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清

作品数:66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历史地理
  • 14篇文学
  • 13篇经济管理
  • 12篇社会学
  • 10篇文化科学
  • 4篇语言文字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21篇民俗
  • 10篇故事
  • 9篇传说
  • 8篇文化
  • 8篇后稷
  • 7篇族群认同
  • 7篇蒙古族
  • 7篇古族
  • 7篇巴拉根仓故事
  • 6篇农区
  • 5篇叙事
  • 5篇文化变迁
  • 5篇民族
  • 5篇民族志
  • 5篇记忆
  • 5篇传承
  • 4篇人类学
  • 4篇氏族
  • 4篇习俗
  • 4篇历史记忆

机构

  • 30篇鞍山师范学院
  • 28篇重庆三峡学院
  • 10篇中央民族大学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国家图书馆
  • 1篇鞍山市艺术创...

作者

  • 66篇王志清
  • 4篇陈曲
  • 4篇陈曲
  • 1篇张曙光
  • 1篇曹书杰
  • 1篇邢莉
  • 1篇逯宏
  • 1篇苑杰

传媒

  • 9篇西部蒙古论坛
  • 6篇湖北民族学院...
  • 6篇鞍山师范学院...
  • 5篇民间文化论坛
  • 3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民族艺林
  • 3篇古籍整理研究...
  • 2篇青海社会科学
  • 2篇民俗研究
  • 2篇重庆三峡学院...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2篇民族高等教育...
  • 2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民族艺术
  • 1篇民族论坛
  • 1篇西北第二民族...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研究——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个案被引量:1
2016年
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进行民族预科招生制度改革以来,民族预科教育已经从"文化补习班"转变为大学预科。但是,由于生源质量下降、课程设置保守、教学管理难等原因,重庆三峡学院民族预科教育仍然以"补"为主,难以达到"预"的目的。从该校民族预科的生源情况、课程设置和学生心理等方面分析原因,并探析解决的策略。
王志清
关键词:民族预科生源质量课程设置
生态民俗视野中的农区蒙古族民间语言——以烟台营子村为例
2011年
辽宁西部蒙古贞地区的农区蒙古族在近百余年间经历了从游牧生计方式到农耕生计方式的转换。农区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语言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从蕴含了生态意蕴的农谚到具有深厚生态特质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民间语言映射出该区域农耕文化生态民俗价值观的建构,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农区蒙古族从游牧民到农耕民的细微而深刻的文化变迁。
王志清
关键词:生态民俗民间语言文化变迁
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汉化倾向与族群认同被引量:1
2013年
传统的蒙古族命名制度的内在结构具有草原游牧文化的特征,近现代以来,蒙古族命名习俗出现了汉化倾向,这是族群文化融合的结果。当代蒙古族个体身份的自我认同出现了对于空间地域的描述,代替了族群的来源和文化属性。这是自清代以来受汉族移民冲击而导致的文化变迁结果。
邢莉张曙光王志清
关键词:蒙古族汉化族群认同
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部氏族谱》——兼论民间古籍文献的整体性研究
2013年
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氏族人拥有乾隆时期与民国初期的古籍《部氏族谱》。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释读《部氏族谱》蕴含的"历史心性"与英雄祖先叙事,可以深度辨析《部氏族谱》得以产生和传承的社会情境,亦为当下民间古籍文献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参考。
王志清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
从传统到当下:民俗学视角下的丁村家戏的传承与变迁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民俗志记录描述了丁村家戏的百年发展历程,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这一艺术样式从传统到当下的传承与变迁的发展脉络,就丁村家戏在当下面临民俗旅游开发的情境下如何生存、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积极的思考。
王志清
关键词:传承民俗旅游
积石冢、敖包与圜丘——评刑莉著《蒙古族游牧文化与女性民俗文化探微》被引量:1
2012年
在20世纪最后的二十年里,我国北方的辽西地区陆续发现了距今五千多年的祭坛、神庙与积石冡群(红山文化),由于迄今国内其他地区尚未发现过类似的遗迹,故被学界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但是,对于那些惯于用传统思维看问题的人来说,这第一道曙光是否属于中华是要打上问号的——因为这些遗址主要分布于长城之外,历史上曾经长期属于'北狄'的势力范围。换言之,红山文化若干重要遗址的发现,已经对传统史观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逯宏王志清
关键词:女性民俗草地赤峰第一期文化红山文化敖包
全文增补中
地望纷争背景下的“神话主义”——以武功后稷神话研究为对象被引量:1
2015年
后稷的地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并由此延伸出后稷感生神话的存续形态、变迁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陕西武功地区秉持传统的"陕西关中说",地方文化学者因其所处场域而凭借惯习来选择策略,积极通过地方文献整理、古迹修缮、著书立说等活动建构了后稷神话在当地的物象叙事、语言叙事与行为叙事。地方文化学者书写区域史的知识生产过程造就了后稷神话在地望纷争背景下的多元传承形态,形成了"神话主义"的一个特例,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一方水土养这一方人,一方人必讲这一方水土"的颇有反思意味和探讨空间的知识社会学命题。
王志清
关键词:多重叙事区域史
民俗控制性叙事、角色形塑与壮族师公叙事传统——以广西凤梧镇韦锦利师公班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壮族师公叙事传统是建构师公身份的一种文化标志,其中的民俗控制性叙事则成为形塑师公角色的主要手段。韦锦利师公班中出现的“子承父业、父不为师”“牛尾打牛,牛不动”等经验性话语,以及鸿钧老祖传说等地方性知识,作为民俗控制性叙事参与了师公的角色形塑。参考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的理论,分析广西平果县凤梧镇韦锦利师公班的传承谱系与运行机制,可以发现作为“习俗化”内容的一系列民俗控制性叙事与角色形塑等活动,能够不断补充和丰富壮族师公的叙事传统。
陈曲王志清
关键词:叙事传统习俗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策略探究——以“谭振山民间故事”为例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田野调查,引用调查对象谭振山的第一手口述资料,描述并介绍了“谭振山民间故事”的讲述现状与传承困境。通过“给故事家讲故事,构建故事讲述情境”的实验,尝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发展策略,为解决当下民间故事的传承困境提出个人的设想。
王志清
关键词:民间故事传承
“借名制”:民间信仰在当代的生存策略--烟台营子村关帝庙诞生的民族志被引量:6
2008年
烟台营子村(蒙名元灯席勒),地处辽宁省西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东南部,东南和阜新市接壤,西边与王府镇良官村交界,北边与王府镇哈拉哈村为邻。距市区4公里,是王府镇重点产粮区和畜牧养殖大村。总土地面积8.7平方公里,管辖2个自然屯,全村共有315户,1282口人。居民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其中蒙古族人口占83%。全村耕地面积8610亩,林地面积3400亩。
王志清
关键词:民间信仰民族志畜牧养殖土地面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