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松

作品数:20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形而上学
  • 5篇存在论
  • 4篇哲学
  • 3篇道德
  • 3篇社会
  • 3篇民主
  • 2篇形而上学问题
  • 2篇语言
  • 2篇世界观
  • 2篇主义
  • 2篇庄子
  • 2篇自由主义
  • 2篇鲁迅思想
  • 2篇极权
  • 2篇极权主义
  • 1篇大众民主
  • 1篇道德发展
  • 1篇道德评判
  • 1篇道德情感
  • 1篇道德主义

机构

  • 17篇山东社会科学...
  • 3篇中山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作者

  • 20篇张松
  • 2篇吴育林
  • 1篇燕宏远
  • 1篇张慧
  • 1篇张明

传媒

  • 11篇东岳论丛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理论学刊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中共济南市委...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仁-礼关系中的形而上学问题与现代性的两难处境
2007年
在孔子所构思的仁-礼关系中,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存在论意义,其不同寻常的深刻性只有面对现代性的两难问题时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事实上,通过对仁-礼关系的构思,孔子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不再将社会整体性看作是对个体存在的外在限定,而是把它看作是属于个别化存在本身的内在规定。但是,由于实体性的礼及其所表达的特定的社会秩序被孔子直接等同于存在的整体性本身,因而也就产生了一个与他的原初设想相悖的结果:礼实际上取代了人的个别化存在的源始世界关系,而成为一种对个人拥有绝对权力的东西;这一点与孔子在存在的根本问题上的沉默态度是相适应的,并且也因之而得到了强化。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可以直接用他的思想来对治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这种想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张松
关键词:孔子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哲学意义及其涉及的解释学问题被引量:3
2002年
《周易·系辞》上篇所说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及相关话语实际上关涉到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许多重要问题 ,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人类理解的本质。参照哲学解释学的某些思想 ,我们将会看到它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内涵及其合理性意义 ,而正是由于古代思想家对这些话语中所包含的哲学解释学意义具有一种普遍的共识 。
张松
关键词:哲学意义解释学精神性《周易》
竹内好的鲁迅论:一种着眼于存在之基本问题的现象学式的解读被引量:3
2008年
竹内好的鲁迅论从根本上来说是现象学式的。他从"无"的根源出发将鲁迅定义为自觉的文学者。在他那里,这个所谓的"无"对鲁迅的文学及其整个文学性的存在本身来说始终具有一种根源性意义;而这实际上意味着,只是在对各种形而上学观念和意识形态实施了一种现象学式的悬搁之后,或者说是在抛弃了这些东西之后,鲁迅文学才真正获得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悬搁或抛弃同时也意味着对自身当下现实的整体性承担。在竹内好看来,鲁迅就是在这种抛弃与承担中形成了关乎其自身之存在的文学者气质,并在种种现实性论争中使他那生成于"无"之本源中的文学,获得了其真正的具体现实性存在。同时贯穿在其整个鲁迅研究中的,是竹内好对文学本身之存在本质的一种具有存在论深度的现象学思考:只有当其在一种存在论-现象学的意义上是由存在本身来规定并由此而与之有一种内在的本质关联的时候,文学本身才是可能的。这一点在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中始终具有一种主导性意义。
张松张明
关键词:竹内好存在论现象学
鲁迅与中国自由主义传统:一个伪命题被引量:1
2015年
把鲁迅放在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的对立面并加以批判,似乎成了近年来时髦且具有某种道德色彩的事情。然而,鲁迅时代的中国是否真的存在什么自由主义传统其实是很可疑的。不论是胡适本人还是他在当代中国的拥护者们,似乎都还没有弄清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本身就包含着诸多的问题和内在矛盾,而从这些东西着眼,鲁迅思想所隐含着的与自由主义的某些不相容之处,正体现了鲁迅的深刻,因此,由于这种不相容而认为鲁迅反自由且倾心于专制,是极其荒谬的。而如果对鲁迅的批判的隐蔽目的就是为了指证这一点,那么这种所谓的批判则不过是一种极为粗鄙的且具有讨巧卖乖性质的情绪宣泄而已。事实上,鲁迅的批判者们用来指责鲁迅的东西也基本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主张没有什么关系。
张松
关键词:自由主义民主宪政共和主义
论《孝经》对“中韩”道德发展及其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意义
2015年
《孝经》及其蕴涵的孝道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形塑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化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品质和行为范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近邻尤其是东亚的朝鲜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取向,成为中国和韩国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和西方个体本位价值观念的冲击,克服现代文明病,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资源。
吴育林张松
关键词:《孝经》中韩道德发展
庄子语言思想中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在庄子语言思想中 ,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意义。以解释学的某些思想为参照系 ,分析庄子语言思想中的存在论意蕴 ,可以澄清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对庄子思想的一些偏见 ,最终在语言的存在论意义的基础上 ,对庄子提出的“是非两行”
张松燕宏远
关键词:庄子语言思想语言存在论
论需要与社会变迁的内在互动——基于马克思实践理论视角
2015年
需要与社会变迁存在共生机制,二者联系为:首先,它们的互动必须以实践为中介。实践发挥作用通过两条路径:一是实践构成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二是需要为实践的原始动源。其次,需要丰富发展引起社会变迁,既体现为动态的形态变迁又体现为静态的结构变迁。再次,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需要。需要生成是实践主体选择与社会历史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松吴育林
关键词:社会变迁
马克思在劳动问题上的革命性及其内在矛盾的存在论结构
2009年
相对于整个西方思想传统,马克思思想之革命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传统中始终受到排斥的劳动被放置到了思想的核心领域中。但是另一方面,当马克思为此而将被规定为类存在的人的感性活动设定为全部历史的整体性基础的时候,这一设定本身所包含的一种很少被注意到的存在论结构却使马克思在劳动问题上充满了内在矛盾;而在这一存在论结构之必然性的推动下,他最终实际上把在他那里作为人的基本存在规定的劳动,连同其有限性和历史性本质一起,都当作是作为历史基础的类存在本身的自我外化或异化环节,彻底扬弃在前者那最终取消了任何差别和区分的完全的自我同一性中。而这恰恰是源自古希腊西方思想传统一直力图实现、但由于其天然地将劳动排除在自身之外而始终无法真正实现的理想。在这一点上,极端反传统的马克思实际上倒成了传统的最终完成者。
张松
关键词:感性活动类存在
鲁迅的现代性批判与现代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语境中的现代性问题被引量:3
2013年
从早年的《文化偏至论》到晚年的《故事新编》,在其全部思想展开过程中,鲁迅对启蒙主义和现代性的批判是贯穿始终的。在这种批判中,他与力图依据哲学理念来塑造政治社会的启蒙主义思想倾向处于一种全面的对立状态,因而与现代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在后者看来,哲学在启蒙哲人那里经历了一种扭曲了哲学与政治之本质的政治化转变。在此基点上考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尤其是孟子思想),哲学其实也经历了一种类似的、绕经道德的政治化转变;这种转变的固有机制使得道德在后世的教条主义中变得虚伪和专制成为必然,深为鲁迅所痛恶的那种无力面对并承担自身存在的奴性的平庸状态也正是由此造成的。而由于诉诸哲学真理的大众化,启蒙思想家在鼓动那种让哲学趋于消亡的政治化的同时也鼓励了一种与世间之"恶"具有内在关联的普遍平庸。正是站在这个基点上,鲁迅在极端地反传统的同时也对现代性抱有持久的怀疑态度。
张松
关键词:启蒙主义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与实践性问题被引量:1
2005年
海德格尔在其关于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中,赋予了存在之真理以独特样态,与此同时,他也因此而使面向存在的思想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实践性意义,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中,作为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他的存在之思更突显出一种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内在张力。面对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这一要求和任务,海德格尔的思想显现出它自身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通过海德格尔的思想,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也被带到一种空前的尖锐性中。
张松
关键词:形而上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