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
-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音乐表述--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
- 2016年
- 本文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对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塑造、子君唱段的结构安排、以及期间呈现出的美学特征和文学意涵进行了阐释,作曲家和编剧对于原著的"二度创作"和"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进行了分析。文章以"两个子君"的对比为研究切入点,进而展开对歌剧《伤逝》如何用音乐呈现子君的形象、衬托涓生的性格,如何音乐地表述子君这一角色之于歌剧《伤逝》的意义,进而满足作曲家、原著作者、歌剧剧本改编者对于子君、及其生存时代的想象。
- 赵娜
- 关键词:歌剧《伤逝》
- 论歌剧《伤逝》的结构设计与故事内涵——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被引量:2
- 2015年
- 歌剧《伤逝》从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学界以往对其的研究时常忽略以原著为参照进行分析,而是单纯的以音乐本身为对象,继而忽略了原作者对于故事情节设计、故事人物塑造的初衷。同时,作为二度创作的作品,作曲家和改编者又是如何以通过音乐赋予了人物不同于原著的风貌,也是研究中应给与考虑的内容。因此本文将以鲁迅原著为参照,通过对歌剧《伤逝》的结构、音乐设计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阐释故事的文化内涵。
- 赵娜
- 关键词:歌剧《伤逝》音乐设计
- 思政教育融入民族院校音乐类课程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以声乐课程为例被引量:5
- 2023年
- 针对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民族院校学生学情分析及声乐课程特点,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其融入方式及评价方法等方面思考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坚持将培育爱国思想与培养创新思维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课程素材选择注重锤炼思想深度、情感温度、艺术高度,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声乐课程教学各环节,构建声乐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本研究从培育民族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艺术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实践路径的探索,为民族院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些创新经验和实践范例。
- 赵娜
- 关键词:声乐课少数民族大学生
- 歌剧《伤逝》中子君唱段研究
- 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歌剧,首演于1981年,是新时期中国最重要歌剧之一。在歌剧《伤逝》中,作者用鲁迅原著中涓生记忆的碎片建构出了一个清晰、完整的子君形象,并使之与涓生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歌剧《伤逝》中...
- 赵娜
- 关键词:歌剧《伤逝》涓生唱段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杂糅性与民族性:蒙古剧《沙格德尔》文艺性格探析
- 2018年
- 蒙古剧《沙格德尔》是昭乌达蒙古剧的创建剧目,是蒙古剧中罕见的汉语作品。本剧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既有新创剧种的杂糅性,也有蒙古剧的民族性。杂糅性表现在借鉴汉族戏曲、西洋歌剧的艺术形式,同时深受国家意志的影响和制约;民族性则突出在题材的文学、音乐、表演三个层面都有着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蕴。
- 赵娜
- 关键词:蒙古剧民族性
- 范式重构与视角转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新思维
- 2018年
- 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近些年借鉴了西方人类学的方法以后,有了很大进展。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将人类学方法更有效地运用到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来,并以包·达尔汗论著《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为例,从范式的转化及人类学的文化批评进行阐述,探讨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潮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者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如何定位自身的身份、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调查与研究、如何在"后现代"中找到自己的话语方式。
- 赵娜刘晓伟
- 关键词:范式人类学方法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创作的多元文化杂糅特征分析
- 2023年
-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创作既符合歌剧艺术一般的体裁形式、本体特征、表现语言,又结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极具蒙古族特色的音乐元素、民俗文化等,因而相关作品呈现出多元文化杂糅的特征。本文聚焦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创作,特别是1978年后创作的四部歌剧作品(《萨布素将军》《沙格德尔》《也兰公主》《舍楞将军》),视其为具有独特意义的民族歌剧类型之一。进而运用文化杂糅、多元一体的理论,通过对这类歌剧音乐创作中调式调性与曲式结构的音乐布局、唱腔及器乐的本体分析,阐述其多元文化杂糅特征,以此揭示汉语演唱少数民族题材歌剧的典型形态。关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的基本构成特点与文化特征,这对于认识多民族国家文化艺术的特殊性与内在统一性具有借鉴意义。
- 赵娜
- 关键词:多元文化杂糅
- 中国歌剧创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转化与创新——围绕四部少数民族题材歌剧的思考被引量:1
- 2022年
- 歌剧艺术进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家就在摸索一条“本土化”的创作道路:一方面表现在题材的选择、创编,戏剧品格的呈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音乐创作上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借鉴、吸收。即从戏剧性与音乐性两个方面着重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中国歌剧历经百余年发展,在融合古今中外优秀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逐步完成本土化的改造,并形成了多种富含中国音乐特色的歌剧类型,如民族歌剧、歌曲剧、歌舞剧等,其中,少数民族题材歌剧创作在以往研究中关注较少。这类歌剧在题材上多选用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或传说,在音乐创作上则注重吸收具有民族风格的音调、唱腔,配合民族特色乐器的运用,综合呈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风貌与人文景观,在中国歌剧创作中亦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歌剧创作中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值得引起创作者重视,有利于在新时代推动中国歌剧更好的发展。
- 赵娜
- 关键词:中国歌剧少数民族题材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