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祥达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3篇视网膜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网膜
  • 3篇免疫
  • 3篇病变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糖尿病大鼠
  • 2篇内障
  • 2篇葡萄膜
  • 2篇葡萄膜炎
  • 2篇自身免疫性葡...
  • 2篇祖细胞
  • 2篇疗效
  • 2篇免疫性
  • 2篇膜炎
  • 2篇内皮

机构

  • 1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黄河医院

作者

  • 11篇颜华
  • 11篇孟祥达
  • 3篇孙智勇
  • 3篇赫天耕
  • 3篇由彩云
  • 3篇张竹红
  • 2篇江枫
  • 2篇陈庆中
  • 2篇王颖
  • 1篇陈松
  • 1篇韩琪
  • 1篇于金国
  • 1篇张静楷
  • 1篇毛春洁
  • 1篇汪洋
  • 1篇周伟
  • 1篇方思捷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眼科...
  • 2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杨素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孟祥达方思捷张竹红汪洋由彩云张静楷颜华
白杨素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 白杨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其抗炎作用已在多种炎性疾病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但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的 探讨白杨素对小鼠EAU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选择SPF级C57BL/6J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白杨素组.用光间受体视黄类物质结合蛋白1-20(IRBP1-20)/完全弗氏佐剂(CFA)注射法建立C57BL/6J小鼠EAU模型,白杨素组小鼠自免疫前3d至免疫后21d按25 mg/kg的剂量每日给予白杨素灌胃,模型对照组小鼠同法给予空白溶媒灌胃.每日间接检眼镜下观察眼底,免疫后21d参照Caspi的标准对EAU小鼠进行视网膜炎症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炎性因子γ干扰素(IFN--y)、白细胞介素-17A(IL-17A)、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子1(STAT1)、STAT3、p-STAT1、p-STAT3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模型对照组和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炎症评分分别为1.58±0.92和0.5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0,P=0.026);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0.58±0.38与1.83 ±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8,P=0.005).模型对照组小鼠玻璃体及视网膜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视网膜血管炎症,视网膜组织有肉芽肿性病变,而白杨素组玻璃体腔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形态大致正常.TUNEL染色结果显示,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凋亡细胞数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中炎性因子IFN-γ、IL-17A、IL-6、TNF-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02,P=0.001;t=14.906,P=0.000;t=10.241,P=0.001;t=3.304,P=0.030).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中STAT1、STAT3、p-STAT1�
孟祥达颜华
甲氨蝶呤治疗眼瘢痕性类天疱疮的疗效
2020年
目的:探讨应用甲氨蝶呤(MTX)治疗眼瘢痕性类天疱疮(OC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行MTX治疗的OCP患者5例(10眼),其中男2例,女3例。观察MTX治疗6个月、12个月OCP炎症的进展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OCP平均发病年龄51.8岁(38~66岁),开始免疫治疗年龄54.4岁(39~68岁)。MTX治疗6个月,OCP好转3例,OCP部分活跃1例,OCP活跃1例。MTX治疗12个月,OCP好转4例,OCP活跃1例。活跃患者OCP睑球粘连进展,在MTX治疗12个月后加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1人(1眼)在MTX治疗10个月时发生角膜病毒感染。另有2例应用MTX后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随访期间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对于OCP患者,MTX耐受良好,早期应用有助于控制眼部病情。
由彩云赫天耕杨淑芳孟祥达颜华
关键词:免疫治疗甲氨蝶呤
白介素10修饰的内皮祖细胞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发展的影响
王颖江枫陈庆中张竹红孟祥达颜华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觉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2023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致盲因素。目前主要通过各种光学方法检测视网膜血管病变评估DR的进展。然而,DR患者也常伴有视觉传导通路的微结构及功能的变化,且其发生可能早于视网膜血管病变。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可实现眼部血流生物学参数以及视觉通路功能检测,并具有无创、精准定位、可重复性强等优点。fMRI包括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磁共振波谱(MRS)、弥散加权成像(DWI)、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PWI可用于研究DR的早期视网膜病变,其中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用于检测DR早期视网膜、脉络膜活性;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用于检测眼部血流量变化。VBM用于检测DR脑灰质改变。MRS通过计算代谢物质的峰值反映DR脑组织生化反应;DWI通过表观扩散系数反映DR脑损伤情况;BOLD-fMRI用于检测DR脑神经元活动、脑网络功能的变化。本文将对fMRI在DR视觉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孟祥达颜华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白介素10修饰的内皮祖细胞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2015年
目的观察白介素(IL)10修饰的内皮祖细胞(EPC)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提取并培养EPC,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取生长状态良好的EPC,每孔加入10μl慢病毒(LV)包装的IL10-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EPC-LV-IL10-GFP组)或LV包装的空白载体GFP质粒(EPC—LV-NC—GFP组),不加入任何质粒者作为EP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量3组细胞培养基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IL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雄性Wistar大鼠16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及实验治疗组,分别为28、28、56、56只。后3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3个月,实验对照组、实验治疗组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EPC-LV—NC—GFP、EPC—LV-IL10-GFP;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中GFP的表达;视网膜荧光染色铺片和伊凡思蓝(EB)定量检测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程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组织学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金属蛋白酶(MMP)-9、血管生成素(Ang)-1、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EPC组、EPC—LV—NC—GFP组比较,EPC-LV—IL10-GFP组细胞培养基中TNF-α、IL8浓度明显下降(F=28.910、14.242,P〈0.05);IL10、VEGF浓度明显升高(F=10.795、26.097,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GFP表达呈阴性;实验对照组、实验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GFP表达呈阳性,主要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及外丛状层。组间大鼠视网膜血管病理改变�
王颖江枫陈庆中张竹红孟祥达颜华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
伴有系统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手术疗效及围手术期处理原则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评价伴有系统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疗效和围手术期处理原则。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诊断为白内障并伴有系统性疾病且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401例(499眼)为研究对象,加强术前围手术期管理,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并分析眼部并发症与系统性疾病的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者481眼(96.39%),不变者12眼(2.40%),下降者6眼(1.20%)。术前眼压为(16.64±4.76)mmHg(1 kPa=7.5 mmHg),术后3个月为(15.79±5.98)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0,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为(2523.80±469.52)个·mm^(-2),术后3个月为(2245.56±469.94)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07,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一过性角膜水肿168眼(33.67%)、一过性高眼压63眼(12.63%)、一过性低眼压7眼(1.40%)、前房渗出14眼(2.81%)。通过分类变量分析,2型糖尿病、尿毒症与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均相关(均为P<0.05);冠心病与术后一过性低眼压相关(P<0.05);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术后一过性角膜水肿均相关(均为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术后前房渗出相关(P<0.05)。术后随访期内患者系统性疾病均稳定。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有系统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完善全身相关检查并控制系统性疾病是安全完成手术的基础。
田美花孟祥达孙智勇于金国赫天耕韩琪陈松颜华
关键词:系统性疾病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围手术期处理
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特点及手术治疗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及超声乳化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接受晶状体超声乳化术47例(51眼)。其中男28例(28眼),女19例(23眼)。年龄22~75岁,平均(55.45±11.37)岁。硅油填充眼原发病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例(11眼),高度近视黄斑孔3例(3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7例(31眼),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4眼),眼球穿孔外伤2例(2眼)。白内障术前视力为光感~0.25。术前眼压13.0~41.0mmHg,平均(16,87±5.29)mmHg(1mmHg=0.133kPa)。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845~3448/mm^2,平均(2632.8±402.9)/mm^2。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71±1.12)个月。结果硅油填充眼白内障以核浑浊为主,晶状体后皮质很少并与后囊紧密粘连。术后视力为光感~0.6,其中术后视力提高47眼(92.、16%),不变3眼,下降1眼。术后眼压11.0~24.0mmHg,平均(14.82±2.56)mmHg,较术前降低(P=0.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608-2850/mm^2,平均为(1926.89±449.91)/mm^2,较术前降低(P=0.000)。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术中后囊破裂1眼,术后一过性高眼压5眼,所有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前房不同程度炎性反应29眼,前房红细胞漂浮1眼,瞳孔区纤维素性渗出1眼。结论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以晶状体核浑浊为主,后囊下有少量透明皮质,这些皮质与后囊紧密粘连。手术中可加大负压并降低超声能量,注意保护晶状体后囊。该手术安全有效。
孟祥达颜华
关键词:白内障并发性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硅油
脂溢性皮炎对干眼患者眼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伴脂溢性皮炎的干眼患者眼表功能变化,探讨脂溢性皮炎在眼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初诊为干眼的患者49例49眼,其中脂溢性皮炎组患者21例,非脂溢性皮炎组患者28例.对2个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评分、睑缘分泌物评分、睑板腺成像评分、结膜充血评分、眼表疾病指数(OSDI)、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2个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36,P=0.215;t=0.642,P=0.524).脂溢性皮炎组睑板腺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7.15%(12/21),明显高于非脂溢性皮炎组的25.00%(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2,P=0.022).脂溢性皮炎组患者睑缘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睑板腺成像评分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高于非脂溢性皮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05、3.303、3.368、3.036,均P<0.05).脂溢性皮炎组患者OSDI为26.43±8.05,明显大于非脂溢性皮炎组的16.75±5.74,脂溢性皮炎组BUT为(6.14±1.98)s,明显短于非脂溢性皮炎组的(8.75±1.3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18、5.434,均P<0.05).结论脂溢性皮炎可能会加重干眼患者的眼表损伤.
毛春洁赫天耕孙智勇孟祥达颜华
关键词:眼表损伤脂溢性皮炎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
天津市大港油田中小学生眼底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可能罹患的眼底疾病,并了解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构成比。方法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共抽取2015年11月—2017年2月大港油田总部直属的所有中小学。共调查中小学生9 504例,其中男4 998例,女4 506例,年龄5~23岁,平均(13.40±3.41)岁。调查项目包括裸眼视力和眼底照相检查。统计调查对象的眼病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疾病类别患者的性别、视力及年龄构成。结果 9 504例中正视眼4 314例,屈光异常5 190例;正常眼底9 126例(96.02%),异常眼底378例(3.98%),主要为豹纹状眼底354例(3.72%),其次是视盘大凹陷16例(0.17%),多是生理性的大视杯。354例豹纹状眼底患者中男179例,女175例;以视力≤0.3/0.3为主,达257例,17~19岁受检学生中患病率(5.86%)较高。结论中小学生主要的异常眼底为豹纹状眼底,大部分是由中高度近视引起,少部分是正视眼出现的豹纹状眼底;并且豹纹状眼底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高;视盘大凹陷是第二位的青少年异常眼底,多是生理性的大视杯。
周伟王梅艳徐凤由彩云孟祥达颜华陆荣展
关键词:眼底眼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大港油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