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亚楠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分泌
  • 2篇胰岛素分泌细...
  • 2篇人胚
  • 2篇人胚胎
  • 2篇人胚胎干细胞
  • 2篇胚胎
  • 2篇胚胎干细胞
  • 2篇细胞
  • 2篇内镜
  • 2篇干细胞
  • 2篇LY2940...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分型
  • 1篇血糖
  • 1篇胰升血糖素
  • 1篇胰升血糖素样...

机构

  • 6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安阳地区医院

作者

  • 6篇王亚楠
  • 2篇崔静
  • 2篇毛跟红
  • 2篇王武亮
  • 2篇徐刚
  • 2篇田晨光
  • 2篇陆平
  • 1篇卢高峰
  • 1篇吴会芳
  • 1篇崔广林
  • 1篇常佳
  • 1篇李振峰
  • 1篇李自显
  • 1篇任景丽
  • 1篇胡桂明
  • 1篇项云改
  • 1篇孙丽君
  • 1篇赵冬梅
  • 1篇李茜
  • 1篇王颖

传媒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放大窄带成像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在放大窄带成像(ME-NBI)下的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评估ME-NBI对LST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具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且诊断为LST的病历,收集相关病历的发病部位、年龄、大小、内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和病理类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LST内镜下不同分型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直径、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与腺管开口、毛细血管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ME-NBI能有效预测LST病理类型,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直肠部位及内镜下分型为结节混合型(LST-G-M)的LST易癌变,在肠镜检查时要特别注意直肠部位的病变及LST-G-M病变。
李浩崔静王亚楠田甜王颖刘晶晶
关键词:腺管开口病理类型
内镜超声在食管黏膜下肿物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2
2019年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食管黏膜下肿物(SMT)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13例胃镜下发现的食管SMT并行超声内镜(EUS)检查的患者,收集患者115处SMT病变的临床特点、内镜检查治疗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等资料,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SMT好发于食管上段44处(38.26%)和中段(38/115,33.04%);病理结果显示,84.35%为平滑肌瘤(97/115),另外5处食管囊肿(4.35%),5处黏膜下固有腺体增生伴导管扩张(4.35%),2处间质瘤(1.74%),2处脂肪瘤(1.74%),1处神经鞘瘤(0.87%),1处血管瘤(0.87%),1处浆液性腺瘤(0.87%),1处颗粒细胞瘤(0.87%);EUS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93.00%(93/100),食管囊肿55.50%(5/9),间质瘤0.00%(0/3),脂肪瘤100.00%(2/2),血管瘤100.00%(1/1).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者,主要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76.12%,51/67)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3.88%,16/67)治疗,起源于黏膜下层者,主要选择EMR(35.71%,5/14)和ESD(64.29%,9/14)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或累及固有肌层者,多选择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84.85%,28/33)治疗.免疫组化结果示平滑肌瘤98.97%(96/97)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97.94%(95/97)结蛋白(Desmin)表达阳性.结论 EUS对SMT的病理性质可进行较准确的诊断,并指导食管SMT内镜下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能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但对食管间质瘤、神经鞘瘤等少见食管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朱丽徐刚王亚楠李振峰孙正路张晓姗崔广林
关键词: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诊疗价值
LY294002与Exendin-4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抑制剂LY294002与胰升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拟似物Exendin-4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分化为成熟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影响。方法:利用"五步法"包括:HESc体外培养;拟胚体(embryoid bodies,EBs)形成;筛选巢蛋白阳性细胞;扩增巢蛋白阳性细胞;第5阶段分别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为实验组(LY组)和GLP-1拟似物Exendin-4为对照组(Ex组)诱导HESc定向分化。光镜下观察各阶段细胞分化特点,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特异蛋白表达。结果:C肽、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单染细胞阳性率及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岛素/C肽双染细胞阳性率Ex组均高于LY组:C肽(85.7±2.1)%vs.(74.5±2.7)%,P=0.005;胰高血糖素(38.1±3.4)%vs.(27.2±2.4)%,P=0.018;生长抑素(75.4±3.7)%vs.(31.3±4.7)%,P=0.000;胰岛素/生长抑素(21.5±2.2)%vs.(3.5±0.9)%,P=0.000;胰岛素/C肽(87.5±2.4)%vs.(76.7±3.1)%,P=0.013。结论: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下,LY294002较Exendin-4诱导HESc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更加成熟。
陆平田晨光王武亮王亚楠黄筱慧赵冬梅李茜项云改陶识博毛跟红
关键词:人胚胎干细胞胰岛素胰升血糖素样肽-1
VEGF基因沉默联合唑来膦酸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靶向抑制VEGF基因联合唑来膦酸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si-VEGF转染至胃癌BGC-823细胞中,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转染效果。转染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共同培养48 h,MTT法检测si-VEGF联合唑来膦酸对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检测唑来膦酸的IC50;将细胞随机分为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si-NC+唑来膦酸组(转染阴性对照后,给予唑来膦酸处理)、si-VEGF组(转染si-VEGF)和si-VEGF+唑来膦酸组(转染si-VEGF后,给予唑来膦酸处理),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STAT3、p-STAT3和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si-VEGF后成功下调BGC-823细胞中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si-VEGF联合唑来膦酸对BGC-82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唑来膦酸单独作用,且唑来膦酸的IC50为62. 94μmol/L。与si-NC组相比,si-NC+唑来膦酸组、si-VEGF组和si-VEGF+唑来膦酸组的侵袭细胞数及迁移细胞数均明显减少,且p-STAT3和MM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TAT3表达差异不明显。其中,si-VEGF+唑来膦酸组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si-NC+唑来膦酸组或si-VEGF组。结论:靶向抑制VEGF基因联合唑来膦酸能够协调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信号通路有关。
李自显徐刚王亚楠杨文义
关键词:胃癌VEGF基因唑来膦酸细胞增殖STAT3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对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成熟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通过5个阶段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别给予尼克酰胺+B27(B27组)为对照组和尼克酰胺+LY294002(LY组)为实验组诱导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成熟。显微镜下观察各阶段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胰岛素、c-肽、生长抑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结果:第5阶段诱导14 d LY组胰岛素单染阳性率与B27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生长抑素和胰高血糖素单染阳性率,胰岛素/生长抑素共染率均低于B27组(P﹤0.05)。结论: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下,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能够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更加成熟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王亚楠陆平黄筱慧田晨光孙丽君窦倩谭丽王武亮毛跟红
关键词:人胚胎干细胞细胞分化胰岛素
3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粪便隐血和血CEA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研究3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及其与粪便隐血和血癌胚抗原(CEA)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1例结直肠息肉住院病例,探讨不同年龄患者在性别、息肉数量及息肉解剖学部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1.5~3.0年的随访,分析粪便隐血及CEA与息肉癌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3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女性患者逐渐增多,单发息肉逐渐减少;由于年龄不同,息肉发生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9,P=0.045);3个年龄段患者中息肉癌变者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38、4.107、13.153,P<0.05)。粪便隐血实验阳性及CEA异常升高者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χ2=15.544、11.959,P<0.01);随着息肉个数增多,粪便隐血实验阳性的患者呈升高趋势(χ2=14.043,P=0.001);粪便隐血实验阳性及CEA异常升高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其癌变率明显高于粪便隐血实验阴性及CEA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χ2=40.165、43.249,P<0.01)。结论粪便隐血实验及CEA检测的结果对预防结直肠息肉癌变的随访具有一定的意义。
冯怡锟蒋玉涵刘维伟胡桂明吴会芳王亚楠卢高峰崔静常佳任景丽
关键词:结肠息肉粪便隐血癌胚抗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