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有赖于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陈威烨王辉昊梁飞凡邓真王宽徐勤光詹红生
关键词:下腰痛运动疗法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力学测量在评估颈痛及手法治疗领域的应用被引量:12
2016年
手法是治疗颈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短期缓解颈痛症状上有一定优势。近年来,运用不同类型的力学传感器及影像学设备配合计算机软件,研究人员发现了颈痛患者与正常人在颈椎活动方面的区别,分析了手法作用于颈椎的运动学、力量大小及相关结构应力应变等力学参数。对于这些生物力学问题的研究揭示了颈痛所导致的活动功能异常,反映了颈椎调整手法的安全性,并解释了患者颈椎的异常应力以及手法的调整作用。相对而言,这些研究与临床的结合度较低,而对组织内部应力应变的分析也较为有限,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认识颈痛、规范化手法治疗将有重要意义。
王宽邓真王辉昊牛文鑫詹红生
关键词:颈痛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观察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可靠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结合1例颈椎曲度变直患者和1例颈椎反弓患者的颈椎CT图像,建立曲度变直颈椎有限元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颈椎有限元模型(反弓模型)。模拟右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分别加载于正常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观察3种模型椎间盘、韧带、关节软骨和终板的应力特征。结果:(1)颈椎椎间盘应力分布。正常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6~7)和C_7T_1椎间盘右侧纤维环,变直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椎间盘左侧纤维环,反弓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C_(3~4)、C_(4~5)椎间盘右侧纤维环;3种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均集中于下段颈椎椎间盘纤维环,其中正常模型最高应力集中于C_6~C_7右侧钩椎关节处,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最高应力集中区域分别为C_7~T_1左侧钩椎关节处和C_5~C_6左侧钩椎关节处;反弓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2)颈椎主要韧带应力分布。正常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C_2~C_3、C_3~C_4、C_4~C_5双侧关节囊韧带及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C_3~C_4右侧关节囊韧带;变直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寰枕后韧带、前纵韧带(寰枕节段)、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齿突尖韧带;反弓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颈段右侧关节囊韧带、上颈段左侧关节囊韧带、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寰枕后韧带。(3)颈椎关节软骨应力分布。3种模型关节软骨应力均主要集中于寰枕关节两侧,最高应力均集中于寰枢关节软骨,正常模型和反弓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右侧,变直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左侧;反弓模型关节软骨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4)颈椎终板应力分布。正常模型
沈知彼王辉昊王宽邓真陈威烨詹红生
关键词:颈椎扳法
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的动力学参数在体测量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动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招募34名无明显手法治疗禁忌证的健康志愿者,男29名、女5名,年龄(22.30±4.60)岁。由同一位操作者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石氏伤科颈椎定位(C_5棘突)旋转扳法操作,左右两侧各操作1次。手法操作前,分别在受试者C_5棘突两侧和双侧颏结节处粘贴测力片。采用Runinsense运动力学测量系统记录测定的力-时间曲线图,通过分析力-时间曲线图获取预载荷、载荷峰值、扳动力、扳动时间和施术时间等动力学参数。结果:34名受试者全部完成试验,未发生不良事件。左右两侧施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362.65±559.28)ms,(2 403.24±645.33)ms,t=3.591,P=0.631]。C_5棘突左侧的预载荷、扳动力均大于右侧[(7.84±4.03)kg,(6.42±3.20)kg,t=3.374,P=0.042;(6.93±3.21)kg,(6.90±2.36)kg,t=3.363,P=0.049];C_5棘突两侧的载荷峰值、扳动时间比较,两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78±4.78)kg,(13.33±4.50)kg,t=3.202,P=0.069;(159.12±34.50)ms,(148.82±33.00)ms,t=3.271,P=0.056]。左侧颏结节处的载荷峰值、扳动力均大于右侧[(7.68±2.90)kg,(6.68±2.82)kg,t=3.025,P=0.034;(4.49±2.10)kg,(3.42±2.03)kg,t=3.403,P=0.017],扳动时间小于右侧[(165.59±33.59)ms,(182.94±55.21)ms,t=3.786,P=0.025];双侧颏结节处的预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1.29)kg,(3.27±1.30)kg,t=3.423,P=0.067]。C_5棘突左侧的扳动时间比右侧颏结节处的扳动时间短(t=3.356,P=0.042),C_5棘突右侧的扳动时间比左侧颏结节处的扳动时间短(t=3.307,P=0.038)。左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时,C_5棘突左侧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呈正相关(r=0.747,P=0.000);载荷峰值与扳动力呈正相关(r=0.551,P=0.003);C_5棘突左侧其他动力学参数相互之间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右侧颏结节处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扳动力均呈正相关(r=0.756,P=0.001;r=0.413,P=0.023);载荷峰值与
邓真王辉昊王宽沈知彼陈威烨詹红生
关键词:颈椎扳法
X线侧位片头颅姿势与颈椎曲度分型及平衡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分析自然平视状态下头颅姿势的差异与颈椎曲度分型及相关颈椎力学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调阅2015年1月至12月于骨伤科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其中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5±10.9)岁。进行颈椎曲度分型,测量McGregor倾角、C_2下终板倾角、T_1倾角、头颅重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G-C_7SVA)、C_2椎体中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_2-C_7SVA),使用Spearma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颈椎曲度分型与C_2下终板倾角、C_0-C_2夹角(C_2下终板倾角与McGregor倾角的和)、CG-C_7SVA、T_1倾角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度分型与McGregor倾角无关(P>0.05)。另外CG-C_7SVA与C_2下终板倾角(r=0.77)、C_2-C_7SVA(r=0.87)呈一定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头颅在自然平视状态下的姿势与颈椎曲度一定程度上相关,头颅重心随着仰头向后移动,后移仰头者提示其可能伴有相对正常的生理曲度。部分曲度异常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轻微低头的姿势,对于该类人群进行姿势、锻炼的健康宣教对恢复其颈部的平衡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王宽邓真王辉昊李正言牛文鑫陈博张明才元唯安詹红生
关键词:颈椎曲度生物力学影像学测量
非特异性下背痛保守疗法的指南回顾被引量:8
2016年
下背痛(low back pain)定义为背部肋下缘以下、臀褶以上的疼痛或不适,伴或不伴腿痛。多数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时间会经历背部疼痛,而文献报道最高可达84%成年人曾经历过下背痛。
王宽王辉昊梁飞凡陈威烨詹红生
关键词:非特异性下背痛保守疗法背部疼痛成年人
颈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研究被引量:19
2017年
颈部旋转扳法是治疗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技术,临床上该技术不仅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麻木、疼痛症状,同时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长期以来,颈部旋转扳法已颇具成效,在全国各地诊治大量门诊患者。但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查阅相关资料,就颈部定点定向扳法作用机制进行梳理。
李正言王宽邓真王辉昊詹红生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