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栾晨

作品数:15 被引量:93H指数:4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水汽
  • 3篇水汽输送
  • 3篇暴雨
  • 2篇特征及成因分...
  • 2篇气象
  • 2篇气象条件
  • 2篇强降水
  • 2篇污染
  • 2篇冷涡
  • 1篇地形
  • 1篇地形效应
  • 1篇东北冷涡
  • 1篇东北三省
  • 1篇动力因子
  • 1篇短时暴雨
  • 1篇对流云
  • 1篇对流云合并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雷达

机构

  • 14篇黑龙江省气象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云南省气候中...
  • 1篇北京城市气象...

作者

  • 15篇栾晨
  • 5篇张月
  • 3篇王承伟
  • 3篇钱正安
  • 3篇张礼宝
  • 2篇吴迎旭
  • 2篇宋敏红
  • 2篇吴统文
  • 2篇周一
  • 2篇蔡英
  • 2篇赵柠
  • 2篇张宇
  • 2篇张舒
  • 1篇周建琴
  • 1篇巩远发
  • 1篇赵广娜
  • 1篇齐铎
  • 1篇任丽
  • 1篇王蕾
  • 1篇曲成军

传媒

  • 5篇黑龙江气象
  • 3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农学学报
  • 1篇科学技术创新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龙江省特强浓雾天气成因浅析
2019年
2013年10月21日~10月22日,黑龙江省受高空暖性高压脊及地面冷高压影响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大雾天气过程。具有地面风力小、温度露点差低、有逆温结构的特点,辐合和西南气流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地表辐射冷却有利于大雾天气的维持;暖平流增强和系统性抬升是驱使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
张月李兴权栾晨张天华
关键词:湍流扩散
2020年绥化地区一次超级单体龙卷及其环境特征分析
2023年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4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ECMWF再分析资料,分析2020年8月9日黑龙江省绥化市绥胜满族镇EF2级龙卷的结构特征、形成过程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龙卷发生在东北冷涡底前部500 hPa为西南气流、低层为暖式切变线、地面为暖锋的背景下;中层干输送有利于下沉气流,低层暖湿气流和高空辐散加强了气流的上升,增强的水平涡度在较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形成涡管,提供了有利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较小的低层温度递减率、较大的对流抑制能量、地面两条辐合线共同触发形成超级单体。不同于黑龙江省历次龙卷过程,此次龙卷天气的对流有效位能较低、对流抑制能量较大,没有干线触发。中等强度深厚的中气旋由0.5°仰角向上发展至中层并加强,维持时间约50 min,当中气旋在中层旋转速度超过低层时,龙卷产生。
吴迎旭周一赵柠栾晨张礼宝赵美玲蔡康龙赵广娜
关键词:龙卷触发机制
黑龙江省一次强降水的动力强迫作用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FY-4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ECMWF细网格、GRAPES_MESO及NECP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19年8月6日08:00至8日08:00,黑龙江省中部和西南部的强降水过程动力机制,以及引发的降水性质和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强降水过程共分3个阶段2种性质:与冷涡相连的鞍形场的对流云降水;鞍形场和增强暖锋共同作用的混合云和对流云降水;台风“范斯高”残涡作用下,改变云系移动路径形成的对流云降水。(2)冷涡、副热带高压、台风的相互作用,是该过程产生的根本原因;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外围暖湿气流配合冷涡冷空气,为强降水提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狭窄的水汽输送通道造成了强降水的空间不连续性;低层辐合线为强降水提供触发条件;鞍形场的稳定结构、大小兴安岭南麓强迫抬升、台风系统阻挡延长强降水的持续时间。
吴迎旭张礼宝张迎新周一赵柠孟莹莹栾晨赵广娜
关键词:强降水冷涡
黑龙江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对2016年黑龙江省6月发生的2次较为典型的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次冰雹天气过程具有相似的天气形势及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地面均有风的辐合,低层存在露点锋且风垂直切变大,有利于风暴的组织发展,弥补了西北气流形势下动力抬升条件的不足。局地山区和狭管地带的地形抬升作用也对降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栾晨张慧君张宇张月
关键词:冰雹
2014—2017年哈尔滨地区供暖前与供暖期空气污染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2014—2017年哈尔滨市常规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气象再分析资料(ECMWF和NCEP),对比分析哈尔滨地区供暖前和供暖期PM_(2.5)、PM_(10)、CO、SO_(2)和NO_(2)这5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时间序列和日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供暖期,5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明显升高,且维持在较高水平。从日平均浓度变化看,SO_(2)浓度受供暖影响最大。PM_(2.5)、PM_(10)、CO和NO_(2)在11月上旬均出现峰值或较大值,PM_(2.5)与PM_(10)变化趋势一致,同源性较高。从日变化时次分布来看,PM_(2.5)、PM_(10)、NO_(2)、SO_(2)、CO均呈双峰分布,各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供暖期燃煤释放的大气污染物与不利于污染扩散的天气条件共同导致哈尔滨地区空气污染加重,在秸秆焚烧和供暖排放叠加期间,秸秆焚烧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其对PM_(2.5)浓度估算贡献率可达69.4%。
张舒阙粼婧王莹王蕾栾晨孙兆彬
关键词:大气污染供暖秸秆焚烧气象条件
“23·8”黑龙江极端强降水过程特征与成因
2024年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统计、天气分析及物理量诊断等角度,分析2023年8月2—4日黑龙江省东南部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高空持续辐散、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北部冷涡稳定少动、西南低空急流持续水汽输送等有利条件是此次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层和大气饱和层深厚,大气层结为弱对流不稳定;中层受西北气流控制,低层西南急流发展、伴随弱低涡东移,形成水平风速辐合及系统性上升运动,产生大范围持续性降水;该阶段以层积混合云为主,降水效率高,个别时段伴有列车效应,造成极端小时降水量及较大累积降水量。第2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集中在对流层低层,且中心强度较大,对流层低层暖湿、饱和,中高层干冷,大气具有较强对流不稳定;在中层槽和低层暖式切变的系统性抬升以及地形辐合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局地有积云发展,引发短时强降水,降水强度分布不均。
齐铎王承伟白雪梅公衍铎孙琪栾晨唐凯赵玉洁
关键词:极端强降水西南急流列车效应地形效应
黑龙江一次强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的观测和机理分析
2017年
选取黑龙江强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的典型个例,综合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气象观测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过程中出现的对流系统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讨论合并过程的影响及其合并机制。研究发现对流云合并有利于对流云的发展、加强,且合并后很可能会引起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合并区域垂直方向和水平u、v方向上的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是对流云合并有利的动力因子,可为短时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栾晨张舒
关键词:对流云合并动力因子
黑龙江省一次严重霾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8年
为了找到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成因,笔者利用地面和高空气象要素、污染物成分观测资料,以及后向轨迹的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2016年11月一次罕见的霾天气。结果表明:地面弱的气压场、中低空弱的低压槽、对流层中低层湿度和温度的增加、逆温条件、近地层弱的涡度平流,这些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污染聚集,浓度上升,能见度下降,引起严重的霾天气,而冷高压前部的偏北气流有利于霾天气消散。因此,比较弱的气象条件是造成霾天气的重要原因,而预报弱的天气条件是预报霾天气的关键。
张宇曲成军张月栾晨
关键词:污染气象条件
2013年6月30日黑龙江南部飑线过程分析
2015年
本文对2013年6月30日黑龙江省南部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成因较为特别。受其影响,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多站发生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次飑线过程在暖锋上触发,由两块对流云团逐渐发展加强合并而成。卫星云图上,可见两对流云团相遇并趋于合并,并在其间新生成出一条狭长的云带。多普勒雷达图像上,最强回波呈窄带状分布在对流系统出流边界的前沿,随着两对流系统逐渐靠近,其出流边界之间,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有利于飑线的生成、加强和维持。另外,高空弱冷空气与低层暖湿空气的配合,地面暖锋及高低空急流的动力抬升作用,以及西南低空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等都是此次飑线发生的有利条件。
栾晨张礼宝谢玉静张惠君
关键词:飑线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
中国西北旱区暴雨水汽输送研究进展被引量:31
2018年
为突破中国西北旱区水汽输送分析分歧大、难深入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剖析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先重点分析、评述了西北核心旱区夏秋季及晚春暴雨的水汽源地、水汽输送路径和模型的研究进展,也指出仍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区范围大,地形分隔明显,不同季节各地的降水环流变化也大,各地的水汽源地等差异大是合理的,应分区分季节分别研究。(2)先就西北区东、西部分别简洁地总结了该两区夏季主雨、主干旱的盛行组合环流型。(3)在夏秋季我国东部、河西走廊地区先后相继出现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伸、偏东风等特定有利流型下,台海水汽能借助西伸副高南侧的东南风急流等三支急(气)流,沿一逆"之"字形路径,被接力输送到西北核心旱区,再与北方槽冷空气交绥致雨。即核心旱区的主要水汽源地在台海区,其水汽输送动态过程详图也被构建。那是核心旱区夏秋暴雨水汽输送的主要型态之一。(4)在春季,特别是晚春,若孟湾、我国东部及河西分别相继出现孟湾西南气流、晚春南下弱冷高压阻挡及河西偏东风流型背景下,孟湾水汽亦能借助孟湾西南急流等三支急(气)流,沿环绕高原东边缘的半圆形路径,被"三棒接力"输送到核心旱区致雨。即:孟湾也是影响西北核心旱区春季,特别是晚春暴雨的另一重要水汽源地。
钱正安蔡英宋敏红吴统文周建琴栾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