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萌萌

作品数:26 被引量:189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指纹
  • 6篇指纹图
  • 6篇指纹图谱
  • 5篇肿瘤
  • 5篇苡仁
  • 5篇薏苡
  • 5篇薏苡仁
  • 5篇微乳
  • 4篇淫羊藿
  • 4篇抗肿瘤
  • 4篇黄酮
  • 4篇活性
  • 3篇淫羊藿苷
  • 3篇中药
  • 3篇总黄酮
  • 3篇薏苡仁油
  • 3篇栀子
  • 3篇栀子苷
  • 3篇免疫
  • 3篇雷公藤

机构

  • 25篇江苏省中医药...
  • 15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江苏大学

作者

  • 26篇陈彦
  • 26篇黄萌萌
  • 14篇刘聪燕
  • 13篇瞿鼎
  • 12篇刘玉萍
  • 4篇周静
  • 3篇马益华
  • 3篇李萍
  • 2篇高霞
  • 2篇刘丽芳
  • 2篇彭静
  • 2篇王理想
  • 1篇陈彦
  • 1篇王飞
  • 1篇王琪
  • 1篇李瑞云
  • 1篇鞠建明
  • 1篇李萍
  • 1篇丁学芳
  • 1篇徐彤

传媒

  • 9篇中草药
  • 3篇中国实验方剂...
  • 3篇中成药
  • 2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熄风化湿合剂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熄风化湿合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熄风化湿合剂中的青皮、黄连、防风、石榴皮和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熄风化湿合剂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青皮、黄连、防风、石榴皮和甘草的薄层色谱斑点清晰...
刘聪燕马益华黄萌萌陈彦周静瞿鼎
关键词:化学成分
文献传递
不同产地浮萍中5种黄酮成分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浮萍Spirodela polyrriza中5个黄酮类成分的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HPLC法,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测定8个产地17批浮萍药材中荭草素、牡荆素、木犀草苷、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的量;采用DPPH清除率法比较不同产地浮萍的抗氧化活性,并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浮萍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不同产地浮萍中5个黄酮类成分量存在一定差异,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将不同产地浮萍分为3类,且分类结果一致。其中陕西和山西产地的浮萍中荭草素、牡荆素、木犀草苷的量均较其他产地明显偏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氧化清除率与黄酮类成分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陕西和山西产地的浮萍黄酮类成分量高,抗氧化能力较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稳定可靠,可为浮萍药材的产地识别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蒋祥亮刘聪燕陈彦黄萌萌王理想李萍
关键词:浮萍荭草素牡荆素木犀草苷抗氧化活性
一种中药-磁纳米簇化学免疫药物递送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磁纳米簇化学免疫药物递送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超顺磁铁氧化物纳米粒;所述超顺磁铁氧化物纳米粒表面锚定药物和TAMs的靶向配体;超顺磁铁氧化物纳米粒通过二硫键形成纳米簇结构;所述纳米簇结构外包封蛋白。本...
瞿鼎陈彦刘玉萍黄萌萌刘聪燕
文献传递
^(60)Co-γ辐照前后姜黄HPLC指纹图谱和姜黄素含量变化研究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测定姜黄饮片中姜黄素的含量,并建立姜黄的HPLC指纹图谱,评价^(60)Co-γ辐照对姜黄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对^(60)Co-γ辐照前后13批次姜黄饮片粉末中姜黄素含量进行测定;建立姜黄饮片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方法学进行考察。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对辐照前后姜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分析,结合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对辐照前、后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并对3批次姜黄样品辐照后3、6个月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 13批次姜黄粉末辐照前后姜黄素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姜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各批次姜黄辐照前后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98;同批次辐照前与辐照后样品聚类一致性较好,3批次辐照前后姜黄样品放置3、6个月后与0个月相比姜黄素含量变化RSD<5%,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结论 ^(60)Co-γ辐照对姜黄中姜黄素含量和整体化学成分一致性基本无影响,且不影响其稳定性,通过指纹图谱结合指标成分含量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价^(60)Co-γ辐照对姜黄化学成分的影响,为姜黄辐照灭菌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黄萌萌马振中刘聪燕刘玉萍瞿鼎陈彦
关键词:姜黄素指纹图谱稳定性
靶向细胞外泌体的抗肿瘤转移研究进展及思考
2017年
外泌体是一种来源于细胞、直径为40-130 nm的纳米级囊泡结构,能够携带大量的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命信息,在细胞与细胞通讯之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外泌体不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重要的功能,在疾病状态下如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外泌体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也是肿瘤复发、治疗失败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因分子机制复杂,转移灶隐匿及药物难以到达等导致肿瘤转移治疗困难。本文介绍了外泌体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以及从源头、功能和信号抑制等角度探讨如何利用外泌体达到治疗肿瘤转移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治疗肿瘤转移的前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靶向外泌体,有望建立器官靶向性载药系统、外泌体介导信号切断等治疗体系,将为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玉萍陈彦黄萌萌傅荣萍
关键词:外泌体肿瘤转移靶向
基于全-精细指纹图谱与多元统计分析的栀子炒制前后差异评价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比较栀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明确其差异标志物,为栀子与炒栀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全-精细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同时测定对栀子炒制前后样品进行分析,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对栀子与炒栀子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筛选出导致差异的特征性成分。结果栀子炒制前后指纹图谱中共有15个峰,其中12个峰为两者所共有,栀子与炒栀子对照指纹图谱的全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91,而去除栀子苷积分后建立的精细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80,低于0.90,可基本实现两者区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栀子与炒栀子可明显分为2类,并筛选得到贡献度较大的4个差异标志物,分别为峰3、5、9(栀子苷)、11(西红花苷I);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栀子炒制后栀子苷、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含量显著降低,而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含量显著升高。结论栀子炒制前后成分差异显著,建立的精细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有效区分栀子与炒栀子,筛选得到的差异标志物可为其质量标志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黄萌萌王琪李晓琦陈彦
关键词:栀子指纹图谱栀子苷
由肿瘤微环境控制粒径大小及药物释放的多组分脂质复合系统、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以抗肿瘤微乳为核心,借助对肿瘤微环境敏感的脂质材料,将微乳和某种特定活性的药物共包封于脂质体中,形成的脂质复合系统可以在病灶部位实现尺寸的变化和药物的逐级释放,将不同类型的药物运送至不同部位,使得核心部分完成更深层...
陈彦瞿鼎黄萌萌刘玉萍
文献传递
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中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含量测定及其质量评价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对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中的7种甘油三酯含量及2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评价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HPLC-ELSD法测定薏苡仁药材中7种甘油三酯含量,建立HPLC-UV法测定油酸、亚油酸含量,并结合聚类分析对薏苡仁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4批薏苡仁药材中三亚油酸甘油酯、1,2-二亚油酸-3-油酸甘油酯、1,2-二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1,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三油酸甘油酯、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质量分数分别在0.31%~0.83%、0.81%~1.81%、0.38%~0.95%、1.19%~2.39%、0.67%~1.58%、0.71%~1.55%、0.44%~1.13%;14批薏苡仁药材中油酸、亚油酸含量分别在0.45%~0.72%、0.37%~0.53%;聚类结果可知,以甘油三酯和脂肪酸为变量可以把薏苡仁药材聚为3类。结论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甘油三酯及脂肪酸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结果未发现其含量和产地的相关性。多组分含量测定能更全面地反映薏苡仁药材的质量。
马振中李晓琦黄萌萌王飞陈彦
关键词:薏苡仁甘油三酯脂肪酸高效液相色谱法聚类分析
由肿瘤微环境控制粒径大小及药物释放的多组分脂质复合系统、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以抗肿瘤微乳为核心,借助对肿瘤微环境敏感的脂质材料,将微乳和某种特定活性的药物共包封于脂质体中,形成的脂质复合系统可以在病灶部位实现尺寸的变化和药物的逐级释放,将不同类型的药物运送至不同部位,使得核心部分完成更深层...
陈彦瞿鼎黄萌萌刘玉萍
文献传递
雷公藤红素-薏苡仁油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制备雷公藤红素-薏苡仁油微乳(CC-ME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方法:通过考察雷公藤红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筛选CC-MEs的最佳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采用水滴定法制备微乳,根据其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筛选CC-MEs的最佳处方,并对制备微乳的形态、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进行考察。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考察CC-MEs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毒性,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CC-MEs最佳处方为雷公藤红素10 mg,薏苡仁油既为药物又兼作油相(用量400 mg),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50 mg,聚乙二醇400 150 mg;制备的微乳外观形态圆整,平均粒径(31.63±0.63)nm,PDI 0.06±0.01,Zeta电位(-10.14±1.35)mV,48 h时雷公藤红素体外累积释放度(19.89±0.59)%,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CC-MEs对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以薏苡仁油计为20.7 mg·L^(-1),以雷公藤红素计为0.82μmol·L^(-1),联合用药指数0.93,表明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结论:CC-MEs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稳定性好、辅料用量少。雷公藤红素与薏苡仁油组分配伍制剂能够增强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二者具有协同抗肿瘤功效。
李萍黄萌萌刘玉萍鞠建明陈彦
关键词:雷公藤红素薏苡仁油微乳HELA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