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元元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市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康复
  • 3篇老年
  • 2篇运动终板
  • 2篇术后
  • 2篇终板
  • 2篇老年康复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1篇电镜
  • 1篇胸段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性
  • 1篇日常生活能力
  • 1篇射电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深静脉血栓形...
  • 1篇神经肌
  • 1篇神经肌肉

机构

  • 5篇北京市第二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北京回龙观医...

作者

  • 6篇王元元
  • 2篇唐和虎
  • 2篇洪毅
  • 2篇张军卫
  • 2篇蔡青
  • 2篇王雪菲
  • 2篇周新
  • 1篇李想
  • 1篇肖娜
  • 1篇魏小林
  • 1篇张建新
  • 1篇孙会芳
  • 1篇李秀军
  • 1篇郭青

传媒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全膝关节置换后紧要康复路径训练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紧要康复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应用的临床结果。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纳入67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女49例,男18例;左侧42例,右侧25例;年龄60~81(70.72±5.92)岁。紧要康复路径包括密集的力量和步态康复练习。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12个月进行全面评估,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楼梯攀爬试验(stair climbing test,SCT),六分钟步行测试(six-minute walk test,6MWT),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关节活动度,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pain scale,VA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WOMAC)。结果:所有患者按照预期顺利完成整个康复路径,顺利出院,并完成评估。术前及术后3、12个月结果如下:SCT上楼分别为(16.32±3.58)s,(18.16±2.46)s,(11.00±1.29)s,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193.448,P<0.05;SCT下楼分别为(17.40±2.94)s,(18.96±2.61)s,(12.16±1.91)s,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208.028,P<0.05;6MWT分别为(276.00±57.70)m,(318.00±46.18)m,(435.12±57.36)m,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326.408,P<0.05;伸膝力量分别为(70.08±8.17)N,(52.40±6.67)N,(78.84±4.56)N,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286.375,P<0.05;屈膝力量分别为(44.88±7.53)N,(44.28±4.63)N,(47.04±4.77)N,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3.620,P<0.05;膝关节屈曲角度分别为(115.56±13.04)°,(113.16±8.84)°,(120.28±5.23)°,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11.228,P<0.05;膝关节伸直角度分别为(2.16±3.51)°,(-0.28±2.05)°,(-0.72±1.21)°,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45.460,P<0.05;VAS分别为(7.52±1.26)分,(3.44±0.87)分,(1.76±0.60)分,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723.110,P<0.05;WOMAC疼痛指数分别为(7.88±1.05)分,(3.60±0.65)分,(1.96±0.54)分,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1186.196,P<0.05;WOMAC僵硬指数分别为(3.00±0.50)分,(2.20±0.50)分,(1.68±0.56)分,不同时间的数值比较,F=177.944,P<0.05;WOMAC功能指数分别为(30.24±1.76)分,(26.16±2.08)分,(
魏小林张自茂孙会芳周新肖娜郭青王元元
不同类型老年康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2022年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老年康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第二医院康复科出院病例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诊断的患者91例,根据康复类型,分为神经康复组和骨科康复组,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下肢DVT累及侧别、周围型DVT累及静脉分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神经康复组和骨科康复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下肢DVT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康复类型均以≥75岁、女性、周围型DVT多见。单侧活动受限患者69例,健侧伴DVT患者共33例(47.8%),在两组患者中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DVT患者77例,累及肌间静脉59例(76.6%),其次为胫后静脉15例(19.5%),两组累及肌间静脉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康复下肢DVT患者中,神经康复和骨科康复均以≥75岁、女性、周围型DVT更常见,而周围型患者中累及肌间静脉为主。在单侧活动受限患者中,健侧伴DVT并不少见,希望引起临床重视。
王元元张自茂
关键词:老年康复下肢深静脉血栓周围型
老年脑梗死失语症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肠病1例
2022年
探讨老年脑梗死失语症并发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回顾1例老年脑梗死失语症并发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诊疗经过。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肠病时病因复杂,合并失语不能诉说腹痛症状时易延误诊疗,威胁生命。此类患者更需早期识别,部分新兴的生物学指标可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价值。
王元元张自茂周新李秀军
关键词:脑梗死失语缺血性肠病
老年康复患者谵妄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2022年
目的 初步分析老年康复患者谵妄的临床特点,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对谵妄的识别及管理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康复科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8例发生谵妄的老年康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本研究及复习文献总结老年康复患者谵妄的临床特点。结果 18例老年谵妄患者中,女性9例,男性9例,年龄71~93岁,平均年龄(81.1±6.9)岁,其中75岁及以上患者13例(72.2%)。院外会诊诊断中,单纯谵妄6例,谵妄重叠痴呆、抑郁6例(3D重叠),谵妄重叠痴呆5例(2D重叠),谵妄重叠抑郁1例(2D重叠);在2D或3D重叠中,谵妄重叠痴呆患者共11例(61.1%)。术后谵妄11例(61.1%),其中髋部术后7例,占术后谵妄的63.6%(7/11);脑卒中后谵妄患者8例(44.4%)。18例患者Charlson共病指数(CCI)并发症评分为2~8,中位数为4.00(2.75,4.25),同时年龄评分均≥4,CCI总分均≥6。在谵妄诱发因素方面,感染14例(77.8%),其中泌尿系感染8例(44.4%)、肺部感染6例(33.3%),电解质紊乱11例(61.1%),低蛋白血症8例(44.4%),睡眠障碍7例(38.9%),留置尿管6例(33.3%),疼痛4例(22.2%),低氧血症3例(16.7%),酸碱平衡紊乱3例(16.7%),药物2例(11.1%)。18例患者入科时ADL评分为0~50,中位数为25(20,35),ADL均为重度或完全依赖,有6例(33.3%)因病情变化转科、转院。转科、转院患者出科时ADL降低,ADL差值中位数为-10(-16.25,-7.5);好转出院患者出科时ADL提升,ADL差值中位数为5(5,20),两组总体ADL差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患者在高龄、痴呆、重度失能基础上,合并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诱因时易发生谵妄,同时不可忽视药物因素。老年康复患者中常见术后谵妄和卒中后谵妄,术后谵妄中以髋部术后多见。谵妄可影响康复进程,加重病情,显著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科医护人员应提高对谵妄的认识,通过多学科干预加强谵妄的预防和治疗。
王元元张自茂张建新
关键词:老年康复术后谵妄转归
大鼠胸段脊髓损伤后后肢神经肌肉的自然变化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和骨骼肌的自然变化,为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相关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5只、假手术组(B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C组)35只,B组行单纯椎板切除术;C组在椎板切除基础上用横断法制成T10完全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对3组大鼠术前,B组术后1、2周,C组术后1、2、4、12、24周进行BBB评分,并检测腓肠肌的运动单位计数(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再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坐骨神经和腓肠肌内侧头,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运动终板-腓肠肌的形态变化。对3组所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组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与术前及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4周时的BBB评分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前MUNE数值与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2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1、2周时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外形正常。C组术后1、2周时与A组、B组无明显差异;4周时部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板层分离;12周时髓鞘崩解明显增多,高倍电镜观察见崩解的髓鞘板层清晰;24周时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融合,新生神经纤维管细壁薄,无髓神经纤维增多,高倍电镜观察见崩解的髓鞘板层模糊。A组肌细胞肌束膜及肌内膜边界清晰,肌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B组术后1、2周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C组术后1、2周时,除肌细胞截面积轻度缩小外,与对照组无明显不同;4周时肌细胞截面积缩小,局部肌细胞破坏;12周时多数肌细胞边界模糊,细胞核相对聚集,结缔组织增生明显;24周时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
王元元张军卫洪毅唐和虎王雪菲蔡青
关键词:脊髓损伤自然变化运动终板
脊髓损伤大鼠远端神经元及骨骼肌的变化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目前针对脊髓损伤病灶的研究较多,而对脊髓损伤后远端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三者形态结构实时变化观察和研究的文献很少。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远端肢体神经、运动终板和骨骼肌随时间推移形态学变化的自然病程。方法: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不做处理)、假手术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35只,假手术组行单纯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在椎板切除基础上,用横断法制成T10完全脊髓损伤模型,然后在第1,2,4,12,24周分别观察3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终板-内侧腓肠肌的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1脊髓损伤组大鼠4周时部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出现板层分离;24周时崩解髓鞘板层已模糊、碎裂髓鞘增多,薄髓与无髓神经纤维较12周时增多。2脊髓损伤组大鼠运动终板在脊髓损伤12周时明显退变突触结构与较完整突触结构并存;24周时已找不到运动终板。3脊髓损伤组大鼠内侧腓肠肌在脊髓损伤24周时,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细胞间可见大小不一空隙,结缔组织增生更加明显。结果表明大鼠在完全性横断性脊髓损伤后自然病程中,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运动终板、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均呈规律性改变,损伤后12周时已有显著变化,24周时呈结构毁坏性改变。
王元元洪毅王雪菲蔡青唐和虎李想梁广旭张军卫
关键词:脊髓损伤坐骨神经运动终板腓肠肌透射电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