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强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55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弹簧圈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预处理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灶性
  • 1篇灶性脑缺血
  • 1篇灶性脑缺血再...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缺损
  • 1篇实效
  • 1篇实效性
  • 1篇实效性评价
  • 1篇术后
  • 1篇术后脑水肿

机构

  • 3篇解放军第45...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3篇李明
  • 3篇杨冰
  • 3篇许峰峰
  • 3篇刘信龙
  • 3篇徐正平
  • 3篇丁强
  • 2篇廖环
  • 2篇张建忠
  • 2篇肖丽鸿
  • 1篇刘建民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策略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455医院神经外科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5月至2014年12月共同收治的23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结果.14例近段动脉瘤中,3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不规则形夹层动脉瘤采用弹簧圈加Glubran胶闭塞载瘤动脉法.位于远段的9例动脉瘤均采用弹簧圈或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结果 23例患者无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近段14例患者中,12例采用保留载瘤动脉法的患者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例闭塞载瘤动脉治疗中有1例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并发症率为50%.远段的9例动脉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平均随访13个月,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动脉瘤所在的部位有关,近段动脉瘤应尽量选择保留载瘤动脉的方法.
张建忠刘信龙徐正平杨冰许峰峰李明丁强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高压氧治疗对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及其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的实效性评价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脑膜瘤术后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54例脑膜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HBO治疗。比较2组脑水肿的变化和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Barthe I指数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瘤术后行HBO治疗可促进脑水肿消退,改善神经功能。
李明廖环李政卫许峰峰肖丽鸿丁强刘信龙徐正平杨冰
关键词:脑水肿高压氧治疗
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VD30.5、1.0、1.5μg/kg预处理组,比较各组神经行为评分、炎性因子及TRL2、4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随着VD3剂量的增加,神经行为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明显减少,VD3-3组改善最为明显(P<0.05);随着剂量的增高,各实验组IL-6和TNF-α水平降低越明显,具有明显的剂量变化趋势(P<0.05);IL-10、MDA各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3各组TRL2和TRL4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随着VD3剂量增加,TRL2和TRL4降低程度明显增加(P<0.05);再灌注5d后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以VD3-3组为最高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3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2、4信号转导通路,减少炎性因子产生有关。
许峰峰刘信龙徐正平杨冰李明张建忠肖丽鸿廖环丁强李政卫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