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鹏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洛阳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瘤
  • 2篇动脉瘤破裂
  • 2篇血压
  • 2篇瘤破裂
  • 2篇颅内
  • 2篇高血压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患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药物
  • 1篇造影
  • 1篇沙坦
  • 1篇替米沙坦
  • 1篇顽固性
  • 1篇顽固性高血压
  • 1篇颅内动脉
  • 1篇颅内动脉瘤
  • 1篇颅内动脉瘤破...
  • 1篇颅内囊性

机构

  • 4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李鹏
  • 3篇张育德
  • 3篇戚纪胜
  • 3篇沈瑞乐
  • 2篇崔涛
  • 1篇黄丽娜
  • 1篇张国秀
  • 1篇田婧

传媒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药物联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48例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与卡托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氨氯地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 48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给予氢氯噻嗪+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起始治疗;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氨氯地平+卡托普利起始治疗,分别在第2、4、6、8周随访监测患者血压,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行安全性监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8,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自第4周起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较卡托普利用于联合氢氯噻嗪、氨氯地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张育德张国秀李鹏
关键词:替米沙坦顽固性高血压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CA)破裂的相关因素,为临床CA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120例CA资料,对其进行三维重建,获得动脉瘤的三维图像,测量瘤体长、最大径及瘤颈宽等数据,分析CA破裂的相关因素。结果破裂动脉瘤部位依次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瘤。破裂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患者动脉瘤最大内径(8.90±2.40)mm较未破裂组(7.20±2.00)mm增大;动脉瘤最大内径≥10 mm组的破裂率明显高于<10 mm组;破裂组动脉瘤平均瘤体长和AR分别为(6.80±2.20)mm、(2.20±0.90),均大于未破裂组的为(4.71±2.20)mm、(1.40±0.40)。破裂组共79个动脉瘤,其中43个有子囊;未破裂组有71个动脉瘤,其中37个有子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的发生部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瘤体长、AR值和瘤体存在子囊与其破裂密切相关,是其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CA患者早期进行风险评估,对其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沈瑞乐戚纪胜张育德崔涛李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WILLIS环CT血管造影
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相关三维几何参数与破裂风险发生的相关性
2015年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相关三维几何参数与破裂风险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8至2014年8月该院有完整临床资料和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的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2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240例和未破裂组4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及三维几何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非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后交通动脉、后循环、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颈斜角、瘤高与瘤颈比值(AR)、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瘤颈宽度、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几何参数可以预测患者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风险,提早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沈瑞乐李鹏田婧戚纪胜
关键词:颅内囊性动脉瘤动脉瘤破裂
脑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CA)形成相关因素,为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90例CA患者资料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非CA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冠心病史及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等方面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各年龄段CA发生比例男性和女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16例多发性动脉瘤中,2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女性明显多于男性。CA发生比例在40~50、50~60、60~70岁年龄段较高,50~60岁年龄段CA发生率最高,为32.63%(62/190)。CA组高血压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4.70%Vs 6.60%,P〈0.05),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175.6±10.8)°明显高于无CA对照组(112.4±7.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高血压是CA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的形成与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脑血管形态有关,治疗CA需考虑危险因素的影响,以改善患者预后。
沈瑞乐戚纪胜张育德崔涛李鹏黄丽娜
关键词:脑动脉瘤高血压大脑前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