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光
-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28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住院患者,依据病因不同分为4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组(65例)、幽门螺杆菌(Hp)组(74例)、Hp+NSAIDs组(68例)、非Hp+非NSAIDs组(73例),分析并比较4组临床特点之间的差异。【结果】NSAIDs组平均年龄均高于Hp组及非Hp+非NSAIDs组,而腹痛发生率低于Hp组及非Hp+非NSAI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黑便和休克发生率均高于H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血红蛋白下降及尿素氮升高程度均高于H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呕血发生率及尿素氮升高程度均较非Hp+非NSAID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NSAIDs治疗患者,消化性溃疡腹痛症状不明显,常以呕血、黑便等消化性溃疡出血入院,加上这类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出血程度重,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 张兴光王佐妤陈金梅邓全军赵瑞红谢立群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
- 16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前,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发病机制已不再局限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老年患者伴随基础性疾病增加,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因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使患者受益而被广泛应用。
- 张兴光陈金梅王佐妤谢立群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心脑血管疾病病因抗血小板药物幽门螺杆菌
- 改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胃小脂肪瘤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胃小脂肪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超声内镜明确肿物(6 mm≤长径≤13 mm)来源于胃黏膜下层的37例患者,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下,先采用改良ESD剥离小肿物,暴露到一定程度后,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出血、穿孔情况,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标本大小,对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6及12个月的胃镜及EUS随访。结果 37例胃小脂肪瘤均一次完整切除,手术操作时间(12.6±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 ml,术中无穿孔,术后观察1周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发生;标本大小5 mm×6 mm^12 cm×13 m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脂肪瘤;术后随访12个月,均未见残留、复发等情况。结论改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小脂肪瘤的疗效确切、安全,可完整切除病变,获取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弥补了单纯套扎治疗或单纯高频电圈套切除等内镜治疗方法的不足。
- 邓全军谢立群任万英赵魁李华赵红艳赵建业张兴光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橡皮圈结扎法胃脂肪瘤
- 自发性食管破裂非手术治疗一例被引量:3
- 2015年
- 患者男,65岁,因“间断恶心、呕吐,伴胸闷、憋气、胸痛6 h”于2014年1月24日来我院急诊,以“消化道穿孔(?)”收住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前6 h 因反酸、烧心,自服甲氧氯普胺片后突然出现恶心、剧烈呕吐,开始时呕吐物为大量胃内容物,后为少量咖啡色液体,量约10 ml,伴胸闷、憋气,并进行性加重,深吸气时胸痛明显。入院体检:体温37.7℃,心率13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60/90 mmHg (1 mmHg =0.133 KPa),神志清,精神差,急性面容,喘息貌,口唇稍紫绀,颈胸部无皮下气肿,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大便常规:潜血(++)。因呕吐咖啡色液体,考虑上消化道出血不除外,为防止误吸,减少呕吐加重出血并观察出血情况,入院后1 h 插入胃管,引出咖啡色液体,胃液分析显示 pH 4.5、潜血(+++)。血气分析、降钙素原、心肌酶、血尿淀粉酶及血浆 D-二聚体大致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7.9&#2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4.4%,血红蛋白124 g/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40次/min。经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抑酸、抗炎、补液等治疗后病情平稳。2014年1月25日胸部 CT:双侧胸腔积液,肺炎,食管下段见纵隔少量气体(图1);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食管下段见不规则高密度影向腔外突出,边界尚清晰(图2);胃镜:食管下段近齿状线可见一憩室样改变,似呈袋状向外膨出,底界不清,无明显气体溢出,周围黏膜水肿、糜烂,可见大量混浊分泌物(图3)。结合患者既往曾行胃镜检查(2005年8月11日)未见食管下段憩室存在,本次诊断考虑自发性食管破裂,经外科会诊及与家属�
- 张兴光谢立群赵军艳刘军彩
- 关键词:自发性食管破裂非手术治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持续胃肠减压丙氨酰谷氨酰胺
- 抗生素对结直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及电凝电切术后炎性指标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结直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及电凝电切术后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01至2015-12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8例结直肠息肉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抗生素组(28例)及非抗生素组(30例)。于术前,术后1、3 d测定血浆内毒素、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58例治疗后均未出血及穿孔,术后9例出现腹痛、腹胀不适(15.5%),12~24 h症状基本消失。抗生素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低热1例(3.6%),发热时间为术后8 h左右,非抗生素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发热4例(13.3%),均为低热,发热时间为术后7~14 h,两组发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3 d与术前比较,血浆内毒素、血浆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及电凝电切术治疗在整体上是安全的,治疗后炎性指标基本正常,不支持应用抗生素。
- 张兴光谢立群邓全军赵建业赵军艳陈金梅耿丽媛
-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
- 改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肿物(6 mm≤长径≤13 mm)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92例患者,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且气管插管状态下,先采用改良的ESD剥离小肿物,暴露到一定程度后,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术后出血、穿孔情况,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标本大小,对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6及12个月的胃镜及EUS随访。结果 92例胃固有肌层小肿瘤均一次完整切除,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9.2±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0.5)m L,切除后穿孔3例,均于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尼龙绳结扎闭合创面。术后观察1周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发生;标本大小6 mm×5 mm^13 mm×12 mm,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73例(均为极低危险度),胃平滑肌瘤18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术后随访12个月,均未见残留、复发等情况。结论改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确切、安全,可完整切除病变,得到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对评估肿瘤性质、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 邓全军谢立群任万英赵魁李华赵红艳赵建业张兴光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结扎术橡皮圈
- 胃镜下取透壁性胃内断针1例报告
- 2017年
- 上消化道异物为消化科常见急症,内镜下治疗方便快捷,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我科于2016年6月收治1例上腹痛患者,经检查证实为胃内金属异物,并于无痛胃镜下成功取出1枚长约6cm金属断针,现报告如下。
- 赵瑞红陈金梅谢立群赵伟赵蕊张兴光
- 关键词:胃镜断针
- Gerd Q量表联合24h食管pH监测诊断NERD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 2017年
- 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种亚型,临床上有反酸、烧心、反食、胸痛、咳嗽等典型或不典型反流症状,但胃镜检查无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内镜下表现。NERD约占GERD的50%-70%,门诊就诊患者众多,由于其食管阴性的内镜下表现,以及功能性烧心、心源性胸痛等疾病也可具有GERD症状,使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Gerd Q量表、24 h食管pH监测等是诊断GERD的检查方法,
- 赵伟张其良邓全军谢立群李华任万英赵红艳王佐妤张静张兴光
- 关键词:GERD非糜烂性反流病