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庆市气象局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9.23”望江县雷击灾害分析及野外雷击防护被引量:1
- 2014年
- 应用500 hPa天气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FY2D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造成2013年9月23日安徽省望江县雷击灾害的天气成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如何预防野外直击雷对人身的伤害。结果表明,这次雷击是由迅速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局地下垫面受太阳辐射加热加强、空气对流交换作用旺盛引发的;从现场勘测,事发地段公路两侧是非常开阔的农田,左右1 km的范围基本无房屋,属于野外直击雷所致,在雷雨天气骑电瓶车在空旷地段快速行驶是遭遇雷击的重要原因。掌握野外避免雷击知识要点、提高防雷安全意识、充分发挥乡镇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所的作用等,最大限度减少因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
- 朱月霞张丽周宏健
-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
- 安庆市寒潮过程的气候特征分析
- 2017年
- 利用1960—2016年安庆市8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安庆市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庆市近56 a寒潮发生频次从西北部的山区向东南方向的沿江地区逐渐减少,其中山区明显多于其它地区;寒潮发生频次年际波动大,并且年代际、年际寒潮和强寒潮发生次数均呈现出线性减少的趋势;全市各站寒潮的初日山区早于其它地区,山区终日较其它地区推迟;单站寒潮以2月、3月和11月发生频次最高,其月分布特点是岳西2月、11月出现次数最多,其余市县3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次数最少的出现在1月或10月;冬季寒潮发生次数要多于春季和秋季;特强寒潮主要出现在山区及地理位置最北部的桐城,一次特强寒潮过程中有3个站或以上达到特强寒潮标准的过程仅有4次;气候变暖是安庆市寒潮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 张丽
- 关键词:寒潮年际变化
- 安庆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及旱涝规律探讨被引量:1
- 2014年
- 利用安庆地区1961~201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别运用旱、涝分级标准和降水集中度、集中期,分析安庆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及旱、涝规律。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夏季旱、涝出现年份表现出连续性和间歇性并存的特点;重涝年与重旱年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旱涝年份西北部多于东南部。降水集中度年际变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度大于西部地区;降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6月11日~7月5日,年际变率大;降水集中期较大值出现时间西部站点最早、北部站点最晚。
- 朱月霞吴义红张丽
- 关键词:旱涝等级降水夏季
- 安庆市近十年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天气学模型被引量:3
- 2019年
- 利用2005—2017年安庆市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量资料以及高空探测资料,分析安庆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建立安庆市短时强降水天气学模型。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城郊差异明显,以城区次数为最多,其次是山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年发生总站次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有较大差异;月发生站次以7月为最多,其次是6月和8月;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午后到傍晚为高发时段。短时强降水强度以20~30 mm/h为主,超过50 mm/h的较少,但总体上出现次数呈增加趋势,并且强度也有所增强。短时强降水天气模型主要分为冷锋型、短波槽型、台风低压型、副高控制型,以短波槽型占比为最多,每个类型短时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均不相同,但大部分均存在高低空急流或者超低空急流;本地具有湿层深厚和大气层结不稳定特征。
- 张丽葛红卫金高松董方有黄洋
-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 1961—2018年安庆市气候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该文基于安庆市1961-2018年降水和气温数据以及Ni?o3.4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及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安庆市多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安庆地区气温和降水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厄/拉事件有一定的周期性,东部型多于中部型,且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在增多;安庆市年降水量呈增多的趋势,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且有突变发生;降水对厄/拉事件的响应大于气温,且响应具有滞后性;厄/拉事件衰减年比发展年更易出现降水和气温异常,其中厄尔尼诺衰减年汛期的降水量异常以偏多为主,拉尼娜衰减年以偏少为主。
- 张丽徐朋飞吴义红陈绪财
- 关键词:气候变化滞后性
- 安庆市分县要素预报业务系统
- 王龙学金高松吴义红黄洋葛红卫吴胜平张丽徐朋飞
- 地市气象台预报预测业务模式是利用大量的常规下行资料及本地最近实况资料对上级各种指导产品进行补充订正和细化,制作本地预报服务产品.在实际预报预测业务中,预报员大多采用主观订正的预报方法,随意性较大,预报质量难以稳定.该项目...
- 关键词:
- 关键词:降水预报系统气象台
- 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FY2G卫星云图资料以及NECP 1°×1°FNL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30日—7月5日安徽省安庆地区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活动特征、MCS发展的环境场特征以及低层风场对MCS发展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雨锋上有多个MCS先后(或同时)生成、发展并沿正涡度带向下游移动并发展增强,成“列车效应”经过安庆地区并带来持续强降水。强降水落区发生在中尺度低空急流核的左侧,辐合区和上升运动区位于涡度中心东侧,导致MCS持续的向东发展移动并增强。对流层低层西南风急流为MCS发展增强提供了动力条件,并带来大量水汽在梅雨锋区汇集辐合。湖北至安徽上空850~500hPa的湿度锋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
- 黄洋赵康张丽
- 关键词:天气学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风场
- 安庆市降水相态识别判据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利用1999—2014年11月至翌年3月安庆站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安庆站不同降水相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雨雪转换过程中影响系统的配置及转变,选取雨雪转换、降雪和冰粒(包括冻雨)3种天气现象,研究不同降水相态与特性层温度及厚度层结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14年安庆市固态降水集中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有降水相态转换的过程中,将850hPa及以下各层温度与地面温度结合对降水相态转变的识别具有更好的效果,当T_(850hPa)≥-4℃、T_(925hPa)≥-4℃、T_(1000hPa)≥-1℃、T_(地面温度)≥1℃时可以判定降水相态为降雨,各层温度继续降低将出现雨转雪,直接降雪在以上指标的基础上需要850hPa的温度降至-6℃及以下;H_(850—700hPa)和H_(1000—850hPa)厚度层结雨雪转换的临界值分别为154dagpm、129dagpm,低于此值则为雪,反之为雨;0℃层高度也可以作为降水相态转换的指标之一,当0℃层高度下降至1000hPa左右时为雨转雪;降水过程中逆温层普遍存在,各种降水类型的区别在于冰粒(冻雨)在850—700hPa之间存在一个0℃以上的暖层,而降雪需要逆温层温度小于0℃。
- 张丽张丽徐朋飞吴胜平
- 关键词: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