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俊

作品数:19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莫里森
  • 2篇女权
  • 2篇女权主义
  • 2篇女性
  • 2篇橘子
  • 2篇小说
  • 2篇莫里森小说
  • 2篇回归线
  • 2篇黑人
  • 2篇非裔美国人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创造力
  • 1篇迪斯
  • 1篇对立
  • 1篇学生创造力
  • 1篇羊皮
  • 1篇羊皮纸
  • 1篇耶稣
  • 1篇印第安人
  • 1篇知识分享

机构

  • 15篇北京语言大学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17篇胡俊

传媒

  • 4篇外国文学评论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
  • 1篇译林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前沿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中如画的印第安人,装裱的荒野
2023年
19世纪美国作家库柏的代表作《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将如画美学、荒野以及印第安人相挂钩,他的“如画观看之眼”不仅仅看到了美国的独特风景——荒野,还捕捉到了如画的人物——荒野中的印第安人,他们的“野性”被认为强化了荒野之野,他们那不可阻挡的消逝更是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库柏的“如画观看之眼”因为受到了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影响,所以最终呈现的荒野是装裱过的荒野,这样的荒野必须要被文明收编,而印第安人也只能在画作中作为客体存在,却不能作为主体在文明社会中出现。
胡俊
关键词:库柏如画荒野印第安人
《死者年鉴》中的后现代地方观被引量:2
2012年
美国当代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马蒙·希尔克在其最具争议性的作品《死者年鉴》中表现出一种后现代的地方观,这种地方观强调"地方"的建构性,尤其是"地方"作为抵抗的场所以及"地方"应该打破边界的禁锢。希尔克在《死者年鉴》中揭露了不同的权力力量如何作用于美国国家的建构过程,作为印第安人,她特别关注自己的族人如何通过抵抗压迫书写反殖民的历史。她在小说中还呼吁人们应该解放地方,让地方不再受边界的约束,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世界,这也是后现代地方观的理想。
胡俊
《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被引量:14
2006年
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不可能对她同族人的命运无动于衷,因为一直以来,非裔美国人都在受着种族问题的困扰。但是在她的作品《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个问题。她并没有聚焦于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直接冲交,让她更感兴趣的是黑人团体内部的问题——通过呈现某些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莫里森试图证明。对白人价值标准的内化以及对黑人身份的放弃。是白人种族主义对非裔美国人造成的最大伤害。
胡俊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非裔美国人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与条件研究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关于社交媒体如何影响生活质量的争论不断,但是不同社交媒体的用户还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不可否认的是,社交媒体是艺术和表达的数字交汇点——摄影、写作、视频和音乐每个平台都提供...
胡俊
关键词:社交媒体知识分享创造力
文献传递
《一点慈悲》:关于“家”的建构被引量:24
2010年
托妮·莫里森在她的最新作品《一点慈悲》中展开了她对于美国这个国家的想象。通过勾勒出一幅不同族裔人群曾经共建家园、和睦相处的图景,莫里森一方面试图还原不同族裔人民都参与的美国国家建构的历史,另一方面则表达出她对一个理想国家的期待:它应是"不同种族人的家但绝对不是种族主义者的家"。在此基础上,莫里森又进一步指向一直困扰美国这个国家的问题:谁真正拥有美国的国民身份?谁被排除在外?对于托妮·莫里森,理想家园永远在建构中。
胡俊
《橘子回归线》中的洛杉矶书写:“去中心化”的家园被引量:1
2015年
日裔美国女作家山下凯伦在其代表小说《橘子回归线》中对洛杉矶这座城市进行了书写,作品表现出她对于一种理想家园,也即"去中心化"家园的期待。山下凯伦对洛杉矶进行了纵向的历史书写和横向的空间书写,历史书写她采用的方式是羊皮纸书写;空间书写她选取的方式是"块茎"书写。羊皮纸式的历史书写旨在揭露历史的多个侧面,多种层次;而"块茎"书写则指向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正是通过这两种方式的书写,山下凯伦给我们勾勒出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家园,一个众声喧嚣的理想乐园。
胡俊
关键词:羊皮纸块茎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姐妹情谊被引量:11
2007年
姐妹情谊是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最初倡导完美的姐妹情谊到这一概念因为忽视差异性遭到质疑,到现在对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姐妹情谊这一概念经历着变化。论文试图把这种变化和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四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柏油娃》、《宠儿》、《天堂》中体现的白人女性与黑人女性之间的关系的变化相结合,证明多元化的身份在得到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后不会阻碍妇女之间的团结,相反,超越差异性的姐妹情谊是可能的。
胡俊
关键词:女性主义姐妹情
詹姆斯小说中的纽约书写:从纪念碑性到现代性被引量:3
2014年
《华盛顿广场》和《快乐角落》这两篇小说的主题都是"纽约书写":前者有关19世纪上半叶的纽约,后者则有关20世纪初的纽约。如果说《华盛顿广场》被亨利·詹姆斯赋予了一种纪念碑性,人们居住的屋子被纪念碑化,显示出他力图永远留住传统纽约上流社会的价值观的话,那么,在《快乐角落》中,这种纪念碑性遭到解构,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使得任何有关捍卫永恒不变真理的纪念碑式的尝试都不合时宜,现代性取代了纪念碑性。詹姆斯这两篇小说中的纽约书写与其说折射出纽约的真正变化,不如说它们反映的是詹姆斯纽约印象的变化以及他对一个旧时代的不舍。
胡俊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从自我憎恨到自我肯定
胡俊
关键词:美国文学黑人文学非裔美国人
真正的天堂被引量:2
2007年
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鲁比小镇和女修道院在一定意义上分属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理论里的语言的象征和符号层面,正如语言中的象征层面力求维护一种稳定性,鲁比小镇在捍卫种族主义和男权制的同时也在维护单一的制度,而和语言中的符号表现出的异质性一样,女修道院由于充斥着被主流团体所排挤的边缘人也被看作是一个异端分子。克里斯蒂娃认为语言这种指意过程成为可能是因为语言中象征层面和符号层面的辩证运动,而言说主体应该是过程中的主体,虽然具有象征性的稳定,但是也随时受到符号的分裂性驱动,那么《天堂》中真正的天堂并不在那个封闭、狭隘的鲁比小镇,因为真正的天堂应该和文中的修道院一样是一个建构中的天堂。
胡俊
关键词:《天堂》克里斯蒂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