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栓
  • 3篇置管
  • 3篇置管溶栓
  • 3篇溶栓
  • 3篇深静脉
  • 3篇深静脉血栓
  • 3篇静脉
  • 3篇静脉血
  • 3篇静脉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深静脉血栓形...
  • 2篇足背
  • 2篇下肢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形成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患者
  • 1篇血小板

机构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潘力生
  • 4篇梅文俊
  • 4篇丁振
  • 3篇方灿军
  • 2篇聂宗杰
  • 1篇何承龙
  • 1篇昝建宝

传媒

  • 2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下肢深静脉血栓3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单纯抗凝、滤器置入+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滤器置入+足背溶栓3种治疗方法应用于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和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86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抗凝65例,滤器置入+CDT 75例,滤器置入+足背溶栓46例。通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静脉通畅率和Villalta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CDT组、足背溶栓组和单纯抗凝组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4.2±9.6)%、(44.7±12.5)%和(23.3±11.9)%,Villalta评分分别为(3.3±2.0)分、(4.9±1.9)分和(6.4±19.0)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DT组静脉通畅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并且CDT组Villalta评分明显比较低。结论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选用的3种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其中滤器置入联合CDT治疗急性期LEDVT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抗凝和滤器置入联合足背溶栓治疗。
丁振潘力生方灿军聂宗杰查振平梅文俊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和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诊治的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Rutherford分级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间隙跛行组(n=45)和严重肢体缺血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NLR和PLR,并分析NLR、PLR与Rutherford分级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对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预估价值。结果严重肢体缺血组患者的NLR和PLR均高于间隙跛行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LR、PLR均与Rutherfor分级呈正相关(P<0.05)。截至随访结束,间隙跛行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0.00%(9/45),高于严重肢体缺血组患者的42.22%(1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诊断ASO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828,PLR诊断ASO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PLR与下肢ASO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关,对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具有预估价值。
丁振柏霞梅文俊汪文锐潘力生
关键词: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支架内再狭窄
置管溶栓与足背静脉溶栓治疗DVT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观察置管溶栓与经足背静脉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治疗早期临床疗效的对比。方法:选取84例D V T患者随机分为置管溶栓组以及足背静脉溶栓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评价其早期疗效。结果:置管溶栓组静脉通畅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足背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相比足背静脉溶栓,置管溶栓能更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期疗效显著。
梅文俊昝建宝潘力生何承龙方灿军丁振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管溶栓
经小隐静脉与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经造影或彩超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32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30例)经患肢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从治疗后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度、治疗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A组大腿消肿率为(88±13)%,B组为(85±22)%,A组小腿消肿率(82±16)%,B组为(84±15)%;A组静脉通畅度(84.55±2.34)%,B组(84.52±3.2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尿激酶使用量少,疗程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形成优于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溶栓,其具有疗程短、尿激酶使用量少、并发症轻等优点。
方灿军潘力生丁振聂宗杰查振平邱海军梅文俊汪文锐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小隐静脉置管溶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