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高阳

作品数:3 被引量:10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
  • 1篇氮磷
  • 1篇油松
  • 1篇针叶
  • 1篇针叶林
  • 1篇沙棘
  • 1篇生长旺盛期
  • 1篇水型
  • 1篇碳储量
  • 1篇丘陵区
  • 1篇栎类
  • 1篇龄级
  • 1篇阔叶
  • 1篇阔叶林
  • 1篇黄土丘陵
  • 1篇黄土丘陵区
  • 1篇
  • 1篇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陈云明
  • 3篇崔高阳
  • 2篇曹扬
  • 1篇吴旭
  • 1篇唐亚坤
  • 1篇温杰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生长旺盛期树干液流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5
2017年
使用热扩散探针法(TDP)监测黄土丘陵区2015年7—9月人工林中油松和沙棘树干液流密度(Js)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植物的水分利用生理特征判断2个树种的水分利用类型.结果表明:油松和沙棘的Js在降水前后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油松生长旺盛期的Js(12.62 m L·m^(-2)·s^(-1))显著高于沙棘(2.60 m L·m^(-2)·s^(-1)).2个树种Js与光合有效辐射、水蒸汽压差、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8月和9月降水前后,2个树种的Js都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9月降水导致SWC对沙棘Js的解释量增加4.2%,而8月和9月的降水导致SWC对油松Js的解释量均降低了0.3%.油松中午叶片水势显著高于沙棘且变异系数(7.3%)低于沙棘(11.7%),而沙棘具有较高的叶片气孔导度,因此可以判断出油松属于恒水型植物,沙棘属于变水型植物.
温杰陈云明唐亚坤吴旭谢育利崔高阳
关键词:油松沙棘
陕西省森林各生态系统组分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4
2015年
研究森林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氮(N)磷(P)化学计量关系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陕西省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N、P含量均以林下灌草层植物和枯落物层较高,乔木层植物和土壤层较低;N:P值则稍有不同,以枯落物层最高,土壤层最低,其他各层差异不显著;各组分N、P含量和N:P值分别为0.72–11.99 mg·g^(–1)、0.47–1.07 mg·g^(–1)和1.86–14.84。0–1 m土层内N含量、N:P值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p<0.05),P含量则不随土层发生明显变化。2)各组分N、P含量和N:P值多表现为阔叶林高于针叶林,但其差异不显著。3)生态系统同一组分内,N、P含量间极显著正相关,N、P含量与N:P值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相关关系,但是土壤层内N、P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各组分间,枯落物层与乔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层的N、P含量和N:P值也均极显著正相关,而枯落物层与灌木层植物无显著相关关系。4)生态系统各组分N、P含量和N:P值随空间变化表现不尽一致,总体上呈稳态。该文通过对N、P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组分间所存在的养分循环联系,这些联系中也表现出分异特征,而分异可能由各自所执行的不同生态功能所致。
崔高阳曹扬陈云明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针叶林阔叶林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分析被引量:41
2015年
为明晰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基于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2011年调查所得样地实测数据,对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90.75 Tg,土壤层、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2.14%、26.52%和1.34%;其中,栎类碳储量在各森林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44.17%),中、幼龄林是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约占总碳储量的49%。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23.70 t·hm–2,土壤层最大,枯落物层最小,植被层居中;碳密度均随龄级增加而升高,同一龄级表现为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生态系统。此外,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分布格局不尽一致,反映了森林覆盖面积及森林质量对碳储量的影响。未来应加强林地抚育管理水平,增加造林再造林面积以增加碳储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崔高阳陈云明曹扬安淳淳
关键词:碳储量森林生态系统龄级栎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