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德华

作品数:9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石流
  • 5篇泥石
  • 5篇泥石流
  • 3篇特大泥石流
  • 2篇地震
  • 2篇红椿
  • 2篇成灾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地质灾害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堆积体
  • 1篇堆积物
  • 1篇新建工程
  • 1篇岩体
  • 1篇应急抢险
  • 1篇灾害
  • 1篇震区
  • 1篇治理措施
  • 1篇软基

机构

  • 8篇四川省华地建...
  • 3篇四川省地质矿...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9篇李德华
  • 4篇郝红兵
  • 3篇赵松江
  • 3篇曹楠
  • 2篇许向宁
  • 2篇赵峥
  • 1篇赵其华
  • 1篇彭社琴
  • 1篇李胜伟
  • 1篇吉峰
  • 1篇李胜伟
  • 1篇李世凯

传媒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四川地质学报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泥石流拦挡坝防冲消能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设置在泥石流拦挡坝主坝下游的防冲消能结构,由副坝、边墙、消能池组成防冲消能结构,其中设置在副坝与主坝之间的防冲消能池为主体消能结构;所述副坝主要由副坝坝体,设置在副坝坝体下方的坝基组成,该坝基与副坝坝体的...
李德华赵松江李胜伟赵峥曹楠
文献传递
软基柔性排导槽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软基柔性排导槽,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边墙,在两个边墙之间还设置有肋槛与底槽,边墙与肋槛均由石笼组成,所述石笼又分为A型石笼、B型石笼、C型石笼以及D型石笼,其中边墙由A型石笼、B型石笼和C型石笼组合而成,肋...
李德华赵松江郝红兵赵峥
文献传递
汶川极震区G213典型泥石流内在因数与运动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内多地暴发过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其中,四川省内重要交通干线G213国道映秀至汶川县段,多次暴发了群发性泥石流灾害,规模巨大、造成危害极其严重。研究以高家沟泥石流2011年时暴发实例,从泥石流暴发成灾的内在因数和运动过程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从形成泥石流的沟域地形条件、巨量物源聚集内在因素出发,研究其启动时堵塞溃决、拉槽下切特点,从固体物质运移堆积特征,研究其暴发时阵性流特点;揭露此类泥石流沟大规模暴发成灾的机理。
李德华
关键词:泥石流成灾机理
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物源集中启动模式和特征被引量:11
2015年
物源的集中启动,是汶川地震区大规模泥石流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总结物源集中启动模式,对汶川地震区泥石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调查总结"5.12"地震以来一些重大泥石流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将物源集中启动归纳为归流拉槽、深切揭底和堵塞溃决等三种模式,并总结了典型泥石流物源集中启动的组合方式,针对各种物源集中启动模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思路。
郝红兵赵松江李胜伟李德华曹楠
关键词:泥石流
九寨沟“8·8”地震地质灾害成灾风险及防范建议被引量:6
2019年
2017年"8·8"地震,九寨沟县经受了M7.0级地震,最大烈度Ⅸ度。地震后地质灾害后发效应明显,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长期效应。地质灾害的防范一是重点区,二是重点时段。该区域震后2~3年汛期是防灾的主要时段。鉴于九寨沟景区的特殊性,地质灾害防治采用人工适度干预与自然修复想结合的方式开展,并加强高位崩塌区域的地灾防治前、后的监测预警工作。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合的重建机制,将震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与生态恢复统筹考虑,充分结合,统一规划。
莫裕科李德华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
四川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形成条件与运动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堰塞堵断岷江主河道,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新区,淤埋了沟口213国道公路400m,掩埋了在建映(秀)-汶(川)高速公路引线路基及多个桥墩,造成17人失踪。据灾后调查,红椿沟泥石流为近几年暴发的较典型泥石流沟,地震诱发的集中物源特别丰富,暴发泥石流时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巨大,沟内多点堵溃、拉槽下切集中启动物源的特征十分明显;本文重点分析了形成泥石流的三大条件及泥石流启动机理,反算运动特征参数,预测其发展趋势。
李德华许向宁郝红兵
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泥石流工程防治及初步效果分析被引量:27
2013年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内即分布有大量的地震崩滑物源,沟道堵塞极其严重,在持续强降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为预防再次暴发泥石流灾害,对红椿沟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沟域尚有剩余物源量310.14×104m3,其中动储量达98.4×104m3,在强降雨条件下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可能性较大。本文在对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暴发特征介绍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条件下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泥石流沟工程治理设计思路及工程布置的作用,提出了全流域综合治理设计理念,即"中、上游稳坡固源拦挡,下游固床+排导"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治理,通过稳源固坡、分级拦挡、分散淤积、调蓄消能、减势排导等系统的工程措施,达到控制灾害性泥石流发生的目的,确保映秀镇映秀新区、G213国道、映汶高速公路的安全。在工程竣工后的2011年7、8月两次强降雨时,红椿沟未有固体物质出沟进入岷江,治理工程效果得到了初步检验,体现了针对巨灾型泥石流沟采用全流域综合工程治理设计理念有较好效果。
李德华许向宁吉峰曹楠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治理措施
四川省汶川县城区某斜坡危岩体破坏模式及治理被引量:9
2009年
危岩体是西南地区威胁交通和居民区安全的重要隐患。特别是"5.12"地震造成了原危岩体的崩塌,同时又形成了大量新的危岩体。汶川县城区某斜坡危岩体可归纳为三种破坏模式:拉裂—滑移式、整体剪切错落式和弯折—拉裂—倾倒式。危岩体失稳后,落石将会以弹跳、滚动和滑动方式沿坡体下落。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来确定落石的动能、落距和弹跳高度,采取GPS2型主动防护网、RX-075型被动防护网及落石槽相结合的措施,确保213国道和居民区的安全。
李世凯彭社琴赵其华李德华
关键词:危岩体破坏模式
一种减震式边坡防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式边坡防护装置。主要涉及土木工程领域。该装置作用为阻拦诸如山体滚石等掉落物滚落至边坡附近的高速公路、铁路通道内部或人员通行道等区域,保证人员的安全。该装置主要包括弹簧式减震器、防护网、支撑钢柱以及...
杨涛李德华李明俐刘杰郝红兵郭德庆李俊鲍龙迪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